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这首诗在构思上与前一首同出一机杼:以静境写慵懒无聊,又从动境反衬恬静闲适。一样地写得活泼自然,富有情韵和机趣。 首句写庭院之小和静。古以五尺为一弓,“半弓”是极言庭院很小。半弓之大的小院里,松阴覆罩,满地绿苔。这跟“芭蕉分绿与窗纱”一样使人感到清凉、幽静。这已经有了“闲”的环境与氛围。不过这“闲”境还不只是表面的,庭院很小而绿苔满地,就告诉我们此院人迹罕到,主人交往不多,平日又懒于打扫。我们读读也是写闲居的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茅檐长扫静无苔”之句,这层意思就不难体会到了。 第二句写初夏日长,午睡起来以后的慵懒心境,是上一首中“日长睡起无情思”的具体化、形象化。本来幽静的环境正适宜于读书,可诗人却没有那样的兴致和心绪:偶然想看看书,却又懒得翻开。我们似乎看见了诗人拿起书来重又放下的那副懒洋洋的动作神情。完全是老实话,大白话,却很生动传神。 三、四两句笔意一折,转出全新的境界。他两手捧起院中清澈的泉水,洒向那碧绿的阔大的芭蕉叶上,发出一阵沙沙的声音,惊动了庭中的孩童,他们误以为是下起雨来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他们的惊喜,诗中没有写出来,我们却能想象出,甚至能听到那欢快的笑声。他们的惊喜、欢笑,给这狭小的、安静的、沉闷的小院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读来真是意趣盎然。不过,懒于翻书却去掬泉,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聊赖的表现。前句着一“戏”字,与后句“误认”相呼应,暗示我们:诗人是有意戏逗孩子,同上首中写孩子们捉柳花一样,他是要借他们的童真与欢乐,来打破这小院的沉静,来调节这闲居的烦闷无聊,以求自娱。因而这掬泉的动作和兴致,恰与无心读书的慵怠相映衬,互为表里,相反而相成,从生活的乏味里发掘出生活的情趣。 诗人运用日常口语入诗,浅近通俗,不重典实而重抒写性情。他写闲居生活的慵懒、无聊、烦闷,却能写得很轻快、很活泼,很超拔。他又不象苏轼那样通过自我排解来达到一种超旷的境界,显得有些飘逸。他对生活的描写很具体,很实在,很细致,也很深入,因而显得平易亲切。你能感受到他的无聊甚至郁闷,可是丝毫没有沉重感,相反,他将你带入那轻松而饶有情趣的诗境之中,去领略一种轻巧自由、活泼洒脱的韵味和风致。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杨万里的密友张镃曾论其诗云:“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见先生活法诗。”读诚斋这二首绝句,颇有助于我们对他的“活法”的理解。 第一首写诗人午睡初醒,齿颊间还存留着梅子的余酸。梅为解酲之物,可知诗人睡前曾以斗酒自遣,一个“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四周一片静谧,一片碧绿,“分”字为蕉叶映窗传神。首二句点明了“初夏”之时。“日长睡起无情思”,承上,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于是他只有“闲看儿童捉柳花”。写此诗时杨万里才四十岁,正在年富力强之时,看来真是闲得无聊之极了。 第二首写他由书斋闲步向庭中,清阴宜人,正可读书,却又懒得将书卷展开。上二句中“一”、“半”、“偶”、“懒”四字,又将闲散之态写得入木三分。他闲得无聊,捧起一掬清泉,随意撒向青葱的蕉叶,水声飒飒,使得那些正在捕捉柳花的儿童吃了一惊,诧异日照晴空,雨声究从何处而来。 然而这两首诗是否真是刻意表现百无聊赖的空虚心情呢?诗人《颐庵诗稿序》云:“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明乎此理,则可知上述这些字面上的意思,只是荼汁初上口时的“苦”味,如果细细品味一下,在“闲适”以至“懒散”的后面实有着一种清新的活泼泼的兴味。 陈衍《石遗室诗话》云,诚斋诗“大抵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侧一层说”。此二诗正是用侧写影借之法,通过自身与儿童的精神交通,在极言闲散的同时委婉地表达了对充满活力的生活的向往追求。其深意均在二诗的结尾,对周遭止水一般的生活,他确实是恹恹无情绪。然而群童烂漫天真的游戏他却饶有兴味地关注。白居易有句云“谁能更学儿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诚斋易“谁能”为“闲看”,虽然诗人已年届不惑,不能再与孩童们追逐嬉笑,然而“闲看”之中,正有着不胜歆羡之意。对于长年相伴的书本,不管是古圣述作,抑或时贤新著,现今诗人都已厌倦了,即使偶尔翻阅亦已懒得。他只想摆脱这一切,聆听一下天籁之音,泉洒蕉叶,结果更引起了群童的惊诧。可以想像,当诗人看到儿童们诧异的眼神,一定会发出由衷的微笑。于是诗人寂寞的心灵就在天真的儿童身上获得了苏生。 其时诗人丁父忧赋闲在家。先是,抗金派的首领张浚已荐他为临安府教授。这是他入仕以来第一个较重要的职务。然而因居丧三年之制所限,他只得放弃了一展抱负的机会。返家不久,战局失利,朝廷中以汤思退等人为首的主和派占了上风。张浚罢相,不久忧愤而亡。宋孝宗对金朝再次割地赔款,以叔侄之国相称。明白这一时代与个人环境,可进而理解这二诗中的闲散意绪,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烦愁,而对童心的向往又正是力图摆脱的抗争。诗中的这种潜意识,只要了解他服满后知隆兴县时的斐然政绩与乾道六年(1170)震动一时的《千虑策》,就不难看出了。 二诗创作的触机并不在午睡醒后的烦闷,而在于稍后见到童戏时瞬间的精神交通。儿童世界的天真无邪与成人生活的种种不惬意,适成鲜明的对照,使闲居苦闷的诗人得到一种由衷的快慰。他抓住了这“跳腾踔厉即时追”的生活场景与由此而生的感兴,熔铸在二首小诗中。在这里诗人的闲愁与快乐始终不脱离这一场景。二诗看来各自成章,其实却以场景与感情的自然转换相联系,他将闲愁与儿童交替写来,由室内而室外,心情则由“闲看儿童捉柳花”到“儿童误认雨声来”,更逐渐展开,他笔笔写的都是闲。而从这闲中自然“酿”出最后的乐来。可见诚斋的活法的第一要义是善于捕捉活生生的生活场景,瞬间的活泼泼的感触兴会,加以自然的真朴的表现。他的意趣完全融洽在丰富的多样的生活画面中,因此意趣也就显得丰满而有层次,有立体性。这样他的诗就不枯瘠,不执着,鲜透活泼,自有别趣了。诚然,诗人的活法有反写、侧写、三折一反等等法门,然而这些技法之所以往往获得成功,正在于是生活情景自然层次的提炼,因此他的好诗都有新茗一般清新而醇厚的韵味。舍此而仅从技法论活法,则必堕入尖新轻薄的恶趣。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的诗,特别是他的七绝,是以活泼自然为显著特色的。这两首诗,通过闲居生活中所见的某种景象和自己的感受,来抒写作者的性情,表现生活中的某种韵味,就显示了这种活泼自然的风格。 诗题点出了三个方面:闲居、初夏、午睡起,两首诗都扣住这三点来写,而归结起来,又集中表现出一种闲趣。闲居易使人感到空寂无聊,所写又是极平凡常见的物象,写来却显得机趣横生,富于情韵。 首二句写初夏时节特有的景象和感受。梅子尚未熟透,食后余酸留口,使人有齿软的感觉。这样琐细平淡的事也能入诗么?杨万里就能将它写进诗里,而且惟其琐细平淡,就显出“闲”来,既见闲情,又富闲趣。“留”字日常口头语,写来毫不费力,却极生动地传达出品尝新梅时那种余酸不尽、既有点难受又欣喜无穷的独特感受,最真切,也最得神韵。抬头看看室外院中呢,只见窗前芭蕉,新叶如盖,映照得窗纱也成一片绿色了。“分”、“与”也是日常口头语,极为普通,但是用来表现芭蕉和窗纱的关系,从颜色上作点染,就显得十分轻巧聪明,使人觉得似乎那芭蕉也通解人情,得了灵性似的:不能自己独个儿绿得那么好,要分一些给窗纱,使她也变得素淡、清凉、幽雅。那么,这环境呢,芭蕉绿了,窗纱也绿了,成了一个小小的绿色世界。多么安适,多么恬静,简直有一种清雅凉爽之感透人心脾。他是在写景,却是毫不费力地写出了闲居中的独特感受,那么精细,那么深微。 第三句写闲居无聊的心绪,切题中的“初夏午睡起”五个字。“情思”的“思”字读去声,在这里指人的情绪、心境。初夏日渐长,闲居中易生慵怠,午睡起来,面对着静谧清幽的绿色庭院,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无聊赖的感觉。前三句都写了“闲居”的“闲”字,只是隐含于句意之中,字面上没有明点出来。那种“梅子留酸”的体验,那种“芭蕉分绿”的感受,那种午睡起来以后无聊赖的心境,处处都藏着一个“闲”字——是“闲”的表现,也是“闲”的结果。 到最未一句才跳出那个“闲”字,好象是有意照应诗题:“闲看儿童捉柳花”。明写出“闲”字,境界却突然变得活泼、热闹而充满生机,出现了大的转折,大的开拓。扬万里本人大概很欣赏这一句,他曾对人说:“工夫只在一‘捉’字上。”(见周密《浩然斋雅谈》)但有人指出这句乃是化用白居易《前日别柳枝绝句梦得继和又复戏答》中“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的成句,似乎并不那么好。其实到底是自觉化用,还是无意偶合,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捉”字在这里所表现的意趣情韵跟白居易原诗很不相同,即便是化用也是富于创造性的。诗人是有意与前面所描绘渲染的静谧清幽境界相对立,借那捉柳花的孩童的幼稚、活泼、天真,去打破那静得有些沉闷、闲得有些无聊的气氛与心绪。不过别忘了“闲看”二字,正因为他闲,才有这种观察的兴致和功夫,才有这种令人惊喜的发现。这么一来,由静入动,由静写动,反转来就更深一层地写出那个“闲”字来。因为更深一层,就“闲”得更富于情趣和韵味了。 传说这首诗传到当时的抗金名将张浚那里,他读后赞赏说:“廷秀(杨万里字)胸襟透脱矣!”我们从诗中诗人对客观物象的透彻精深的感受里,从他活泼自然、挥洒自如的艺术表现里,不是十分真切地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透脱的胸襟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