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校邠庐抗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校邠庐抗议 政治著作。二卷四十篇,附录七篇。清冯桂芬撰。初刊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晚号邓尉山人。生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卒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广西乡试正考官。曾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他研习过数学和天文学,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他的著作除该书外,还有《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等。 该书是著者的一部政论集。冯桂芬博学多才,推崇古代三圣,多感今不如夕,不尽人意之处历历在目,如“期功陌路,富贵贫贱不相恤”、“俸薄官贪”、“则例猥琐、案牍繁多”、“科目不得人”等实例举不胜举,因而他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倡议兴水利、改河道、收贫民、均赋税、裁屯田;主张变科举、改会试、广取士、重儒官;在军事上,他主张停武试、减兵额,即裁减军队。在古代文化的继承方面,他主张“复宗法”。“复陈诗”。他说:“三代之法,井田、封建一废不可复。后人颇有议复之者,窃以为复井田、封建,不如复宗法。宗法者佐。”关于诗的重要性,他认为:“如后世之言,诗止以为吟咏性情之用,圣人何以与《易》、《书》、《礼》、《乐》、《春秋》并列为经?谓可被管弦荐寝庙而变风变雅,又何为者?赏体味群经而始知,诗者,民风升降之龟鉴,政治张弛之本原也。”这两段说明,著者所主张复古,是继承古代之精华,并不是完全复辟。作者还称赞西方的自然科学之先进,认为西方已经超过了中国。因而他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并认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样才能够强国、强民。他认为,“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外国)皆得格物至理,与地书备列百国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这是他倡西学的思想基础。 该书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生产、经济等 范围,思想不僵化,多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他的这些思想对洋务派产生了很大影响。张之洞即采纳了他的观点而得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理论。他的观点被近代改良主义者奉为变法思想的先导。 著者在世时,该书已有抄本流传。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有多种刊刻本流行。其广仁堂刻本刊为两册,遵化刘庄校字。正文竖排单行。版间有书名、页码和“广仁堂”三字。首前有自序。无标点。封面后有《曾文正公覆冯宫允书》。是较好的本子。 校邠庐抗议近代冯桂芬著。2卷,40篇,附录七篇。为中国近代较早的一部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政论集。其内容有选拔官吏、财政金融、土地赋税、对外贸易、工农业生产、采用西学等,具体地论述了内政、外交、军事、文化进行改革之必要,主张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使中国得以自强。此书对后来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基本纲领的形成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都有一定影响。冯在世时,已有抄本流传。19世纪80年代后刊刻甚多。 校邠庐抗议 校邠庐抗议清末早期改良派著作。清末冯桂芬著。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庭,晚年自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人。曾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校邠庐抗议》于咸丰十年(1860)避居上海时著,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二卷,四十篇,又附作二篇,稿本家藏。光绪九年(1883)正式刊行时,又加《均赋议》等七篇和《太湖收船议》等五篇,共计五十四篇。 ☚ 老子本义 弢园文录外编 ☛ 校邠庐抗议一卷。清冯桂芬 (详见 《校邠庐逸笺》)撰。该书共五十篇,系作者关于救时补弊之作。书名 “抗议”,有“位卑言事之意”。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财政、教育、取士用人等。书中尖锐指出其时弊政丛生,“夷患不已”,如不自强,将为“外夷”所制,故 “驭夷为今天下第一要政”。要求除弊政,振朝纲,罢关征,汰冗员,减兵额,改科举,采西学,制洋器,设国文馆等。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试图通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之科学技术,谋求国家之富强。此书为中国较早的一部带有改良主义色彩政论著作。该书有光绪十年(1884)豫章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弢园老民 (王韬)校印本及聚丰坊校刻本等。 校邠庐抗议 《校邠庐抗议》清冯桂芬著。包括他主张向西方学习等主要经济思想。主要文章在1860——1861年写成,刊行时还收入了少数写于19世纪50年代的文章。主要的内容是: 在《采西学议》、《制洋器议》中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倡言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自造、自修、自用”坚船利炮; 在《筹国用议》、《劝树桑议》 中,提出了在重农的前提下,树茶、树桑、开矿,增加丝茶出口,以减少外贸漏卮; 在《兴水利议》、《垦荒议》等文中,提出兴修水利,在北方各省推广水稻,在地广人稀的地区,暂时使用机械耕种; 在《筹国用议》、《折南漕议》、《利淮盐议》和改土贡议》等文中提出改革旧的漕运、盐政、土贡制度,实行南漕折银和票盐制; 在 《均赋税议》 中提出减轻苏松太地区的田赋,革除田赋征收中的弊端; 在《复宗法议》、《稽户口议》、《收贫民议》等文中,提出复宗法、建议庄、设善堂,利用封建宗法关系,加强对农民的管教控制,抵制太平天国影响,防止农民反抗作乱,维护封建统治。此外,《用钱不废银议》和《以工巧为币议》则表达了作者早期的货币主张。他的这一著作,对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都有一定影响。清光绪皇帝还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批准孙家鼐的奏请,饬令刊刻交各衙门校看,逐条提出意见呈进作变法参考。 ☚ 资政新篇 租核 ☛ 校邠庐抗议书名。清末冯桂芬著。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作者生前未刊行,仅有抄本流传。光绪九年(1883)天津广仁堂首次刊行,光绪二十年后,成为维新派的重要思想资料。全书分上、下两卷,共四十篇,附其旧作两篇。作者通过对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列举出“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进而要求“采西学”, “制洋器”,主张“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还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虚伪。此外,还疾呼发展农业,振业工商业和改革科举制度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