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桂林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桂林傩 桂林傩是师、巫戴面具酬神报赛的仪礼形式。源于古代的乡人傩。乡人傩历史古远,春秋时代孔子曾亲自目睹,《论语·乡党》有“乡人傩,朝服立于台阼阶”的记载。桂林傩在宋代时十分盛行,而且名闻京师,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载: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靖江(今桂林)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咸有可观。视中州装队仗似优也。推其所以然,盖桂人善制戏面,佳者,一值万钱。他州贵子如此,宜其闻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说:“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是以八百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今桂府作此者,皆致富,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桂林傩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传很广,桂北、桂中、桂南等地都有流行。清嘉庆七年(1802年)《临桂县志》载:“今乡人傩,率于十月,用巫者为之跳神。其神数十辈,以令公为最贵。戴假面,著衣甲,婆娑而舞,伧伫而歌,为迎送神祠,具有楚祠之遗。”同治十三年(1874年)《苍梧县志》录旧志资料:“十月……城乡神祠,建醮作戏剧,杂以巫讴,略与古傩相仿。”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刊《平乐府志》载:“古傩礼,平乐方言谓之‘调禳荡’。冯大鲲诗曰:‘礼失求诸野,秋傩得未殊,蛮歌调木客,腰鼓降盘瓠。载鬼终虚渺,驱甝信有无,儒生但供主,相见古人徒’。”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玉林府志》载:“傩礼,今为平安醮。以俗道为之。止行索室驱疫之礼,若黄金四目,执戈扬盾,则乡村神庙用以娱神,画衣翩跹,有迎神、送神之词,称其人为童家,别于俗道,即殆侲子之名也。”民国间,乡人傩仍流行。民国四年(1915年)《上思县志》 载:“南乡板嫩村每值收获后,全村同建醮,名‘鬼调醮’。嗣由道人装鬼涂面,着斑衣,装舟喷油,执旗扬剑,随门驱逐,谓之‘赶瘟’,胡唱胡喃,言不在理,然必以此始丰熟平安,又免疯疾,盖俗使然而傩亦犹行古之道也。” ☚ 巴良师馆 壮族地区的道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