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杨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杨松1907,一说1908—1942

湖北大悟人
国民党员。中共党员。曾任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政委,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总编辑等职。著有《论民族》、《今日苏联》等。
原名:吴绍镒(一说吴兆镒)
笔名:杨松
化名:吴平

杨松

杨松
新闻界名人介绍:杨松(1907—1942)
陈光旭 许焕隆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5卷第176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91页
悼杨松同志
延安《解放日报》第一任总编辑杨松
张仲实
葛伯熙
延安文萃(下)第1104页
编辑记者一百人第338页

杨松

在东北抗日斗争中的杨松同志
“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杨松烈士传略
杨 松(1907—1942)
李鸿文
陈光旭
陈光旭 许焕隆
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2期
革命英烈1987年5期
革命烈士传(七)第160页
杨松

杨松1905—1942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宣传家。湖北黄安县人,出身于一个小学教师家庭,从16岁开始接触进步书刊,不久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曾肄业于中华大学。1927年1月,由青年团中央介绍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翻译和政治经济学教师,并参加过国际职工协会。1934年一度回国,参与创建东北抗日根据地工作,第二年又去莫斯科。抗日战争开始后回国。杨松早在1926年就从事过新闻活动。北伐军攻占武汉,他任“血光通讯社”编辑和记者,并在陈潭秋同志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为宣传北伐战争做了不少工作。1931年至1933年,他在海参威主编《太平洋工人》杂志,由于他卓越的编写工作才能,不久被调到莫斯科职工国际协会主编《全民》杂志。1934年至1935年,在东北任中共吉东临时特委书记,抗日根据地紧张战斗之余,经常给吴玉章主办的巴黎《救国时报》投稿。其中不少文章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宣传我国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杨松1938年2月到延安。开始,担任中央宣传部秘书长兼宣传科科长职务,同时执教于马列学院,主要讲授中国历史、民族问题、联共党史等课程。在处理日常公务及讲课之外,他致力于写作,著有《论民族》的专著,文长7万多字,在《解放》周刊上连载。他还与邓力群同志合编了近百万字的《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1941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原中央机关报、四开四版的双周刊《新中华报》和专载新华社电讯的小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对开大报《解放日报》。任命秦邦宪为社长,杨松为总编辑。办报开始,条件艰苦,杨松任劳任怨,与同志们一起为《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的正式出版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初期,杨松勤于写作,笔耕不止,创刊1个月,写社论20多篇,为宣传党的总路线作出了贡献。杨松有肺病,加上劳累过度,病情恶化。在张闻天、秦邦宪的催促下才住进中央医院。他常关心时局变动和报社的日常工作,有时还忍着病痛为报社写文章。住院期间,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亲临病房探望。1942年11月23日,年仅35岁的杨松病逝。毛泽东送了挽联,上写:“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见1942年11月26日《解放日报》)吴玉章、林伯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回忆杨松同志》、《悼杨松同志》的文章。

☚ 李敷仁   杨刚 ☛
000063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