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甘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甘棠1910—1971;女四川南溪人 甘棠gān táng称誉官员仁政爱民,令人感念追怀。《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汉·刘向《说苑·贵德》:“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中,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高适《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已听甘棠颂,欣陪旨酒欢。李高隐《武侯庙古柏》: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刘商《送庐州贾使君拜命》:人咏甘棠茂,童谣竹马群。 甘棠❶木名,即棠梨。李尤《東觀賦》:“歷東厓之敞坐,庇蔽茅之甘棠。” 甘棠 甘棠《诗经》有《甘棠》篇,传说是西周百姓思念召伯“德政”而作的。这里借喻下一回萧云仙的政治措施。 ☚ 卑弁 飞将难封,徒博数奇之叹 ☛ 甘棠 甘棠《诗经·召南》篇名。《毛诗序》云:“美召伯也。”三家诗无异说。《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甘棠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全诗三章,章三句。因人及物,因物思人,写的是不忍损伤召伯曾在下面歇息的树木,表达的是对召伯爱戴的感情。后世因用“甘棠”来称颂地方官吏的清廉。召伯,一般以为指与周公旦齐名的召公奭,也有的认为是指周宣公时的召穆公。 ☚ 采蘋 行露 ☛ 甘棠
【注释】 ①蔽芾(fei费):树木高大茂盛、浓阴覆蔽的样子。甘棠:木名,果味酸甜,又名杜梨、棠梨。翦:同“剪”,指剪其枝叶。伐:砍,指砍其树干。茇(ba拔):“”的借字,本义是草房,这里用作动词,居住。②败:摧毁。憩(qi气):休息。③拜:“扒”的假借字(《广韵》引《诗》作“勿翦勿扒”),拔掉。说(shui税):停马解车而歇。 【译文】 棠梨树又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不要砍它,召伯曾住在这树下。棠梨树又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不要毁它,召伯曾息在这树下。 棠梨树又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不要拔它,召伯曾歇在这树下。 【集评】 宋·朱熹:“‘勿败’,则非特勿伐而已,爱之愈久而愈深也。”(《诗集传》卷一) 清·方玉润:“他诗炼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以轻而愈见其珍重耳。”(《诗经原始》卷二) 清·顾镇:“诗多后章深于前章,而此诗二、三章乃递浅于前。诗递浅,思递深也。”(《虞东学诗》卷一) 清·刘沅:“此诗颂德,其词庄重。用意在‘蔽芾’二字,隐寓召伯之荫民也。以反复咏叹致其爱惜无已之情。”(《诗经恒解》卷一) 【总案】 召伯,名虎,姬姓,周宣王大臣,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是周成王时与周公分陕而治的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姬奭的裔孙。召虎曾奉宣王之命率兵征伐淮夷,取得胜利,受到赏赐(见《大雅·江汉》);又曾奉宣王之命率兵装载货物,经营宣王母舅申伯的封地,建筑谢城和宗庙,治理田地、边界,储备粮食(见《小雅·黍苗》和《大雅·崧高》)。召伯的住处有一棵甘棠树,后人追思其劳绩,特地对这棵树加以保护,以资纪念,并作了这首诗,抒发了睹物而思人、思人而爱物的深挚之情。 甘棠《甘棠》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释义】相传周代召公奭贤,他巡行南方,曾在甘棠树下休息,人们怀念他,因此爱这株树而不忍砍伐。后来人们以“甘棠”形容为人民爱戴的有德的官员。 【例句】岐麦林桑,渡虎驱蝗,人颂甘棠,春满琴堂。(徐再思〔双调·蟾宫曲〕《送沙宰》)小令为送沙县宰上任,以“甘棠”典故预祝他到任后有卓绝的政绩,受人民爱戴。 甘棠 【出典】 《诗经·召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既享,宴于季氏,有嘉树焉,宣子誉之。武子曰:‘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晋·杜预注:“《甘棠》,《诗·召南》。召伯息于甘棠之下,诗人思之而爱其树。武子欲封殖嘉树如甘棠,以宣子比召公。” 【释义】 《甘棠》为《诗经·召南》篇名。周武王时,召公姬奭为西伯,有善政,相传,他曾憩于甘棠树下,人们为纪念他而作《甘棠》。后世用甘棠作为称美循吏、追怀美政的典故。 【例句】 ①无复甘棠在,空余蔓草深。(张九龄《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604)这里是感叹薛公遗迹不存。②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骆宾王《至分陕》830)唐陕州相传为周召分陕之地。这里是身临陕州而回顾召公的往事。③川原余让畔,歌吹忆遗棠。(蔡希寂《陕中作》1159)这里是身临陕州而回顾召公的往事。④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李白《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1874)这里说州人对凿河惠民的齐公(浣)敬如召公。⑤被兹甘棠树,美掩召伯诗。(岑参《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2048)诗咏棠树,这里用召公故事衬托对尹相公惠政“感天”的赞美。⑥已听甘棠颂,欣陪旨酒欢。(高适《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2231)这里以“甘棠颂”喻指宴者赞美李太守的诗作。⑦留客胜看竹,思人比爱棠。(司空曙《和李员外与舍人咏玫瑰花寄徐侍郎》3311)这里将玫瑰花与寄托思念的甘棠树相比拟。⑧人咏甘棠茂,童谣竹马群。(刘商《送庐州贾使君拜命》3456)这里用甘棠典,预期贾使君将有善政受到百姓拥戴。⑨玉帐空严道,甘棠见野花。(羊士谔《题郡南山光福寺……即郄拾遗之词也》3705)这里用甘棠典称颂严黄门在川的政绩。⑩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4046)相传陕州为周代召公治理之地。这里以“甘棠”代指陕州,点明王司马的去向。(11)白芷江边分驿路,山桃蹊外接甘棠。(刘禹锡《朗州窦员外见示与澧州元郎中郡斋赠答长句二篇因以继和》4050)作者当时任朗州司马,朗州与澧州相邻。这里以甘棠代指澧州。意在称颂元郎中有惠政。(12)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刘禹锡《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贶》4051)这里以“甘棠”典称誉徐员外曾在台州施行美政。(13)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刘禹锡《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4064)作者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任上,这里以“甘棠”喻指陕州一带的古树。写令狐氏旅经之地。(14)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白居易《三年为刺史二首》其一4763)这里以“甘棠咏”为喻,表示自愧当了三年刺史无惠政于民。(15)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白居易《别州民》5007)这里以“甘棠无一树”为喻,自谓在杭州刺史任上没有留下政绩,有愧于人民的深情送别。(16)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岭头人未归。(许浑《听歌鹧鸪辞》6097)这里以“甘棠城”代指陕州,表示自己的行踪。(17)闻说公卿尽南望,甘棠花暖凤池头。(许浑《闻韶州李相公移拜郴州因寄》6100)这里以“甘棠”为喻,称誉李相公在相府留有政绩。(18)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李商隐《武侯庙古柏》6162)这里以召公为喻,称誉诸葛亮卓有政绩,为后人所怀念。(19)共喜甘棠有新咏,独惭霜鬓又攀龙。(路贯《和元常侍除浙东留题》6317)元常侍自桂管观察使即将迁官浙东。作者为桂管观察副使,这里用“甘棠”典,称美元氏在桂管任上留有政绩。(20)烟月一时搜古句,山川两地植甘棠。(章碣《赠婺州苏员外》7651)这里用“甘棠”典,借以表示预期苏员外将作出政绩,同其弟一样受到百姓的爱戴。(21)甘棠名异奭,大树姓非冯。(吴融《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7867)这里用“甘棠”典,借以称许成相公作出召公奭那样的政绩,受到百姓的爱戴。 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诗言志”。诗人的思想的和倾向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的制约。由于诗人社会地位和自身条件的不同,他们所“言”之“志”的内容也就各不相同,但是概括起来,不外“美”和“刺”两类,即对社会政治和现实生活的歌颂和暴露。《甘棠》是一首颂诗,颂的是召伯甘棠树下听讼决狱的事。 文艺作品对社会政治和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可能情貌无遗,点滴不漏,必须有所取舍。如果说生活象一棵大树,艺术只是摘其一叶。艺术家总是选用最富特征性的事物或最富色孕性的瞬间来概括丰富、复杂和生活内容,这叫“万取一收”。屈原写《离骚》正是这样:“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甘棠》的作者“美召伯”也正是这样,选取了召伯甘棠树下听讼断狱这一极富色孕性的典型事例来表现召伯“公正无私”的。 甘棠即杜梨,又名棠梨,因其枝干高大,古代赏植于社前,又称之为社木,社是古代听讼断狱的场所。诗以“甘棠”为题目,这个“甘”字无疑是倾注了作者的感情的。甘,美也,果味酸甜鲜美,以喻召伯的恩泽,“召伯听政,泽被召南”的意思。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诗的大意是这样的:“蔽芾甘棠,勿翦勿伐。”蔽芾,双声形容词,旧注“叶始生貌”,叶始生则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近人多解作“树木茂盛”。枝叶茂盛的甘棠树,不要剪它,不要把它砍伤。二三两章采用复沓形式来强化诗的感情,每章只换一字,“伐”换为“败 (毁坏)”、“拜 (攀扒)”,三个动词,均指伤害甘棠树,但程度不同,一个比一个轻。清人方玉润说:“他诗炼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以轻而愈见珍重耳。”(《诗经原始》) 程度上步步递降,感情上层层深化,这是层递修辞格的妙用。为什么这甘棠树值得如此珍重?“召伯所茇 (居住)”,“召伯所憩”,“召伯所说 (驻车休息),因为召伯曾在这甘棠树下的草舍居住,休息。“召伯循行南国……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朱熹《诗集传》) 睹物思人,思人爱物。古人如此,今人也是如此,这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 (歌) 咏之,作《甘棠》之诗。”关于甘棠传说的故事,古今学者们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司马迁的记载不可靠,“皆无听讼之说,史公妄耳”(《史记会注考证》); 有的认为史公不妄,听讼决狱之“召伯”乃成王时之“召公”,即文王之庶子姬奭, 与周公旦分陕而治, 政绩垂于后世; 有的认为《甘棠》中的“召伯”是宣王时人,即《诗经·大雅·江汉》篇中征淮夷的那位召穆公虎,与成王时之召公实系二人。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这里不作历史考辨。《诗经》有关诸篇,尤其是《甘棠》篇言之凿凿,召伯确有其人。另据清光绪朝所编《湖南通志·纪闻》载:“甘棠渡在邵阳县东南,相传为召伯听政之地。万历间,杨给事廷兰,谓棠树之株,明初犹存,下可坐数十人。” (转引自陈子展《诗经直解》) 据此则召伯棠下听讼的传说确有其事,而且在民间流传了两千多年。处在社会底层,受侮辱,受损害,但又赴诉无门的劳动者希望出现“清官”,公正无私,为政清廉,虽然这仅仅是一种幻想。但这正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一种曲折反映。 列宁说:“每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 这两种文化又往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诗经》中,既可能反映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又可能反映奴隶主、封建领主的思想感情。《甘棠》篇的作者也许不是奴隶,而是奴隶主。但是作者的原意是一回事,读者的理解可能是另一回事。作者写《甘棠》是为了“美召伯”,即自我美化; 奴隶们、农民们传颂召伯,那是一种愿望,一种幻想,一种期待。人总是在希望中生活的。 《甘棠》,短短三十六字,反映的却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感情。 甘棠
【注释】①蔽芾(fèi):茂盛貌。甘棠:棠梨树。召伯:召康公,名奭(shì)。②茇(bá):通“”。 居住。 ③败:折毁。④憩(qì):休息。⑤拜:攀折。⑥说(shuì):止息。 【鉴赏】这是怀念召伯之诗。 俗话说:“爱屋及乌。”此诗所写则是“爱人及树”。这棵甘棠树非同一般,它可以说是召伯显赫政绩的见证。《史记·燕召公世家》说:“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即召公去世后,人们思召公之政,于是作此诗怀念他。 全诗三章。一章说:茂盛的甘棠树,不要剪断,不要砍伐,因为这是召伯居住的地方。二章说:茂盛的甘棠树,不要剪断,不要毁坏,因为这是召伯休息的地方。三章说:茂盛的甘棠树,不要剪断,不要攀折,因为这是召伯止息的地方。 人们由爱人而及物,诗人则由咏物而怀人。借爱惜甘棠树以抒发对召伯敬仰、怀念、追思之情,是此诗在艺术上的鲜明特点。 关于此诗的主题虽无异议,但“召伯”究竟指谁则存在分歧。一说指召康公。召康公,名奭。因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县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武王灭纣后,封召公于北燕,为燕的始祖。成王时为太保,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一说指召穆公。召穆公,名虎,召公奭的后代。周宣王时大臣,其政绩有二:一是领兵征讨淮夷,大获全胜;二是为宣王之舅申伯筑城建房。这两种说法对理解诗意虽无妨碍,但据《史记》记载,召康公的政绩与甘棠树有关,因而前说较为可信。 甘棠蔽芾甘棠, 勿翦勿伐, 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 勿翦勿败, 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 勿翦勿拜, 召伯所说。 繁茂的棠梨树,不要剪它不要砍它,这里曾是召伯居住的地方。 繁茂的棠梨树,不要剪它不要折它,这里曾是召伯休息的地方。 繁茂的棠梨树,不要剪它不要弯它,这里曾是召伯停留的地方。 《甘棠》三章,章三句。严粲《诗辑》云:“武王分周召为二伯,诗称召伯,是作于武王之时也。”这是古人怀念召伯的一首诗。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诗题序曰:“思召伯也。”据传说召伯曾在社前听讼断狱,公正无私。社,是古代听讼断狱的场所。甘棠树,因其枝叶高大,古人常植于社前。诗以“甘棠”以喻召伯的恩泽。关于召伯传说很多。《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宋朱熹《诗集传》又云:“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清光绪朝所编《湖南通志·记闻》载:“甘棠渡在邵阳县东南,相传为召伯听政之地,万历间,杨给事廷兰谓: ‘棠树之株,明初犹存,下可坐数十人。’”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每章的大意是说不要伤害棠梨树,为什么珍惜它呢? 因为曾是“召伯所茇 (居住)”、“召伯所憩(休息)”、“召伯所说(停留)”的地方。诗中在描写不要伤害棠梨树的程度上分别运用“伐”(砍伐)、“败” (折枝)、“拜”(屈枝),这三个动词,都指伤害树木,但程度不同。一章用“伐”,重;二章用“败”,轻;三章用“拜”,尤轻。就这样反复咏唱,强化珍惜棠梨树的感情。开始说砍伐它不行,次说折枝也不行,最后说就是弯曲一下它的枝也不行,伤害棠梨树的程度一层轻一层,而感情却一层重一层,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曰:“他诗炼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以轻而越见其珍重耳。” 《甘棠》勿剪勿伐②,莫剪枝叶莫砍伐, 召伯所茇③。召伯曾宿大树下。 蔽芾甘棠,棠梨树茂密高大, 勿剪勿败④,莫剪枝叶莫折断, 召伯所憩⑤。召伯曾息大树下。 蔽芾甘棠,棠梨树茂密高大, 勿剪勿拜⑥,莫剪枝叶莫弯曲, 召伯所说⑦。召伯曾歇大树下。 [注释] ①蔽芾(fei):茂盛的样子。②伐:朱熹《诗集传》:“伐,伐其条干也。” ③茇(ba):《郑笺》:“茇,草舍也。”此处用为动词,住。④败:朱熹《诗集传》:“败,折。” ⑤憩(qi):休息。⑥拜:方玉润《诗经原始》:“拜,屈也。施氏士丐曰:如人身之拜小低屈也。严氏粲曰:挽其枝以至地也。”⑦说(shui):停马解车而暂歇。 [赏析] 《召南·甘棠》是 一首怀念召伯,赞颂召伯德政的诗篇。召伯就是召公奭(shi),曾辅佐周武王灭商。相传召伯南巡,在甘棠树下听讼断狱,劝农教稼。其后农享其利,人乐其庥。人们纷纷思念召伯而不得见,唯见甘棠树茂叶繁荫,葱郁如故。睹树思人,思人爱树。于是作者赋《甘棠》一诗,以抒思召伯而美其政之深情。今陕西岐山县刘家原有召公祠;河南陕州城北大街有传说之甘棠古树,并有碑题曰“召公遗爱”,皆为后人用以纪念召伯者。 这首小诗描写了那郁郁苍苍的高大棠梨树,独立挺拔,追述了当年召伯曾经在棠梨树下听政之生涯。“思其人,犹爱其树。”(《左传·定公九年》)诗中劝告人们不要砍伐,不要攀折,要倍加珍视。细读此诗,使人仿佛感受到当年召伯在甘棠树下听男女诉讼之情景,从而领略到诗中洋溢着的赞颂之情。 全诗为三章,每章三句,重章叠句,每章只换二字。“蔽芾甘棠”一句,每章首句出现。那浓枝茂叶、参天独立的棠梨树,正是为人们所崇仰的召伯高大形象的象征。这行诗句的重叠出现,不仅使诗的节奏轻捷明快,同时还使读者体味到:人们对召伯的怀念之情是绵绵不断而层进层深的 。《诗经》用重章叠句的诗篇中,凡变换的字其含意往往是逐层加深的。例如《周南·芣苢》一诗,描写了一群妇女采摘车前子的劳动情景,此诗每字复叠,只变换了表示采摘动作的六个动词,记述了劳动者一系列采摘动作的递进的变化和劳动成果迅速加多的过程。《甘棠》一诗重叠中的换字,却有所不同,它所换的字的含意一层轻似一层,而表达的感情反而越发真挚深厚。首章之“伐”,释为砍伐;“勿伐”,即不许人们“伐其条干”(朱熹《诗集传》)。次章之“败”,释为折断;“勿败”,即不许人们折断其枝叶。末章之“拜”,释为屈,弄弯曲;“勿拜”,即将树枝弄弯曲也不行。从“砍伐”到“折断”,再到“弯曲”,破坏程度愈来愈小,但即使再小也决不允许,这就更表现出人们因思人而爱树的至诚心意。刻画召伯在甘棠树下听政的三个动词的意思也有所不同。首章之“茇”,释为居住;次章之“憩”,释为休息;末章之“说”,则释为车马停歇。从“居住”到“休息”,再到“停歇”,滞留时间愈来愈短。但即使再短,也令人难以忘怀,这就更表达出人们思念召伯的至深情致。清人方玉润说:“他诗炼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以轻而愈见其珍重耳。”(《诗经原始》)这一评点,可谓深得该诗结构美之机杼所在。 这首诗结构简单紧凑,语言朴实无华,只要依其节奏,反复吟咏,就能产生一种回环往复、萦纡荡漾的韵味,诗中召伯的高大形象及人们怀念敬仰之情也就通过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而充分表达出来。这样回旋重叠,强化了诗的抒情性和美感享受,是《诗经》中不少诗篇所共有的艺术特色。 甘棠参见[召南棠]。李商隐《武侯庙古柏》:“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甘棠 甘棠〔原文〕 ☚ 采蘋 行露 ☛ 甘棠 甘棠棠梨。《召南·甘棠》一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毛《传》:“蔽芾,小貌。甘棠,杜也。翦,去; 伐,击也。”《尔雅》: “杜,甘棠也。”郭璞注:“今之杜梨。”陆玑《草木疏》: “甘棠,今棠梨也。”《本草纲目》李时珍〔释名〕:“《尔雅》云: ‘杜,甘棠也。’赤者杜,白者棠。或云:牝曰杜,牡曰棠。或云: 涩者杜,甘者棠。杜者涩也,棠者糖也。三说俱通,末者近是。”〔集解〕:“棠梨,野梨也。处处山林有之,树似梨而小,叶似苍木叶,亦有团者、三叉者,叶边皆有锯齿,色颇黪白。二月开白花,结实如小楝子大,霜后可食,其树接梨甚嘉。有甘、酢,赤、白二种。按陆玑《诗疏》云: ‘白棠,甘棠也,子多酸美而滑。赤棠,子涩而酢,木理亦赤,可作弓材。’” ☚ 甘瓠 龙 ☛ 甘棠 甘棠ɡāntánɡ━━ 称颂地方官之德政。唐·刘禹锡《答衢州徐使君》诗:“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又《别州民》诗:“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参见“勿剪”条。 ☚ 王阳囊衣 仗马 ☛ 甘棠❶借指陕州 。唐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诗: “暂辍清斋出太常,空携诗卷赴甘棠。” 甘棠《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吴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敬代,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诗经·召南》 中有《甘棠》诗。后人以“甘棠”来称颂惠政及官吏的惠施惠行。《全唐诗》三五九刘禹锡 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紵……成一篇用答佳贶:“闻通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 甘棠gān táng木名,又称杜,今名杜梨。楚辞中喻指贤能仁德之人。《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毛传:“甘棠,杜也。”《九叹·思古》:“甘棠枯于丰草兮,藜棘树于中庭。”王逸注:“言甘棠香美之木,枯于草中而不见御,反种蒺藜棘刺之木满于中庭,以言远仁贤近谗贼也。” 古代名物 > 木果類 > 果木部 > 喬木 > 杜 > 甘棠 甘棠 gāntáng 省稱“棠”。即杜。《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左傳·襄公十四年》:“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愛其甘棠,况其子乎。”《山海經·西山經》:“崑崙之邱有木焉,其狀如棠。”清·陳啟源《毛稽古編》:“召之甘棠,秦之樹檖,皆野梨也。甘棠,即杜也。樹似梨而小,子霜後可食。” 甘棠 甘棠《诗·召南》篇名。内容颂扬召伯的美德,后借以形容官吏的政绩。传说周武王时,召伯(奭)巡行南国,曾憩甘棠树下,后人思其德,因作《甘棠》诗。《左传·昭公二年》:“武子曰: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他怀念《诗·召南·甘棠》篇所颂扬的召伯那样的美德,羡慕《诗·豳风·东山》篇所歌颂的周公建立的功勋业绩。 ☚ 甘泉 橄榄 ☛ 甘棠西域国名,约在今帕米尔高原一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