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

 


 相思上北阁,徙倚望东家。
 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
 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
 更使增心意,弥令想狭邪。
 无如一路阻,脉脉似云霞。
 严城不可越,言折代疏麻。


 这是徐悱寄赠妻子刘令娴的诗篇。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产生过一些为数不多的文学夫妻,他们的夫妻生活趣事和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成为文坛的佳话。徐悱和刘令娴即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对。
 徐悱和刘令娴都出生于诗礼之家,自幼即受到文学的熏陶,其后又都以诗文著称于时,因此,两人得以结合,应当说是如鱼得水。从留下的诗文中可以知道,两人婚后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当时,徐悱在京城长期任太子舍人、中舍人等职,出入宫闱多年,这时,他们的生活是比较平静的。
 后来,徐悱因足疾而改迁晋安内史 (郡治所在侯官,即今福州市) ,刘令娴仍留在京城。这一番离别,在他们平静的家庭生活中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身居两地,彼此都在体会着离别的相思之苦。徐悱的这首诗和另一首 《赠内诗》 ,当皆作于此时; 而刘令娴的 《答外诗二首》 ,也是饱和着离别的辛酸泪写作而成的,这些诗篇,篇篇感情真挚,读来真切动人。
 本诗的诗题很明确,作者看到房前的桃树鲜花盛开,感物而思情,因此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他对远别的妻子的怀念。
 “相思上北阁,徙倚望东家”,开头两句开门见山,直抒自己对妻子的强烈怀念之情: 由于强烈地思念你,所以我登上了北阁,在徘徊不定的时候,向四外张望。由于当时诗人在南方,所以他思念北方的亲人,也就要登上北阁,明知千里迢迢,难以望见,然而这样却觉得离亲人近一些,心灵得到一点安慰。徙倚是徘徊、流连不去之意。在强烈的思念中,诗人显然内心很不平静,徘徊流连,正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作出的不自觉的反映。
 接下四句诗人描写了房前盛开鲜花的桃树: “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在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诗人眼前一亮,他见到房前桃树上,那无数朵盛开的鲜花在丽日的映照下格外鲜美,你看,这些花朵 “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红粉是女子化妆用的胭脂,后来常用以代指女子,如杜牧诗句:“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兵部尚书席上作》 ) ,而铅华也是女子化妆用的搽脸的白粉。这四句诗交代了诗人创作时间、情景,桃树只有在春天才开花。春天,正是万物动情的季节,我国古代曾留下无数咏春情的诗篇,而桃树,在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心理中,是容易引起男女情思的景物,《诗经》 中的 《周南·桃夭》诗,一开头不就是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进而引出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吗?诗人见到桃花,想到那美如桃花的妻子,因此,鲜美的红白花瓣在他看来就像妻子脸上的胭脂和白粉了。花草本是无情物,然而,融入作者的主观的感情,这朵朵鲜花,仿佛也都情意绵绵了。因而作者接着写出 “更使增心意,弥令想狭邪”两句,十分自然。因为他原已沉浸在无尽的相思之情中,而眼前的春景,更使他动情,“更使”和 “弥令”两词,把作者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心意”是指思念之心情,“狭邪”一词,出汉乐府 “长安有狭邪”,故以 “狭邪”代地名,这里即代指刘令娴在金陵的居处。
 “无如一路阻,脉脉似云霞。严城不可越,言折代疏麻。”这最后四句写出山高路远,归期未卜,因此,两地情侣,可思而不及,充分表达了别离的痛苦。前两句写道路的艰难,从建康到福建,山重水复,在交通发达的今天犹觉不便,古代自然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了。“脉脉似云霞”形象地写出道途的艰险: 一路上山脉群峰相连,绵绵不绝,高耸入云。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劝慰之辞: 既然关山难越,佳期未知,我就只能折一枝盛开的桃花代替疏麻来寄赠远方离居的亲人了。严城即高城,代指归途难通。此时徐悱身为朝廷的官吏,升迁皆得听命于朝廷,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这种失去行动自由的苦恼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疏麻”是传说中的神麻,其花洁白如玉。屈原在《九歌·大司命》篇中有“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句,写大司命以疏麻之花赠送给远离别的亲人。作者在这里化用这一典故,内心感情十分深沉。
 应当说,夫妇间赠答之作,古已有之。汉代秦嘉曾作《赠妇诗三首》给妻子徐淑,徐淑回有《答诗一首》 ,皆为后人称道。钟嵘评曰: “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 (《诗品》)人们对于这种亲人不得团聚的痛苦总是给予深切的同情的。徐悱和刘令娴的遭遇也是如此。徐悱的这首诗和另一首《赠内》诗送到刘令娴身边之后,刘令娴写了 《答外诗二首》 (第一首一作《春闺怨》 ,第二首一作《咏佳人》 ) ,抒写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这两首诗和徐悱两首恰相映成趣,其第一首写得尤其动人:


 花庭丽景斜,兰牖轻风度。
 落日更新妆,开帘对春树。
 鸣鹂叶中响,戏蝶花间鹜。
 调瑟本要欢,心愁不成趣。
 良会诚非远,佳期今不遇。
 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和徐悱诗一样,这首诗中充满对“良会” “佳期” 的强烈渴望。然而可悲的是,他们这种重逢和欢聚的热切愿望却未能实现,徐悱竟然病故于晋安郡,当其丧还京都时,刘令娴悲伤欲绝,她写下“辞甚凄怆” (《南史·刘孝绰传》)的祭文。她追叙生前夫妇间“式传琴瑟,相酬典坟”的欢乐情景; 痛悼“雹碎春红,霜凋夏绿”,使亲人过早地逝去,以至于发出“一见无期,百身何赎”的悲号! 然而“生死虽殊,情亲犹一” ,“百年何几?泉穴方同。” (以上均见《祭夫文》 )其感情之真挚,令人难以忘怀。据说徐悱的父亲徐勉原拟写悼文哀悼儿子的不幸早逝,然而当他见到刘令娴的悼文后,为之搁笔。

古代爱情诗词《》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

 

 相思上北阁,徙倚望东家
 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
 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
 更使增心忆,弥令想狭邪
 无如一路阻,脉脉似云霞。
 严城不可越,言折代疏麻


 这首诗的全部激情,作者对他远方妻子的全部思念,都是借助于房前的一株灼灼盛开的桃花表达的。看到这艳丽的花儿,使他更渴望那美好的会期(“佳期”即指会期),于是就写了这首诗遥寄爱妻。所以这并不是一首泛咏相思之作,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本事,有一段夫妻情深的佳话呢。徐悱是南朝梁时一位挺有才华的诗人,死时还只有三十岁。他的妻子刘令娴,也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女诗人,因在姊妹中排行第三,人称“刘三娘”。他们夫妻情深意挚。徐悱生前离开京城建邺(今南京市)做地方官,只有一次,那就是当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市)的内史(官名),当时刘令娴留在京师,所以这首诗显然是他为晋安内史时所作。除了这首诗,他还另有一首《赠内》诗,当也作于此时。刘令娴读了这两首诗之后,还写了两首回赠他呢。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六句着力写桃花之美,而又暗含着对妻子的思恋;后六句着力写相思之情,而又仍落到桃花上去。先看第一个层次。当万物复苏的明丽的春日来到之时,更加撩拨起作者对远方的妻子的“相思”,于是登上楼阁,在回廊中走来走去,时而凭窗四望,他发觉邻家小园中的一株桃花,已经迎着春天明媚的阳光,灿烂地开放了。那娇柔的花瓣儿,其鲜红处,可比“红粉”(“方”即比方);其嫩白处,犹如“铅华”(这里指白粉)。“红粉”、“铅华”,都是他妻子平日经常使用的,由此他想到妻子的容颜。所以,这里实际上隐喻妻子象桃花一样娇美。他的这层用意,从刘令娴的答诗来看,她是完全领会的(见后)。如果说写到这里,作者对妻子的思念还只是隐而微露,因物为托,那么到了此后的第二部分,则是直抒胸臆了。这人面似的桃花,更加增添了他心中的忆念,也弥(更)令他想望他们一起生活的幽静的街巷。在那里,在此刻,她正做什么呢? 她是否也在观赏那盛开的花儿,想念着远在异乡的人儿呢? 唉,他多么希望立即回到她身边,不辜负这大好的春光哟! 但是,“无如一路阻,脉脉似云霞”!真是无可如何:山高水阔,身无双翼,会面谈何容易!心上的人儿呵,正象那天边的云霞,只能脉脉含情地相望,而不得相即,犹如古诗中形容牛郎织女那样:“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面对这一树鲜丽的桃花,他忽然想起屈原《九歌·大司命》中的诗句:“折疏麻代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他何不也折一枝桃花,权且代替那奇丽的“疏麻”,连同他的爱情与忆念一起寄送给“离居”的人儿呢?
 这首诗即景兴情,就地取譬,通篇紧紧围绕着桃花来写,也紧紧围绕着对妻子的思念来写。写即目所见的桃花,既是赋法,又是比兴,花似人面,人面如花。“花面交相映”,令人不辨是在写花还是写人。全诗骈散相间,从容沉着,语意婉转。结尾想象折花寄远,言尽意广,余音袅袅。
 为了酬和徐悱的两首“赠内”诗,刘令娴写了《答外诗》二首(见《玉台新咏》卷六),其中第一首回答徐悱的另外一首,而第二首则显然是回答本诗的。她写道:“东家挺奇丽,南国擅容辉。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还看镜中色,比艳自知非。 摛辞徒妙好,连类顿乖违。 ……”这分明是针对徐悱把自己比作桃花而言的,开头的“东家”也即本诗中所说的“东家”。这些诗句的大意是:你诗中写的“东家”的桃花真是奇丽无比,它犹如夜月,犹如朝霞,可以用来比拟神女,比拟洛神。我照着镜子看看自己的面容,哪里能跟桃花比美呢?所以,你的诗句虽好,你的类比却不恰当,违背了事实。这,也许是刘令娴的自谦之词吧。但从他们的互相唱和里,我们却可以体味到其伉俪情深,这大约是没有疑议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