字词 | 桑炭疽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桑炭疽病anthracnose桑树叶部病害之一,分布于中国、日本,中国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台湾等省区均有发生。病叶上产生大小不规则枯死斑,叶色变黄,提早硬化,枯焦脱落(图)。
病原 桑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桑叶刺盘孢菌,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刺盘孢属,学名为 Colletotrichummorifolium Hara。病斑部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散生呈环状排列。分生孢子盘始生于表皮下,成熟时突破寄主叶面表皮外露。分生孢子盘直径55~300微米,在分生孢子盘上生有暗褐色刚毛。刚毛基部较粗,有1~4个隔膜,长宽为35~110×4~5微米。分生孢子盘上丛生分生孢子硬,短线状,无色,单胞,长宽为5~7×2.5~3.5微米。梗上着生具有胶粘物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单胞,长宽为20~40×3~5微米。 侵染 本病以分生孢子盘及菌丝体在被害叶片上越冬,若病叶在越冬期间没有腐烂,则到明年能从分生孢子盘上再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初次侵染。从病菌侵入至出现病斑约经10日左右,潜育期的长短与大气湿度有密切关系。一般于7月间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又引起再侵染而发病为害,8、9月后病势加剧,直至落叶为止。在发病季节,雨量多时易引起病害流行。冬季气候潮湿,病叶腐烂,越冬菌源减少,发病减轻。本病发生与桑品种有关,鲁桑发病较多,湖桑7号、育2号、湖桑32号较易感病; 湖桑199号、湖桑197号、新一之赖等品种发病较轻。 病症 桑叶初发病时,叶面上散生黄色乃至黄褐色不清晰的小病斑,随着病斑扩大,色泽加深为赤褐至暗褐色,带圆形,中心灰黄色,外圈红褐色,中间橙红色,病斑发生于叶脉附近,以后扩大呈赤褐色不规则病斑。严重时,大小病斑连片,叶缘及叶片干枯状,枯叶的叶柄变红,早落,有些叶片干枯后,叶缘也带红褐色。 防治 注意收集病叶及时烧毁,可消灭越冬病菌。发病季节用70%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25%多菌灵1,000~1,500倍液喷布桑叶,对蚕无毒害。桑园冬耕,翻埋病叶于土下,以减少次年菌源。 桑炭疽病anthracnose桑树叶部病害之一。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台湾等省;日本也有分布。感病后叶片出现不规则形或近圆形暗红色病斑,叶脉鲜红,病斑上散生棕褐色到黑色的小粒点,病斑扩大连在一起,则叶片枯焦。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毛盘孢属的真菌Colletotrichum morifolium Hara,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引起侵染。宜采用消除病叶;发病季节以70%托布津或25%多菌灵1000倍液喷布桑叶等措施防治。 桑炭疽病桑树叶部病害,属真菌病类。江浙蚕区发生较普遍。本病一般7月间开始发生,叶片枯黄,提早硬化。影响秋蚕饲育。发病初期,叶上散生黄褐色或红褐色不清晰小点,后扩大呈暗红色不规律圆形病斑,严重时,多数病斑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枯斑,病斑正反面散生由棕褐色到黑色疹状小颗粒,终至全叶枯焦。防治方法:1.消灭桑园越冬病原。2.发病期喷药抑制。用70%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1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1000—1500倍液喷布桑叶(无残毒)。3.夏伐后,用波美4—5度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800倍液进行树体消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