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朱舜水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朱舜水集文集。明朱舜水(1600—1682)撰。二十二卷,附录五卷。舜水名之瑜,字楚屿,到国外后,复字鲁屿,号舜水,今以号行,浙江余姚人。寄籍松江。明诸生,不求仕进,明末曾八次授官,均不就。南明弘光元年因特征和授官不就,台省交章论劾,为免于逮捕,逃往舟山。此后从事抗清活动,辗转浙江、福建沿海和日本、安南、暹罗间,图恢复明室。顺治十六年参加郑成功军北伐诸战,失败后,因觉复明无望,东渡日本。老居国外未归。在日本,水户上公源光国(德川光国)请其讲学,后移居江户(今东京),教授学生,在日本学术界颇有影响。死后日本学者私谥文恭先生。其著作国内保存不多,只发现《泊舟稿》诗十五首,多部分在日本流行。是编乃北京大学教授朱谦之于一九六二年依据日本稻叶君山编《朱舜水全集》及各种中日版本朱箸重新编辑整理而成。一九八一年刊行。冠中华书局一九八○年出版说明及朱谦之《前言》,末附“附录”五,详载朱氏传记、年谱,有关信札,各种版本序跋及悼念舜水之祭文等,对研究朱氏生平著述有较高参考价值。有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铅印本。 朱舜水集亦称《朱舜水全集》。明清之际朱之瑜(号舜水)著。1912年由日本稻叶君山编,东京文会堂刊行。为《明朱徵君集》(1684年源刚伯编10卷)与《舜水先生文集》(1715年德川光国刊印28卷)之合刊本,并附《泊舟诗》15首。1913年马浮据以删定厘订为《舜水遗书》28卷。1981年中华书局重新校点更名《朱舜水集》刊行。书中坚持性善论,反对以禀气之清浊来解释人们道德上的善恶。指出这种理论是为恶行辩护。若天“以浊气困愚不肖,……则愚不肖之为不善,乃其理所应尔,是则天地有过,而愚不肖无罪也”(《答奥村庸礼问》)。认为恶的行为主要是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受了习俗之影响。提出道德教育应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养处于先,而教居其大”(卷六,《书简三》)。倡导“实功”、“实用”。从“日用之能事”着手,主张“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卷十,《问答三》)。认为这样才“能变化于民风士俗”,“经邦弘化,康济艰难”(卷十一,《问答三》)。指斥程朱理学“纯弄虚脾,捕风捉影”(卷八,《书简四》);阳明心学“固染于佛氏”,皆“终不曾做得一事”(卷七,《书简四》),害人误国。 《朱舜水集》zhu shun shui jiA Collection of Zhu Shunshui→朱之瑜 (Zhu Zhiy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