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文公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文公集

李文公集

文章别集。唐李翱作。翱谥文,故名。有集十八卷,计赋一卷,文十七卷。今有明成化邵武郡守冯师虞校刊本,《四部丛刊》据此本影印;又有明毛晋汲古阁刻本。清冯焌光辑《三唐人集》有补遗一卷,附录一卷。

☚ 刘梦得文集   白氏长庆集 ☛

李文公集

 诗文集。十八卷。唐李翱撰。所见为早的有明景泰六年(1455年)刻本。
 李翱,字习之。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卒于会昌元年(841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曾任检校户部尚书、山东南道节度使等。
 该集卷一赋,卷二至卷五文,卷六至卷八书,卷九疏,卷十奏议状,卷十一行状实录,卷十三碑述,卷十四、十五墓志,卷十六祭文,卷十七、十八杂著。其引文注目的是有关哲学与文学的文、书等。
 哲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复性书》三篇中,其在集中也占有着重要篇幅,撰者以为自孔、孟之后,道统已失,但仍有子思留下一本道统的“真经”《中庸》,故尔撰《复性书》对之进行解释发挥。撰者以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性与情有互相依赖的一面,即情由性而生,性又由情而明,又有以情遮蔽性的一面,故要恢复人的善性,必须要忘情。进而以为圣人与百姓的区别,也就是主性还是主情。圣人虽然有情,但“未尝有情也”,从而表现为“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这也就是性的本质。相反,百姓虽然也有性,但“情之所昏,交相攻伐”,因而一辈子不能见出他内部的性来。为达到圣人境界,就需忘情复性。其有两个阶段,一是“斋戒其心”,也就是“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二是“至诚”,即由前一阶段进一步前进,觉悟到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思”、“虑”,以至完全进入绝对的静。以此而对致知格物作了如下解释:“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其以上理论,为宋明理学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关于学道,撰者主张“君子从乎道也,不从乎众也。”(《从道论》)于政治,主张“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 (《答朱载言》)。于治平,反对过分榨取,如“人皆知重敛之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平赋书》)等等。
 《答朱载言书》为撰者论文重要篇章,将儒家经籍比之为“浩乎若江海,高乎若邱山,赫乎若日月,包乎若天地。”因而之所以要跟当时风尚相违而学古文,是为了学其言,进而能行其行,重其道,循其礼。故又强调文章的“理”、“义”,“义不深,不至于理,言不信,不至于教劝。”以至使文、理、义三者并举。在该文中,又提倡“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比如《春秋》就不同于《诗经》,《诗经》不同于《易》,《易》不同于《尚书》等等,“如百品之杂焉,其同者饱于腹也,其味咸酸苦辛,不必均也。”在《答皇甫湜》书中主张语言的革新,反对崇尚奇险,以为要学习司马迁、班固那种“简述高简之工”的平易文风。在《百官行奏状》中进而反对“务于华而忘其实,溺于辞而弃于理。”集中的《高愍女碑》、《扬烈妇传》等类宣传伦理纲常的文章,正是撰者前面理论的具体实践。为此,与韩愈一起推动了唐古文运动的开展,对宋古文运动也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该集有明景泰六年(1455年)河东邢让刻本,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刻本,明季海虞毛氏汲古阁《三唐人文集》本,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清光绪元年(1875年)南海冯焌光据汲古阁本校刻《三唐人集》本。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九年和一九三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成化本影印,入《四部丛刊》。一九三三年寒匏宦重刊《三唐人集》。
李文公集

李文公集

18卷,唐李翱撰。其集《新唐书·艺文志》作18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则云,蜀本分20卷。明景泰间河东邢让有钞本,清徐养元刻之,讹舛最甚。此本毛晋所刊,仍18卷,或即苏天爵家本欤。翱为韩愈之侄婿,故其学皆出于愈。集不知何人所编。该集收赋3篇:《感知己赋》、《幽怀赋》、《释怀赋》。其赋多为有感而发,故立意较高。
此集有明成化乙未刊本、汲古阁刊本、明嘉靖二年黄景夔刊本、清钞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 刘宾客文集   白氏长庆集 ☛
李文公集

《李文公集》

18卷补遗1卷。冯焌光辑《三唐人集》本(光绪本、民国本)。

☚ 唐李文公集   协律子 ☛

李文公集

十八卷。唐李翱(772—841)撰。李翱谥号为文,后世称为 “李文公”。生平详见 《论语笔解》(辞目)。此书版本较多,据 《新唐书·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载均为十卷,而陈振孙《书录解题》则称有 “蜀本,分二十卷。”但均散佚不存。此集共十八卷。所录皆文,无诗。前有广西布政使何宜序。集中卷一为赋,卷二一五为文,卷六一八为书,卷九为表疏,卷十为奏议状,卷十一为行状实录,卷十二为碑传,卷十三为碑述,卷十四一十五为墓志,卷十六为祭文,卷十七一十八为杂著。李翱才学虽皆逊韩愈,不能熔铸百氏皆如己出,而立言具有根底。大都温厚和平,俯仰中度,不象李观、刘蜕等人有矜心作意之态。苏舜钦评为“其词不逮韩,而理过于柳。”另外,光绪初冯焌光刻《三唐人集》丛书本,为 《李文公集》十八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首为提要,次为何宜序,黄景夔序,附录有史话、欧阳修读李文一则,卷末有邢让、赵汸、毛晋、全祖望、吴大廷、冯焌光等人跋语。还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三唐人文集》本行世。均为十八卷。

李文公集

《李文公集》

文集。亦称《李翱集》。唐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李翱著。史书所载卷数不一,唐、宋间有 10 卷、20 卷之分,《四库全书》又有《李翱集》18 卷、104 篇之说。《四库提要辨证》称:“《唐书·艺文志》所载《李翱集》实只 10 卷,今《全唐文》收李翱文 108 篇,比《四库全书》多出 4 篇。内容有赋、文、书、疏、奏议、状、实录,以及碑、传、述、墓志、祭文、杂著等。”李翱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复性”。他认为人都有善的本性,恶的起源在于情,“圣人”不以情累性,而“凡人”却相反,因此要进行自我修炼,去情欲,复善性。他和韩愈一样,站在传统儒家的立场上,反对佛教,认为佛教徒不劳而获,浪费了百姓的财力;佛法“乱圣人之礼”,破坏了君臣之礼仪。李翱的文学主张也和韩愈一致,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文章义、礼、文三者并重,但他强调作文要“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古文运动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 权若讷集   南湖集 ☛
李文公集

李文公集

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翱著。《李文公集》又称《李翱集》。史书所载卷数不一,唐、宋间有10卷、20卷之分, 《四库全书》 又有《李翱集》18卷、104篇之说, 近人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说:“唐书艺文志所载《李翱集》实只10卷,今 《全唐文》收李翱文一百零八篇, 比 《四库全书》多出四篇。内容有赋、文、书、疏、奏议、状、实录、以及碑、传、述、墓志、祭文、杂著等。”李翱自幼就“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少年时曾携文谒见梁肃,得到赏识。25岁与韩愈结识后,便紧随其后并娶韩愈侄女为妾。李翱哲学思想的核心是 “复性”。他认为人都有善的本性,恶的起源在于情, “圣”人不以情累性, 而 “凡人” 却相反, 因此要进行自我 “修炼”,去情欲,复善性。他和韩愈一样,站在传统儒家立场上,反对佛教,认为佛教徒不劳而获,浪费了百姓的财力;佛法 “乱圣人之礼”,破坏了君臣之礼仪。李翱的文学主张也和韩愈一致,比如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文章义、理、文三者应该并重等,但他强调作文要 “创意造言, 皆不相师”,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在古文运动中,有着一定地位和影响。

☚ 李益集   梁肃文集 ☛
000035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