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潮八分小篆歌这是杜甫作于大历初年的一首歌行体诗。诗题中的“李潮”,是一个书法家,杜甫的外甥。“八分”即隶书,见“八分”条。“小篆”也叫“秦篆”,是一种由大篆衍变而成的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的字体,传说是由秦代丞相李斯等人创制的。这首诗论述了篆隶二体的演变,评说了几名唐代书法家,由此表明了自己的书法艺术观,是一份很有价值的书学文献。诗的大意是:苍颉依鸟迹造字,是茫昧久远的事情了,自此以后,字体变化有如浮云,渐趋飘逸。凤翔府宝鸡县(古陈仓县)所出的石鼓籀文已经讹变,从大篆和小篆中逐渐产生了八分之书。在这一文字史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物,是秦代的李斯和汉代的蔡邕。但李斯的书法真迹,随着邹峰山上石碑的焚灭而消失,后人纵然用枣木传刻之,却肥而失真。幸而苦县《老子碑》和东汉光和二年立的《西岳碑》至今尚存,从中可以看到:崇尚骨力、瘦硬通神、乃是蔡邕隶书的本色。李、蔡已经作古,不复再生,且喜外甥李潮的笔法,尚能追踪两位大师的真意。唐代开元以来,礼部尚书韩择木,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蔡有邻,再加上李潮,——以八分书名家的仅此三人。其中尤以李潮的小篆逼近秦相李斯,字势如快剑长戟,森然相向;其八分之书则字字百金,笔态如蛟龙盘游,倔强有力。相比之下,张旭的草书便是流宕而失古风,徒然自夸雄壮了。……很明显,杜甫是把有无古意作为评论书法优劣的一个标准的。而崇尚骨力、瘦硬通神,又是杜甫心目中的古代书法本色。在杜甫评论曹霸、韩干等人马画的诗篇中,他同样使用了这一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