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地区壮族教育概述
柳州地区地处广西中部,总人口为364万多,其中壮族1913596人,占总人口的52%。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后,学风起,“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唐代以后,柳州学风、文风渐盛。北宋时期,府学、县学、书院先后建立。融州(今融水、融安两县)在宋代即有了真仙书院、正心书院。融州太平乡覃光佃、覃庆元、覃昌公孙三代分别于公元972年、1005年、1061年考取进士。武仙县(今武宣县)东乡谢洪、谢泽兄弟于宣和三年(1121年)同举进士。但穷苦人家子弟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土司官吏不容土民读书应试。忻城土司衙门规定:凡土民在三代内有所谓“前科”者和从事买粉摊、吹鼓手、抬轿、庙祝打更、阉鸡牛、养公猪、乞讨、清道夫、巫婆、鬼师、理发、裁缝、唱戏、种役田等职业者,其子弟不准应试。在土司府严防峒民“出仕而脱籍”的苛规陋习下,忻城自唐初建羁縻峒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土归流”,在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中,只中举人3名(其中莫氏土司官族2人),贡生21人(其中莫氏官族20人)。
柳州地区各县在明清时期,教化之风盛行。各县公学、私学并存,主事者多为当地士绅,间亦有饱学之士。其学制、教材、教法、管理等,随当地学政官员厘订,各地大同小异。1905年清廷“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数年之间,各县办中学堂4所,小学堂30多所(其中女子小学4所)。为鼓励学生向往新学,中学堂免交学费。
新桂系统治广西初期,各地不少儿童失学。1933年,柳江县(今属柳州市辖)有儿童22572人,上学的仅7051人,上学率约31.2%。1933年广西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实行强制式的义务教育,开始收到一定成效。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举国上下共赴国难,各县部分中学师生数百人投笔从戎。1920年帝国主义为了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曾派传教士到金秀瑶区办小学。1920年后又派人到武宣县三里乡、象州县寺村乡办小学。1940年前后在柳州附近的三千乡等9个村办小学9个班,学生约400人。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各中小学虽陆续复课,但战后民生凋蔽,学校秃垣断壁。1946~1949年,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生产萎缩,物价飞涨。中学教师月薪已不能养家糊口,小学教师有的甚至断炊,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以来宾县为例,1949年虽有小学127所,但教职工仅有195人,学生4296人。
1949年11月25日,柳州解放。各县人民政府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维持现状,逐步改造”。党对知识分子采用“争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原有的教职工基本上照旧录用。还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向学生进行了“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三好”(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教育。师生们初步树立了为人民而教,为祖国而学的思想。到1984年,全地区中学生有91203人,其中壮族53082人,占58.2%;小学生473605人,其中壮族249012人,占52.57%;中学教职工7410人,其中壮族3059人,占41.28%,小学教职工20590人,其中壮族9960人,占48.4%。至1990年,全地区已建成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普通中学256所,共2226班,在校生115334人,其中壮族66969人,占58.06%。中学教职工8478人,其中壮族3787人,占44.60%;小学在校生达54.48万人,其中壮族319026人,占58.55%,小学教职工21079人,其中壮族10576人,占50.17%。1990年全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95.8%,巩固率为95%,毕业率为92%,普及率为86.8%,已普及小学教育的有87个乡镇,占乡镇数的58.6%。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为60%以上。职业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校中专生2310人,农业职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3738人。成人教育亦初步形成网络,几年来,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9000余人,获大专毕业证书1005人。电视大学毕业4届,400余人。函授大学毕业2届,约500人。乡镇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07所,占138个乡镇的77.5%。从1988年以来,3年内多渠道集资7500多万元。已修复校舍危房面积56.72万m2,严重危房已全部消除,并新增加校舍28.37万m2,成绩显著,为柳州地区各类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