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国策派哲学的批判
20世纪40年代以章汉夫、胡绳、潘梓年、李心清对战国策派宣扬的法西斯主义的政治思潮、文艺思潮和哲学思潮的批判。1940年至1942年,国内外法西斯活动甚为猖獗。1940年左右,昆明的一部分具有法西斯思想的“教授文人”,创办了《战国策》半月刊。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又在重庆《大公报》开辟了《战国》副刊,因此被称为“战国策派”或“战国派”。战国策派宣扬的政治观点主要是战国时代重演论。林同济在《战国策》创刊号上写了《战国时代的重演》一文,提出这个观点。他们鼓吹“战争为中心”,战争决定一切。胡说纳粹党人能建立庞大帝国,世界最后必由一个帝国主义来统一。他提出“国力政治”为蒋介石法西斯主义辩护。认为蒋介石提出的“国家至上”,“意志集中”和“崇拜领袖”是符合战国时代的“国力潮流”,是战国策。章汉夫、胡绳、潘梓年、李心清等对战国策派反动观点进行批判。其内容为:(一)批判战国策派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战国策派宣扬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写了一系列的著作,如《从叔本华到尼采》、《叔本华的贡献》、《尼采的思想》、《尼采的政治思想》、《论英雄崇拜》、《再论英雄崇拜》等,为蒋介石的法西斯主义张目。胡绳在《论反理性主义的逆流》、《是圣人还是骗子?》以及潘梓华的许多文章中,明确提出,唯心论远离现实,为反动的主观愿望辩护,把人的主观意志说成是决定一切的东西,战国策派以道德的名义来掩盖最不道德的自私自利的行动。(二)批判了战国策派唯心主义天才论和英雄史观。战国策派认为“英雄是人类意志的中心”,他们眼中的英雄是拿破仑、俾士麦,并且把希特勒也美化为代表千百万德国人的思想家;同时他们公然指责唯物史观仅重视“物”的作用,轻视人的作用。对此胡绳指出,唯物史观并不否认在历史上人为的作用,广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非英雄人物,历史的进程不能单纯由这种主观的愿望来说明。他用高山比喻英雄,把人民比作大地来说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三)批判战国策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形态历史观。战国策派在其《文化形态史观》、《形态历史观》、《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战国时代的重演》、《历史的形态和例证》、《历史警觉性的时限》等著述中,提出他们的形态历史观。指出,在过去的历史中,凡自成体系的文化,只须有机会充分发展而不受外力摧残的,都经过三个阶段:(1)封建阶段;(2)列国阶段;(3)大统一帝国阶段,并且提出历史可以重演。对于这种唯心历史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批判。章汉夫的《“战国”派的法西斯主义实质》、《“战国”派对战争的看法帮助了谁?》和胡绳的《论反理性主义的逆流》等文章,批判了战国策派的谬论,章汉夫指出,当今世界决不同于战国时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进步的,虽然在发展中有某些地方某个时期是黑暗的、倒退的,但这决不是历史的重演。战国策派的历史形态说,是反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性的,是杜撰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埋葬了战国策派的法西斯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