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铁夫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李铁夫1869—1952广东鹤山人 李铁夫
李铁夫
李铁夫回忆我在各革命时代的经历 李铁夫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第218页 李铁夫
李铁夫李铁夫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抵制和所谓反“铁夫路线”的情况 史 略 党史研究1983年6期 李铁夫 李铁夫1869—1952Litiefu现代油画家。原名李玉田,生于广东省鹤山县。青年时代出国学习美术,先后进入英国阿灵顿美术学校和美国纽约大学;在美期间,他还以肖像画副教授的资格加入了有影响的“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及“美术研究院”,并参加这两个学术团体的活动达十年之久。1931年,李铁夫返回祖国,但因不愿同国民党政权合作,他又前往香港,过了近二十年清贫的独身生活。1935年,他在香港举办了第一次个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携带所有珍藏的作品回到广州,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教授。李铁夫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不仅精于油画、水彩画、钢笔画和粉笔画,也能创作雕塑,并且对中国书法有较深的造诣。他的艺术得益于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优秀传统。1905年至1925年间,他曾是美国两位名画家J·S萨金特(1856—1925)和W·切斯(1849—1916)的学生;从这两位画家那里,他学到了源自荷兰、西班牙学派的高超技巧。肖像画在李铁夫的作品中占多数,他熟练地掌握了笔法技巧,不仅能准确地再现人物骨胳、肌肤的结构、光感和质感,而且善于变化。他创作肖像画的笔法或沉稳凝炼,或流畅爽快,或婉转柔和,或细腻精致;他对色彩的运用不落俗套,巧妙地依据对象的不同外表特性和思想情感来设计不同的整体色彩效果。例如,《斗牛士》灿烂夺目的金黄色调与《老教师》以蓝黑为主色调的沉静肃穆相比,变化是极为显著的。李铁夫的水彩画长于表现外光,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微妙丰富的色彩变化。李铁夫不仅在艺术上有重大贡献,他还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英国时就加入了兴中会,后随孙中山先生赴美建立了同盟会纽约分会,任常委书记。他作画所得的艺术奖金及大部分卖画收入都资助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肖像 李铁夫 ☚ 黄宾虹 高剑父 ☛ 李铁夫1901—1937原名韩伟健。朝鲜族,韩氏。生于朝鲜咸镜南道洪原郡。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参加1919年“三·一”独立运动。同年4月,离朝鲜,经苏联到上海,任《新韩独立新闻》编辑。1920年,离上海,秘密潜入日本,在京都学医。同年10月,同旅日朝鲜学生金世渊(1928年任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秘书)等组织秘密革命团体“共产主义研究会”。后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1924年毕业回到朝鲜任《东亚日报》记者。1926年春,加入朝鲜共产党,同年,选为中央委员。1928年流亡上海,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平反帝同盟党团书记、河北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省委书记。1935年,在北平不幸被捕,严守秘密,未暴露身份,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保释出狱。1933年11月—1934年2月初,先后写了《关于党内问题的几点意见》、《关于目前整顿组织的几点意见》、《关于官僚主义的严重性》、《党内斗争和自我批评》等10篇文章,抵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被“左”倾路线打成“铁夫路线”、“取消主义”,受到残酷打击。但毫无怨言,仍为党工作,先后创办地下刊物《华北烽火》、《天津妇女》、《民众抗日救国报》等。1936年春,纠正“左”倾路线后,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1937年5月作为白区代表参加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受到毛泽东亲切接见。后因病不幸在延安逝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