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乌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乌韭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大叶金花草(《广西中药志》),金花草(《广东中药》),土黄连(《福建中草药》),雪仙草(《江西民间草药》)。 基源 为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乌蕨的全草。乌蕨属全世界约18种,中国约3种。 原植物 乌蕨Stenoloma chusana(L.)Ching(Adiantum chusanum L.) 形态 植株高30~70cm,根状茎短而横走,密生赤褐色钻状鳞片。叶近生,厚草质,无毛;叶柄禾秆色或深禾秆色,光滑;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宽楔形,顶端截头并有钝齿,两侧全缘。每裂片有1~2条小脉通向囊苞。孢子囊群位于裂片顶部,每裂片1~2枚,囊群盖厚纸质,杯形或浅杯形,口部全缘或多少啮断状。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42页.图28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1900m的林下,山坡草地或路边。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达陕西南部。 亚洲热带地区也有分布。。【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叶含牡荆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和山柰素。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653 【药理】: 丁香酸有抗细菌和真菌的作用[1],还有中枢镇静和局部麻醉作用[2]。 参考文献 [1]CA 1976;85:14611s [2]Planta Med 1979;35(2):156 【药性】: 性味 微苦,寒。 功效 清火,退热,利湿,止血。 主治 风热感冒,中暑发痧,泄泻,痢疾,白浊,白带,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痈肿。 ❶ 《峨眉药用植物》:“清火退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福建中草药》:“治急性支气管炎:鲜大叶金花草60g,水煎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