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株连致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株连致误·陆游· 绍圣元符之间,有马从一者,监南京排岸司。适漕使至,随众迎谒。漕一见怒甚,即叱曰:“闻汝不职,正欲按汝,何以不亟去?尚敢来见我耶?”从一皇恐,自陈湖湘人,迎亲窃禄。求哀不已。漕察其语,南音也,乃稍霁威。云;“湖南亦有司马氏乎?”从一答曰:“某姓马,监排岸司耳。”漕乃微笑曰:“然则勉力职司可也。”初盖误认为温公族人,故欲客之。自是从一刺褐,但称“监南京排岸”而已。传者皆以为笑。 〔选自《老学庵笔记》〕 这篇以讽刺的笔法,揭露了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派别斗争,选题新颖,刻画生动,实是一篇较有特色的讽刺作品。 讽刺者乃对生活中丑恶的、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的现象的揭发和鞭笞也。讽刺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这篇小说的故事似乎荒唐,实际却有生活的依据,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后来,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从此,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一直贯串北宋王朝,斗争到后来,互相攻讦,感情用事,与变法并无多少关系了。这便是这篇讽刺小说的现实基础。 讽刺的真实因素只有寄寓于典型的情节中间,才能产生感染人的力量。而将真实用有高度代表性的讽刺形象和讽刺情节表现出来,正是《株连致误》重要的艺术特点,绍圣、元符是宋哲宗的年号,此时章惇、蔡京执政,他们打着实行新法的旗号,贬抑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人物。那时,司马光已死,新党对他仍然切齿痛恨。在这种背景下,便发生了故事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马从一担任南京的掌管水运的“排岸司监察”的官职。漕使,即轻运使,一个掌管各道财赋的官员到来,马从一随众迎接。漕使听见迎者报名姓是“监南京排岸司马从一”,将官职的“司”与其人的姓——马,听成“司马从一”了便以为马从一是司马光的族人,立时大怒,便指责马从一不称职,要检举弹劾。后来知道闹了误会,这位“排岸司监察”不姓司马,是姓马,就让他安心任职。这个情节本身便具有讽刺性,读来令人喷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讽刺形象的刻画颇为精妙。这讽刺形象主要是漕使这个人物。小说里,在刻画这个形象时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他初来乍到,刚一见面,由于误听,便把马从一当成司马光的族人,便立即大怒,就要按不称职的罪名弹劾。第二层次,发觉口音不对,乃稍霁威、因为司马光是山西人,而马从一是湖南人,口音差别极大。霁威,即止怒,稍稍止怒,仍怒,只是稍微减轻点,这是漕使知道面前的“排岸司监察”不是司马光的族人,现在的怒,是生“司马”这个姓的气。第三层次,漕使弄清楚对方是姓“马”,便微笑了,这笑并不是他明白自己错了,更重要的是知道对方与“司马”一点关系也没有,可见成见之深了。他于是说:“这样,你努力做好工作就行了。”从漕使的脸色三变中,作者以讽刺的笔法,完成了讽刺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宗派斗争的无原则性,无是非性,简直是拿人的前途开玩笑。 这篇小说的讽刺特点还由于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其色调也是单纯的。单纯的色调是作品中讽刺目标单纯的反映,即抓住讽刺对象的某一丑恶思想和行为集中地予以讽刺。在表现手法上则反复渲染人物的某一个特征。如小说的讽刺目标集中在漕使身上,不枝不蔓,反复渲染他的感情用事,以宗派的是非为是非,先恨其是司马光的族人,后又恨“司马”这个姓,因而一怒再怒,当知道是姓马,不是姓“司马”,就高兴了,前后对比,既有表情对比,也有语言对比,使讽刺色彩更浓烈。最后,马从一只好连官衔也不说全,在报名帖写“监南京排岸”,这一笔更把漕使的形象从侧面烘托出来。 《株连致误》绍圣元符①间,有马从一者,监南京排岸司②。适漕使③至,随众迎谒。漕一见怒甚,即叱曰:“闻汝不职,正欲按④汝,何以不亟去,尚敢来见我耶?!”从一惶恐,自陈湖湘人,迎亲窃禄⑤,求哀不已。漕察其语,南音也,乃稍霁威⑥,云:“湖南亦有司马氏乎?”从一答曰:“某姓马,监排岸司耳”。漕乃微笑曰:“然则勉力职司可也”。初,盖误认为温公⑦族人,故欲害之。自是从一刺谒⑧,但称“南京排岸”而已。传者皆以为笑。 (《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绍圣元符——宋哲宗年号。②“监南京排岸司”——任南京排岸司督察。排岸司掌管水运,北宋以今河南商丘为南京,在此设有排岸司。③漕使——转运使的简称,总管各道财赋。④按——检举弹劾。⑤迎亲窃禄——迎合父命而充数做官。这是马从一向上司卑微的谦词。⑥霁威——止怒。⑦温公——指司马光。死后追封温国公。⑧刺谒——报名帖拜见上司。 赏析朋党之争,是病态政治的反映。 绍圣元符是宋哲宗年号,此时,新党的代表人物王安石,旧党的首领司马光,均已故去十多年,然而,其徒子徒孙相互仇杀之气未减,且妄自株连,达到捕风捉影,风声鹤唳的可怕程度。 文章记述某转运使(属新党)到南京视察,马从一“随众迎谒”,刚一见面,这位转运使即勃然大怒,“叱曰:‘闻汝不职,正欲按汝,何以不亟去,尚敢来见我耶!”马从一既未出声,又未议事,何以就扣以“不称职”的罪名?转运使大员既未调查,又未审议,何以竟斥其离职“亟去”?此时,不仅“从一惶恐”,甚至读者也莫名其妙。此为悬念之一;待马从一“求哀不已。漕察其语,南音也”,才稍减怒色,这又是如何?难道方言口音可以免祸,可以遭罪么?此为悬念之二;其后,转运使大人又有一句无头无脑的发问:“湖南亦有司马氏乎?”此为悬念之三。文章层层布设疑点,牵引读者以究其“妙”,最后,马从一说明自己姓马,叫马从一,官职是“南京排岸司”,这时,转运使大人才“微笑曰:‘然则勉力职司可也’”。原来他把“南京排岸司马从一”误认作“司马从一”,进而怀疑马从一是司马光的同党、同族了。至此,悬念尽释,像相声演员的“抖包袱”一样,包袱抖开,博得粲然一笑。然而从此以后,马从一拜见上官的名帖再也不敢称“南京排岸司”了,“但称‘南京排岸’而已”。官称被弄得露头藏尾,含含糊糊,呈非牛非马之状,世人“传者皆以为笑”,而笑过之后,不是很耐人寻味,深思么?! 文章抓住转运使误认马从一为“司马从一”的一闪念,细致地刻画出这位大人的神态变化:始则勃然大怒,继则“乃稍霁威”,最后真相大白又露出了“微笑”,从转运使的神情变化中,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活动,或喜或怒,无不为宗派斗争所左右。属异党者,不问青红皂白,即“欲害之”,甚至杯弓蛇影,株连问罪。这则轶事虽小,也可以从侧面蠡窥北宋新、旧党争之一斑。王安石、司马光二人于元祐元年故去以后,所谓新、旧两党的斗争,在宗派、朋党的鼓噪下,已远离自身的轨道,更朝恶性发展。可见,陷入党争中的病态政治,是没有是非、真理可言的,唯有捕风捉影,网罗罪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而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