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曾参杀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曾参杀人 曾参杀人古代寓言。见《战国策·秦策》。写鲁国有一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他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仍坦然地织着布。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杀人。”其母仍不在意。又有一个人告诉说:“曾参杀人。”曾参的母亲听后,丢下织布梭子就翻墙逃跑了。 ☚ 骥遇伯乐 惊弓之鸟 ☛ 曾参杀人 曾参杀人先秦寓言。《战国策·秦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 “曾参杀人。” ☚ 曾子杀彘 割肉相啖 ☛ 曾参杀人 昔者曾子处费①。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②,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③。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④踰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⑤,则慈母不能信也。 ——《战国策·秦策二》 【注释】 ①费(mi):地名,鲁邑。旧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②同名族:同名同姓的人。③织自若:只管织自己的布。若,如故。④杼(zhu):织布梭。⑤疑之:使之疑,迷惑她。 【意译】 从前曾子住在费地。费地有一个人和曾子同名同姓,杀死了一个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回答道:“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只管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安心地织着布。又停了一会,另外一人跑来说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害怕起来,丢掉梭子,翻墙逃走了。像曾子这样贤明的人,母亲又那么信任他,但当三个人跑来迷惑曾母之时,连他的慈母都不能相信自己的儿子。 【解说】 谣言或者是流言重复多次,就会产生相当的作用,使人上当受骗,小则害人害己,大则祸国殃民。流言制造者或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或是张冠李戴,弄假成真,不管是出于有预谋的恶意,还是无目的的误传,客观上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那就是惑乱人们的视听、掩盖事物的真相、混淆人们的思想。中国地大物博, 因此, 流言的市场也就极繁荣。在这只寓言中, 对儿子品行深信不疑的曾母,在连续听到曾参杀人的消息后,终于不能不置流言于不理。而这流言仅仅源于误传, 因为同名同姓而误传。其实, 中国人同名同姓本不是稀奇之事,只要进一步了解情况,事情将很快就能搞清楚。因此,要摆脱流言之苦,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不要轻信流言,不要偏听偏信。既然了解自己的儿子,那就应该深信不疑。周围的反应尽管可稍予参考,但决不可太看重。这样,即使骤生是非,也不至于过份惊慌失措。真相终将大白,届时流言自然会消遁得无影无踪。 【相关名言】 一人传虚, 万人传实。 ——道源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曾参杀人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抒逾墙而走。” 【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即曾子),是一个比较有修养的人。当曾参居住在费城的时候,恰巧那里也有一个人名叫曾参。有一次,费城本地的那个曾参杀了人,有人闻讯后马上告诉有修养那个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不信,她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说完后仍若无其事地继续织布。一会儿又有人跑来告诉她:“曾参杀了人了。”她仍泰然处之,还织着她的布。又过了一阵,有人慌慌张张跑来告诉她:“曾子杀了人啦!”这时,曾子的母亲害怕了,马上丢掉手上的织梭,爬墙逃走了。 【意思】:曾参杀了人,他母亲竟相信了。指流言蜚(飞)语十分可怕。 【古例】:唐·韩愈《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唐·元稹《寄乐天二首》之一:“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二出:“这冤怎伸,硬叠成曾参杀人;这恨怎吞,强书为陈恒弑君。”
曾参杀人 昔者曾子处费①。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②,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③。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④踰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⑤,则慈母不能信也。 ——《战国策·秦策二》 【注释】 ①费(mi):地名,鲁邑。旧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②同名族:同名同姓的人。③织自若:只管织自己的布。若,如故。④杼(zhu):织布梭。⑤疑之:使之疑,迷惑她。 【意译】 从前曾子住在费地。费地有一个人和曾子同名同姓,杀死了一个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回答道:“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说完只管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安心地织着布。又停了一会,另外一人跑来说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害怕起来,丢掉梭子,翻墙逃走了。像曾子这样贤明的人,母亲又那么信任他,但当三个人跑来迷惑曾母之时,连他的慈母都不能相信自己的儿子。 【解说】 谣言或者是流言重复多次,就会产生相当的作用,使人上当受骗,小则害人害己,大则祸国殃民。流言制造者或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或是张冠李戴,弄假成真,不管是出于有预谋的恶意,还是无目的的误传,客观上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那就是惑乱人们的视听、掩盖事物的真相、混淆人们的思想。中国地大物博, 因此, 流言的市场也就极繁荣。在这只寓言中, 对儿子品行深信不疑的曾母,在连续听到曾参杀人的消息后,终于不能不置流言于不理。而这流言仅仅源于误传, 因为同名同姓而误传。其实, 中国人同名同姓本不是稀奇之事,只要进一步了解情况,事情将很快就能搞清楚。因此,要摆脱流言之苦,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不要轻信流言,不要偏听偏信。既然了解自己的儿子,那就应该深信不疑。周围的反应尽管可稍予参考,但决不可太看重。这样,即使骤生是非,也不至于过份惊慌失措。真相终将大白,届时流言自然会消遁得无影无踪。 【相关名言】 一人传虚, 万人传实。 ——道源 曾参杀人《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后用来形容流言可畏。李端《杂歌》:“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曾参杀人❶指讹传的曾参杀人之事。唐李端《杂歌诗》: “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曾参杀人春秋时,孔子弟子曾参之母闻人三告曾参杀人而终信以为真。后常以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或指诬枉之祸。事见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 ‘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 ‘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杀人。’其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唐韩愈 《昌黎集》十三 《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 曾参杀人zēng shēn shā rén见“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春秋时,费地有一个人与孔子的弟子曾参同名。有一次,费地的曾参杀了人,有人跑来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母亲深知儿子的德行,所以仍然若无其事地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人对她说曾参杀了人,曾母还是没有理睬。等第三次有人这样说时,曾母终于信以为真,于是扔下梭子逃跑了。(见《战国策·秦策二》) 曾参杀人 曾参杀人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有与之姓名相同的费人杀了人,误传是他杀人。《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 窬墙而走。”后即以此喻流言可畏。明皇甫汸《感别赋》:“构曾参为杀人,收张俭而属吏。”——流言可构成曾参杀人的罪名,诬告能使张俭(有私结朋党之罪)被交给狱吏搜捕。 ☚ 造怨而先赏 曾氏《归耕》 ☛ 曾参杀人 曾参杀人人物传说。曾参,孔子的门徒,以孝悌著称。传说有一次,曾参别了老母,到费国去,费国有个和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死了人。有人听到这个消息,没弄清楚,就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死人了。曾子的母亲正在织布,听了后,头也不抬,她相信自己的儿子绝不会杀人。谁知,接连又有两人来告诉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害怕了,扔下手中的梭子,急忙离开布机,跳墙逃跑了。 ☚ 曾子杀彘 缇萦上书 ☛ 曾参杀人Zēng Shēn shā rénZeng Shen has killed a man—rumours are formidable 曾参杀人zēng shēn shā rén比喻流言可畏。《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曾参杀人曾参是春秋末年孔子的学生。他宣扬仁德,注重修身,并以孝顺父母著称。 曾参杀人zēngshēn-shārén《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后以“曾参杀人”指流言可畏,一旦多次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也以指被诬陷的事情硬被当成罪状。 曾参杀人zēnɡ shēn shā rén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为人以孝而贤著称。有一个和他同名同族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坚决不信。她当时正在织布,织自若。第二个人来说时,她有些动摇了。到第三个人来说时,她就丢下机杼逃走了。见《战国策·秦策二》。后因以指流言多次重复即可让人生疑,说明谣言之可畏或横遭诬枉之祸。 曾参杀人zēng shēn shā rén曾参: 春秋战国时鲁国人,字子舆,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这是《战国策·秦策》中的故事: 曾参在费时,当地有人与曾参同名同族,那个人杀了人。有人没搞清楚,就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说我儿子才不会杀人呢,照织不误。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还是照样织布。再一会儿又有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终于慌了,扔下梭子越墙逃走了。后来就以“曾参杀人”比喻谣传和流言非常可怕,连最亲近的人也会顶不住。唐·韩愈《释言》:“市有虎,而~,谗者之效(效果)也。” 曾参杀人zeng shen sha ren曾参:孔子的学生,素有孝贤的美名。《战国策·秦策二》载:有一个与曾参同名同族的人杀了人,别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其母相信曾参不会杀人,依然从容地织布。一会儿,连续又有两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她害怕了,就丢下梭子翻墙逃跑。比喻流言经多次传播,也会令人相信。 4633【曾参杀人】zēng shēn shā rén比喻流言可畏。曾参:孔丘的弟子。 曾参杀人zēngshēn-shārén〔主谓〕 比喻流言的可怕。语出《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之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清·孔尚任《桃花扇》:“这冤怎伸,硬叠成~。” 曾参杀人zēng shēn shā rén《战国策·秦策二》载,曾子处费,费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两次告曾母“曾子杀人”,曾母不信,第三人又告曾母,曾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遂以“曾参杀人”指流言蜚语可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