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白·赠汪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白·赠汪伦》《李白·赠汪伦》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人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李白·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是唐代泾县(今属安徽省)的一位村民,汪家世善酿酒,曾热情款待过李白。由于唐诗中这首脍灸人口的绝句,李、汪的交谊竟被传为佳话。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这样写道:汪伦为了结识大诗人李白,竟写信赚他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他这才幽默地破译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于是留住了好几天。这故事显然是好事者所编,但编故事的人,是很善于体味《赠汪伦》一诗涉及的送别双方的性格和交情的,他的故事对读这首小诗者很有帮助,不仅仅可助谈资。 《赠汪伦》一诗虽历来为人传诵,但论者多津津乐道其三四句的譬喻,往往忽略了其一二句特有的风趣和作用。“李白乘舟将欲行”,他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却不象要在此告别什么人。这从下句的“忽闻”可知。陶然忘形的诗人,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而汪伦的忽如其来的相送,确实是不期而至的。这样的送别,“赠别”诗这样的开头,在前人的送别之作中是不曾见过的呢。“忽闻岸上踏歌声”,人未到达,声已先闻,这也有趣。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汪伦就是来得巧。而欲行未行的诗人,此刻已心知来者是谁,所来何事,以及手中何所携,当然也就不忙着出发了。 以下的事,诗人不再说也不必说,因为那是读者可以想象到的,说穿了就是饯别的场面,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一个则“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用李白另一诗句来说,便是“欲行不行各尽觞”。不写出这样的场面,是绝句篇幅所限,同时也妙于省略、含蓄。这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落落大方,不讲客套;那踏歌(唐代的徒歌,即不用伴奏的歌)欢送的汪伦,则热情而不感伤。以上短短两句,就活脱脱写出两个乐天派,一对忘形交。而忘形,又是至情的一种表现。这风趣恰与前引故事吻合。 于是,李白不仅以汪伦为故人,而且引为同调。他情不自禁要高度评价汪伦的友情,而且是就地取材作比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今人的话来说,就是“桃花潭好,汪伦更好!”清人沈德潜赞美这两句道:“若说汪伦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语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集》) 古人作诗,往往会形成一些惯例。比如诗中的称谓,就要求雅驯、不直致。如果对方姓贾,多以“贾生”呼之,这原是史家对汉代贾谊的尊称;如果对方是县官,多以“陶令”拟之,晋代陶潜作过县令。用古代名流借称对方,似乎就典雅有味。然而任何惯例,到头不免成为陈词滥调。李白平生作诗,专重即兴发挥,率口而成。象《赠汪伦》诗中,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直呼对方的姓名作结,真有点石破天惊,前无古人。这样作,增强了诗中着重表现的那种直率、亲切和洒脱的情味。 突破送别诗的感伤格调和传统手法,使诗中两个很有个性的人物神气活现,为读者所喜爱,这就是《赠汪伦》一诗的魅力所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