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核伦理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核伦理学科技伦理学的分支科学。是关于研究和任用核武器中的伦理道德关系,制订调节核时代国家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的一门伦理学科。核伦理学是伴随着核武器的研制和在战争中的应用而产生的。美国科学家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在新墨西哥洲的阿拉莫戈多试验场爆炸了第一枚核装置。同年8月6日和9日,美国人把两枚原子弹分别投到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造成大量伤亡,引起人们的震惊。战后,苏美两国竞相研制和生产大量核武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强烈呼吁全面禁止制造和使用核武器,核伦理学便应运而生。美国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约瑟夫·奈于1986年出版了《核伦理学》一书,论述了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目前国外学者认为核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是:(一)正义防御。即拥有核武器的目的只限于本国自卫,不含有任何扩张意图,不能把本国的核武器使用延伸到保护其盟国,免受核进攻;建立新的战争赔偿制度,以维护均势,减少核战争爆发的危险;努力减少直至消除核威慑的潜在危险,最终销毁核武器。(二)把核武器与常规武器、核战争与常规战争严格加以区别。避免把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三)以关心无辜平民的生存与安全为原则,把对他们的核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四)实行“无武器威慑”,减少对核武器的依赖。即进行工厂对工厂、贸易对贸易、经济对经济的威慑,确保永久的和平。(五)消除近期内核战争的危险。核伦理学的特点是:(一)强调生存和自由、幸福相结合的原则,把人类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权利、义务、信仰、法规等渗透到国家关系和核战略决策之中;(二)提出“正义防御”的新概念,把道义与战争相结合,伦理学家与战略家之间进行对话,相互理解,制定新的道德准则;(三)强调核威慑道义是有限的与有条件的。核伦理学总的精神是要求各国特别是核大国重视核武器可能带来的灾难性结果,遵循核时代的基本伦理准则。核伦理学分为不同的流派。一是怀疑派。在核武器大量存在条件下,对谈论核道义和核伦理持悲观主义观点。二是现实主义派。认为维持核均势符合国家之间正义标准,是实现核伦理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三是国家道德派。强调国家之间道义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激起各国对核武器的公愤,便可达到彻底销毁核武器的目的。四是世界主义派。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全球村落”,核伦理学就是治理这个全球村落的道德法典。总之,核伦理学探讨并提出了核时代的许多伦理道德准则、特点、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需要指出,核战争根源于私有制、阶级剥削压迫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只有消灭私有制与剥削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核战争的威胁。核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核伦理学研究如何将道德原则运用于核时代的国家核威慑战略,以及人类在核时代条件下如何寻求共同的伦理道德准则,以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使人类摆脱核威胁,避免世界核战争发生等的一门学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