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Kuāng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固安,山东之龙口、昌乐、平度,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监利,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峡江,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土家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鲁匡邑宰匡句须之后。开封长垣县西南十里匡邑故城,亦属卫。又,疑鲁别有匡邑。” ❷ 《中国姓氏大全》 称: “周代郑国有匡邑 (今河南扶沟西南); 卫国亦有匡邑 (今河南睢县西),当以邑为氏。” ❸ 《姓氏考略》 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宋避太祖讳,改为主氏,政和间以民姓主为嫌,又改为康氏。一云改为羌氏。望出晋阳。” 战国时有匡章;汉代有匡衡; 南齐有匡昕; 元代有匡才; 明代有匡福,又有匡如桐; 清代有匡辅之。
匡Qiǎng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南之新邵有分布。新邵县公安局提供。疑其标音有误,姑收录。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俱载,音kuāng,亦为现行姓氏。 匡kuāng❶同“筐”。王逸《荔支賦》:“飛匡上下,電往景遠。” ❷校正,端正。揚雄《羽獵賦》:“修唐典,匡《雅》、《頌》。”馮衍《顯志賦》:“摛道德之光耀兮,匡衰世之眇風。” ❸輔佐。蔡邕《短人賦》:“唯有晏子,在齊辯勇,匡景拒崔,加刃不恐。” ❹地名。在今河南長垣縣。班昭《東征賦》:“入匡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 匡kuānɡ同“恇”。《定时捉将》剧四:“两员将恶战多时……不分胜败。不~邳彤营中脑背后振天火起,烧了本营,邳彤害慌,铫期当住。”不匡,不料也。《打韩通》剧四:“这韩通是个为头的好汉,不~还出不了你的手。”出不了,犹云逃不了。《九宫八卦阵》剧二:“奉俺父亲的将令,同李金吾、戴真庆二位将军,迎敌宋兵。投到某来,宋江军马,不~就到霸州等处。”又四:“李逵兄弟也!谁~今日,俺众头领都皆得志,定有加官赐赏也。”谁匡,谁料也。《暗度陈仓》剧四:“韩元帅着我领兵修栈道去,不~他使一个见识,他暗度陈仓古道去了。”见识,犹云计策。《单战吕布》剧四:“俺奉密诏来此战吕布,整战了半载有余。不~刘关张弟兄三人一阵成功,又夺了虎牢关也。” 匡 《说文》:“匡,饭器筥也。”段注:“匡不专于盛饭,故《诗》采卷耳以顷匡,求桑以懿匡。”匡,同“筐”。 1.通“恇” kuang 〔例〕 《礼记·礼器》:“是故年虽大殺,众不匡惧。”注:“匡与恇同。”匡惧,畏惧。匡通“恇”。 匡,溪母、阳部;恇,溪母、阳部。溪母双声,阳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2.通“尪” wang 〔例〕 《荀子·正论》:“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匡,当作“尪”,臂、胫不直之症。匡通“尪”。 匡,溪母、阳部;尪,影母、阳部。溪、影邻纽双声,阳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眶” kuang 〔例〕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于是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历阶而去。”匡,眼眶。匡通“眶”。 匡,溪母、阳部;眶,溪母、阳部。溪母双声,阳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匡 匡kuāng正,端正。《小雅·六月》一章:“王于出征,以匡王国。”郑《笺》:“匡,正也。王曰今女出征𤞤狁, 以正王国之封畿。”一说,匡,佐助,救助。马瑞辰《通释》:“匡者,助也。以匡王国,犹云以佐天子。匡,又为救。《左成十八年传》: ‘匡乏困,救灾患。’杜注: ‘匡,亦救也。’救、助义相通。《广雅》: ‘救,助也。’是其证。”《小雅·楚茨》四章:“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毛《传》:“稷,疾;敕,固。”胡承珙《后笺》:“以《传》意推之,既齐、既匡,与稷疾、敕固义当一律。王肃训以 ‘整齐诚正’者得之。”方玉润《诗经原始》:“匡,正;敕,戒也。” ☚ 臣 至 ☛ 匡读音·uang(-),为u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去王切,平,阳韵。 ❶与“尪”通,骨骼弯曲症。 上一条: 汪 下一条: 㑌
匡读音k·uang(-),为u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去王切,平,阳韵。 ❶纠正。《诗经》:“以匡王国。” ❷帮助。 ❸端正。《庄子》:“匡坐而弦歌。” ❹姓。 ❺弯曲。 ❻亏损。 上一条: 俇 下一条: 筐 匡kuǎng❶方正;端正。例:家具割得好,~~正正的四楞四整的好。 ❍ ~~正正地做人,嫑循歪道。 ❷(器物因久用)歪斜损坏。例:瓮缺~了一弹子。 ❍ 东西损~烂了。 ❍ 笼用成~剌失垮的了。 ❸料想。例:谁料想,把事咋弄~成这个样子了! ❍ 谁料想竟把事闹~成了! 《玉篇》:“匡,方正也。”《汉语大字典》:“匡,(器物因久用)歪斜损坏;料想。” 匡ㄎㄨㄤkuāng二1866①动粗略计算;估计。江淮官话。江苏泰兴~计‖你把它~一~。②动料想;料到,官话。《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你是个做经纪本分人儿,那~你会温存,能软款,知心意。」③动散发秽气。湘语。湖南长沙〖kߵuan33〗。肉~得臭味‖饭菜~得馊气。④形曲而不正。中原官话。甘肃甘谷。李恭《陇右方言发微》:「陇右至今谓佹戾不正曰~。」⑤形不够满。湘语。湖南衡阳〖kߵan445〗。⑥名面上有大孔或小孔的物品。西南官话。四川南川。1931年《南川县志》:「~,古盛物之方器。凡~之形边高而中陷,俗语引申边实而中空若洞若眼皆曰~。如衣被中有大孔曰~。」   匡kuang❶纠正,匡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之。”(过:过错。)《国语·鲁语上》:“吾过而里革~我,不亦善乎!”(吾:我。过:犯错误。里革:人名。不亦善乎:不是很好吗? ) ❷扶持。同义合成词:“匡扶”。《史记·管晏列传》:“九合诸侯,一~天下,管仲之谋也。”(九合:多次会合。)《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上~天子。” 匡kuāng❶纠正 △ ~谬(纠正谬误)。 ❷〈文〉救助;辅助 △ ~助|~扶。 ❸〈口〉粗略计算;估算 △ ~一~土方数|~算。 ❹姓。 匡❶纠正;改正:~谬︱~正。 ❷帮助:~助︱~救。 ❸(方)粗略计算;估计:~算︱~计。 匡kuāng❶ 纠正:匡正│匡谬。 ❷ 帮助:匡救│匡扶。 ❸ 粗略计算:匡算。 ❹ 姓。 匡kuāng粗略计算,估算。如:您把今年的收成~~,看比去年怎么样? 匡kuang匡扶 匡复 匡济 匡计 匡救 匡谬 匡时 匡算 匡正匡助 匡国济时1 匡救弥缝2 匡乱反正 匡谬正俗3 匡时济世 匡我不逮4 匡正误断 匡kuāng匡❶正。《詩經·小雅·正月》:“王于出征,以匡王國。“鄭玄箋: “匡,正也。”《周禮·夏官·司馬》:“匡人: 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鄭玄注: “匡,正义。” ❷猶“恐”。《禮記·禮器》:“是故年雖大殺,衆不匡懼,則上之制禮也節矣。”鄭玄注: “匡,猶恐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恇,懼,音匡,又丘往反。” ❸枉。《周禮·冬官·輪人》:“察其菑蚤不齵,則輪雖敝,不匡。” 鄭玄注: “匡,枉也。” ❹衛之下邑。《論語·子罕》:“子畏於匡,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鄭玄注: “匡,衛下邑也。”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用物部 > 諸雜 > 筐 > 匡 匡 kuāng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目 > 匡 匡 kuāng 亦作“眶”,亦稱“眼眶”、“眼孔”。眼睛周圍的部位。其稱始見於秦漢典籍。《素問·剌禁論》:“剌匡上陷骨中脈,爲漏爲盲。”《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於是王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横流,即起,歷階而去。”唐·王昌齡《箜篌引》:“顔色饑枯掩面羞,眼眶滴淚深兩眸。”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裏頭極草草,掠鬢不菶菶。未見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元·喬吉《揚州夢》第二折:“我這害酒的渴肚囊,看花的饞眼孔。”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家具部 > 坐卧具 > 筐牀 > 匡 匡 kuāng 匡匡kuāng〖名词〗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睢县西(1)。《游侠列传序》:仲尼畏匡。——孔子在匡地受到威胁。
匡kuāng〖动词〗 纠正,匡扶(6)。《里革断罟匡君》:吾过而里革匡我。——我错了,里革纠正我。《范雎说秦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我要陈述的,都是匡扶君臣关系的事情。《管晏列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多次会集诸侯,一举匡正天下。 匡kuāng❶ 方正,端正。《周礼·考工·轮人》:“是故规之以视其圜也,萭之以视其~也。”(萭:通“矩”,用曲尺校正。) ❷ 纠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之。”《史记·货殖列传序》:“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天下。” ❸ 辅助,帮助。《国语·晋语七》:“无忌智不能~君。”《后汉书·臧洪传》:“~困补乏,以悦天下。” ❹ 亏损。《国语·越语下》:“月盈而~。” ❺ 眼眶。后写作“眶”。《史记·淮安衡山列传》:“涕满~而横流。” 匡*kuangBFEF ❶纠正:~谬/~正。 ❷救;帮助:~助/~救/~我不逮。 ❸粗略计算;估计:~一~/~计/~算。 ❹〈文〉预料;料想:不~。 ❺〈文〉与“筐”同。古代盛饭用具(见《说文解字》)。 辅佐 辅佐翊(翊佐;翊辅;翊亮;翊赞;扶翊) 佐(佐事;扶佐;宾佐;旁佐) 弼(弼佐;弼辅;弼亮;辅弼) 亮(亮弼;翼亮) 傅(傅相;傅弼) 贰(配贰;介贰) 赞(赞相;赞贰;翼赞;协赞) 夹(夹辅) 挟 襄(襄助;劻襄;允襄)匡 裨 毗(毗赞) 翼佐 翼辅 卫翼 登翼 宣翼 燕翼 协翼 羽翼 羽楫 协治 股肱 黼黻 裨辅 藩辅 辅祚 补袒 辅佐朝廷:黼黻皇猷 辅佐政事:匡政 扶政 亮采 使承继帝位或继承职权,辅佐大政:托后 辅佐政教:赞道 辅佐教化:翊化 辅助正使行事:辅行 辅佐使改正:弼匡 匡正辅佐:匡拂 匡翊 匡弼 匡翼 匡赞 讽喻匡赞:讽赞 协助辅佐:协辅 摄政辅佐:摄辅 辅弼,辅佐:赞弼 备为辅佐:该辅 调教辅佐:护调 调护 规谏辅佐:规佐 训导辅弼:训辅 支持辅佐:凭翊 规划辅佐:规弼 多方面辅佐:光辅 左右辅佐:左辅右弼 左提右挈 贤良的辅佐:良肱 良辅 良翰 良佐 良弼 贤臣辅佐的征兆:飞熊入兆 飞熊有兆 非熊入梦 非熊入兆 非熊有兆 非熊之兆 兆入飞熊 非熊非罴 非罴非熊 (辅助佐理:辅佐)
另见:辅臣 ☚ 辅助 辅佐人 ☛
预料 预料卜(豫卜) 匡 计(计想;计度)悬见 逆料 逆意 逆定 逆断 逆亿 逆臆 豫图 豫想 揣料 计料 前料 料想 预料某种情况的出现:有朝一日 预测,逆料:覆逆 预知,逆料:逆知 预料并断定:料定 算定 预料与事实相符:果(果然;果真;果的;果且;果是) 当真 对敌方的活动预料极准确:料敌如神 (事前推测:预料)
另见:占卜 推测 预测 估计 猜想 ☚ 预料 预料到 ☛
拯救 拯救匡 苏 拔度 拔济 济拔 救拔振救 打救 救搭 救答 拯救时局:匡时 帮助国家,拯救时局:匡国济时 拯救危险:匡危 起死回生,拯救危难:运亡为存 平定乱世,拯救危难:拨乱济危 拨乱济时 济艰拨乱 拯救危亡:救倾 自己拯救自己:自救 怜悯拯救:轸救 怜拯 共同拯救:共济 安抚拯救:康救 扶助拯救:匡拯 同情别人的苦难并设法加以拯救:饥溺由己 从困境中拯救出来:拯擢 拯拔 (救人脱离危险:拯救)
另见:救助 救灾 ☚ 拯救 拯救人 ☛
纠正 纠正纠 矫(矫正;矫匡;矫揉;矫拂)绳(绳正;绳劾;绳督) 督(督正) 匡(匡正;匡直;匡纠;匡矫) 救(救正;正救) 捄(捄正)革正 弹正 讥正 折正 格正 桥饰 互相矫正:辅檠 告诫纠正:警拂 监督纠正:董正 督正 督责纠正:纠逖 督察纠正:纠绳 省察纠正:考正 审议纠正:详正 裁截矫正:鎃摫 制裁纠正:裁正 审理纠正:鞫正 恢复纠正:还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矫枉过正 矫枉过当 矫往过中 矫往过直 挢枉过正 枉矫过激 强行纠正:挢拂 自己身子不正,倒去矫正别人:枉己正人枉己直人 彻底矫正:痛矫 (改正缺点、错误:纠正)
另见:改正 缺点 错误 做人 ☚ 纠正 匡正 ☛
救助 救助护 济(济助;济恤;存济) 援(相援;解援) 拯(拯济) 匡 赒济 赒助 赈助 赈益 赈饷 振救 匡正救助:匡济 辅佐匡济:辅济 安定匡济:宁济 接济,救助:馈 赡 周旋 周济 施济赒济 济恤 资全 以财物周济人:布 贷 施予 施与 赠送财物周济: 恤 周济困急:周急 照料周济:经恤 赈济救助:赈救 赈捄 贷救 援救,救助:济救 抚慰救助:抚恤 慰借,救助:呴濡 受苦受难的百姓身处困境,亟待救助:鲋在涸辙 到了十分危急时而给予救助:危而后济 给予救助使得安全:救全 从危险中救出来:救挽 前往救助:赴(赴救;赴助) 往救危难:赴难 登难 身赴危难 往救急难:赴急 得到救助:得救 遇救 获救 在困境中获救:悬解 得救脱险:遇救 救助、济度使摆脱:济脱 紧急的救助:急救 缨冠之救 在困乏中及时的济助:芜蒌粥 竭尽全力的救助:匍匐之救 竭尽全力前往救助:匍匐往救 广为救助:弘济 以死相救:相死(拯救和援助:救助)
另见:资助 救济 救护 助人 救难 ︱构陷 ☚ 救助 救助方法 ☛
大山 大山岠 介丘 高入云端的大山:鹏背 著名的大山:名山(~大川) 泰山:岱(岱山;岱岳) 太山 大山 东岳 泰岳 衡山:南岳 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岣嵝 华山:西岳 华山中峰:玉女峰 黄山:黟山 庐山:匡(匡庐;匡岭;匡岳;匡阜;匡俗山) 康庐 南障山 武当山:篸岭 谢罗山 ☚ 各种程度的山 山峦 ☛
辅助 辅助辅(辅弼;毗辅) 助(翼助) 佐(佐佑;佐相;奉佐;赞佐;毗佐)协(协同;协助;协佐;协相;协策;协亮;协赞) 祐 奖(扶奖)劻 匡(匡助;匡勷) 右序 赞翼赞翊 赞襄 赞勷 裨赞 翼奖 夹助 夹介 毗奉 毗益 毗助 毗翼 撮哺 比佽 辅导帮助:辅夹 辅助世道:扶世 辅助善行:翼善 辅助自己:自副 相辅助:相辅(~而行;~相成) 相扶 亲近辅助:附助 辅佐,辅助:翰 羽仪 辅翊 辅翼 诱导辅助:诱翼 捍卫辅助:蕃辅 匡正辅助:匡助 匡佐 匡相 匡辅 忠诚辅助:笃弼 笃棐 辅助并发扬:辅宣 (从旁帮助:辅助)
另见:帮助 佑助︱无扰 ☚ 辅助 辅佐 ☛ 匡kuāng去王切,平阳。 ❶同“筐”。筐器。《礼记·檀弓》:“蚕则续而蟹有~。” ❷通“眶”。眼眶。《史记·淮南衡山传》:“涕满~而横流。” ❸匡正,纠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之。” ❹辅佐,辅助。《周书·文帝纪》:“上~人主,下安百姓。” ❺救助,救济。《左传·成公十八年》:“~乏困,救灾患。” ❻方正,端正。《周礼·考工记·轮人》:“规之以视其圆也,矩之以视其~也。” 〖匡〗 粵 hong1〔康〕普 kuānɡ ❶ 通「筐」,古代盛飯、盛物竹器。許慎《說文解字》:「〜,飲器,筥也。」(筥【粵 geoi2〔舉〕普 jǔ】:竹器。)宋應星《天工開物》:「羅〜之底,用絲織羅地絹為之。」 ❷糾正。《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天下。」(桓公:齊桓公。霸:稱霸。) ❸ 匡扶,輔助,救助。左丘明《國語.晉語九》:「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相其君。」(范、中行:春秋時代晉國的氏族。)
匡匡(kuang况)同眶。眼眶。《素问·玉机真脏论》:“目匡陷。”《素问·刺禁论》:“刺匡上陷骨中脉。” 匡 匡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逸周书·谥法》曰: “贞心大度曰匡。” 郑樵《通志·谥略》把 “匡”列为上谥。历朝谥“匡” 的君主有周匡王等。 ☚ 白 质 ☛ 匡kuāng❶纠正。如:匡正。 ❷帮助。如:匡助。 匡kuànɡ同眶。眼眶。《素问·玉机真脏论》: “目匡陷”。《素问·刺禁论》: “刺匡上陷骨中脉。” 匡kuānɡⅠ ❶ [书] (纠正) rectify; correct: ~ 谬 correct mistakes ❷ [书] (救; 帮助) assist; save: ~ 我不逮 help me to overcome my shortcomings ❸ [方] (粗略计算; 估计) estimate ❹ (料想) expect Ⅱ (姓氏) a surname: ~ 忠 Kuang Zhong ◆匡复 [书] restore (lost territory); 匡救 rescue (from disaster, errors); save; remedy; 匡算 calculate roughly; 匡正 rectify; correct 匡kuāng❶ 匡乱反正|匡谬正俗|匡其不逮|匡时济世|匡时济俗|匡所不逮
❸ 济世匡时 匡kuāng本义为盛东西的方形竹器,“筐”的古字。“匡,饭器也。”(《说文》)匚(fāng),表示方形的容器,“王”表声,属形声字。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kuang 阴平:诓(诓骗) 筐(箩筐) 哐(象声词) 洭(水名,在广东) 去声:框(框架) 眶(眼眶) 115.趣談“匡”字匡,農村中常用的篾編用具,圓者爲籮,方者爲筐。因“匡”是方形,就被借爲“匡正”的意思。“筐”是返還字。
匡 金文; 篆kuāng[匚(象形)+王(聲符)→匡(匚,竹筐剖面的竪形,使口朝向側面,筐本字)(《説文》:“匡,飲器,筥也。從匚(fāng), 聲。 ,匡或從竹。”匡,筐本字,因“匡”形方正,借爲糾正〈匡正〉,加質符另造“筐”字。由匡正引申爲幫助〈匡扶〉。古代盛飯用具〈飯匡〉,通“筐”。姓。)] 《詩經·小雅·六月》:“王于出征,以匡王國。”(周王命我出征,保家衛國認真。) [春秋] 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過則匡之。”(做過了頭就加以糾正。) [西漢] 司馬遷 《史記·齊太公世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九次會合諸侯,一次安定周王室。) △匡kuāng6画 匚部 (1) 〈书〉纠正: ~谬|~正。 (2) 〈书〉帮助;救助: ~助。 (3) 〈方〉估算;估计: ~算|~~这块地有几亩。 匡 ☚ 匧 匜 ☛ 匡★规◎常
kuānɡ形声,金文、小篆从匚, (huánɡ)声,隶定为“匡”,音符改为王。本义为盛饭的方形竹筐(是“筐”的本字),引申为方正、端正、框架、粗略估算等,假借为匡正,纠正,由此引申为救助、挽救等。 【辨析】 以“匡”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kuɑnɡ,但声调不同。kuānɡ:筐、诓、哐∣kuànɡ:框、眶。匡 (kuāng)古“筐”字。凡从音方之匚者,皆器名也,如匪、匯皆是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