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中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中梓(1588—1655)明末清初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徙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字士材,号念莪、荩凡居士。沈颋师。明诸生。有文名,习武术,精于医,与王肯堂齐名。治学博采众长,精于审脉、辨药,治病宗薛氏之法,脾肾并重,善调理,开创士材学派。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伤寒括要》《本草通玄》《病机沙篆》等,汇刻为《李中梓医学全书》。 李中梓1588~1655明末医家。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上海市松江) 人。曾祖李府(字一乐) 为地方武官,因抗击倭寇入侵而牺牲,父李尚袞(字补之) 中进士,曾在兵部任职。他年轻时,博览群书,曾考科举,后因多病及儿子被庸医治死而究心医术,钻研古典及名家著述,用于临证,常有奇效,求治者颇多。士材对《内经》、《伤寒论》等古医籍,以及宋元名家之说研读较深,受张元素、刘完素、李杲、朱震亨、薛己、张景岳等之说影响; 并常与王肯堂、施笠泽、秦昌遇等名医交往而相互切磋琢磨。他的撰述较多,行于世的有《内经知要》、《士材三书》、《医宗必读》、《雷公炮炙药性解》、《伤寒括要》、《颐生微论》等书; 由于主张采用各家之长,立论审慎而平正,常能由博返约、提要钩元,故流传很广。在医理上,他主张肾脾并重,强调结合临证实际而施治,并注重扶正。但由于过于强调重视阳气,以及主张古今元气之厚薄不同,在立论上或失之于片面。 李中梓明代医学家。字士材,号念莪。江苏华亭(松江县)人。生于明万历16年(1588),卒于清顺治12年(1655)。著作有《内经知要》、《(删补)颐生微论》、《伤寒括要》、《医宗必读》、《士材三书》等。多半是读书心得与临床经验结合之作。虽然没有什么新的创见,但通俗易懂并有概括性,颇为临床医生所喜读和重视,因而对医学普及有一定贡献。如“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气有余便是火” ; “泻木所以降气,补水所以制火”等,至今尚为临床医生所乐道和遵循。 李中梓中医学家。生于1588年,卒于1655年,1642年著《内经知要》,全书分上、下2卷。上卷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5篇,下卷有经络、治则、病能3篇。1764年薛雪予以重校,是学习《内科》的入门书。还著有《医宗 必读》10卷,《颐生微论》4卷等。 李中梓(1588—1655)lǐzhōnɡzǐ明代医学家。字士材, 号念莪。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根据《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参考其他名医著述, 结合自己多年临证经验, 编著了《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士材三书》《颐生微论》, 对医学普及有一定贡献。 李中梓 李中梓李中梓(约1588~1655年),明末医家。字士材,号念莪,上海人。曾祖为地方武官,抗击倭寇侵略时牺牲,父亲中进士,亦任武官。他先考科举不顺利,又多病,乃究心医学,博览群书,参考《内经》等书,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著述较多,有《内经知要》、《药性解》、《医宗必读》、《伤寒括要》、《本草通玄》、《病机沙篆》、《诊家正眼》、《删补颐生微论》等等。大都卷帙不多,而概括面较广,文字精简,深入浅出,便于初学,故流传颇广,在医药普及上也起有一定作用。其中尤以《内经知要》、《医宗必读》最为有名。他在医学理论上,主要宗《内经》,并受薛己、张景岳、王肯堂影响。在临证上着重“问因”、“别症”、“知己”和因病制宜,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他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经验所作出的一些概括,多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如“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阴在滋阴之上”等等。 ☚ 喻昌 张遂辰 ☛ 李中梓明医学家。字士材,号念莪。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精通医籍,名盛一时,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士材三书》、《颐生微论》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