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颌畸形
错颌畸形是现代人普遍的口腔畸形, 儿童从乳牙到恒牙全部萌出的发育阶段,都可能出现各类畸形。由于受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表现在牙、颌、面的异常,例如: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颌关系错乱, 上下颌骨的关系位置、大小以及牙颌与颅面关系不协调等,称为错颌畸形。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以个别正常颌为标准的调查资料,其患病率为29~49%。 错颌畸形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牙齿排列异常,表现为牙齿的错位,如唇向错位、颊向错位、舌向错位、腭向错位、近中错位、高位、低位、转位、易位,以及拥挤、稀疏等。 另一类是牙弓关系异常,表现为颌关系的畸形,上下牙弓、上下颌骨与颅面关系的异常,如深覆颌、深超颌、反颌、开颌、上颌前突、下颌前突、双颌前突、近中错颌、远中错颌、 牙弓狭窄和后牙锁颌等。 这两类畸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混合出现。 轻度错颌, 对机体影响不大,可以列入“个别正常”范畴不必矫治。较重的畸形,对机体的影响可归纳为下列四个方面:
❶妨碍生长发育,如多数前牙反颌,影响了上颌骨的向前发育, 使上颌的长度发育不足。同时由于上颌向前发育的力量推动下颌过分向前发育,表现为面部中1/3凹陷,下颌前突。
❷妨碍功能,如深覆颌影响下颌的前伸及侧向运动;开颌影响切牙的切割功能,同时呼吸和发音也受影响。
❸妨碍健康,由于错位牙造成的创伤性颌,可以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甚至引起颞下颌关节的病变。同时错位牙不易保持清洁,易导致龋齿。严重的错位可使咀嚼功能降低,引起消化不良,影响全身健康。
❹妨碍美观,如远中错颌,颏部后缩;近中错颌,颏部前突; 深覆颌使面部下1/3高度减低;开颌使面部下1/3过高,前牙拥挤错乱,开唇露齿,也影响面容。为了使儿童口腔器官有正常的发育和功能,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错颌畸形应早期防治。错颌的病因 有遗传因素和获得因素两个方面。
(1) 遗传因素:从种族演化和个体发育两方面研究。
❶种族演化: 错颌畸形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的演化关系密切。 原始人类没有或很少有错颌畸形, 在现代人类中却普遍存在,其发病率也逐渐增高。主要由于生活环境改变,特别是食物由生变熟、由硬变软、由粗变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咀嚼器官的功能逐渐减弱,咀嚼器官呈退化性变。在退化过程中,牙槽骨和颌骨的退化比牙齿的退化速度快。这种不平衡退化的结果,导致牙量、骨量不调, 因而牙颌系统出现牙齿拥挤和其他类型的错颌。
❷个体发育: 人的牙颌畸形与遗传有关。且遗传的表现是多样的。染色体数目的增多、减少、移位和消失可以引起多种畸形。如21-三体综合征,即多一条21号染色体,婴儿出生后,即为先天愚型。又如第四对染色体部分消失,可以出现唇、腭裂。 错颌畸形是由多基因造成,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2) 获得因素:有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种。先天因素:发生在胚胎时期,不一定具有遗传特性,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❶胚胎发育时期,引起胚突融合不全或未融合,而形成裂隙,如唇裂、腭裂、面裂等。也可产生多生牙、先天缺牙、过大过小牙、融合牙、阻生牙等。此外,还可产生大舌、小舌或无舌和唇、舌系带附丽异常等。
❷胎儿可因位置或羊水压力失常,脐带缠绕,孕期或临产时的损伤,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失调,都可引起胎儿分化和发育异常。
❸在胎儿阶段,母亲营养不良、疾病、内分泌紊乱,或受大量放射线照射,均可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而导致畸形。后天因素:
❶儿童时期的急性病和慢性病: 如猩红热、麻疹、天花、消化不良、胃肠炎、结核等,能破坏机体的营养状况,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引起釉质发育不全和牙的形态异常。佝偻病患者的磷钙代谢严重失调时,因骨质钙化不良,肌肉收缩影响了骨胳的正常生长,可出现方颅、上颌弓狭窄、腭盖高拱、下颌支短、下颌体长、下颌角大、下颌骨前部向下弯曲和牙槽骨发育不正常等。另外,釉质的发育,牙的排列及萌出时间也可受到影响。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鼻道阻塞,可导致口呼吸、下颌下垂、舌下降,以及上颌弓失去内、外肌肉的动力平衡,进而引起上颌弓宽度发育不足,腭盖高拱。
❷内分泌功能紊乱:常造成骨胳的生长过度或不足。例如脑垂体功能亢进,婴儿时期,可发生巨人症; 在成人时期,则发生肢端肥大症。在牙颌系统方面,则有颌骨过大,下颌骨显著前突,乳牙萌出过早及恒牙之间有间隙。又如脑垂体功能减退,可发生侏儒症。在牙颌系统方面,上颌骨狭小,下颌骨颏部后缩,及牙齿萌出缓慢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牙齿早萌,有时在胎儿出生时就萌牙。甲状腺功能减退,则婴儿身体不能长大,牙萌出缓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减退,主要与牙的钙化有关,而对牙齿的位置与颌骨的大小无关。其他如肾上腺、胸腺与性腺等与牙的发育亦有关系。
❸营养:儿童在发育期间,需要各类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必要的矿物质等,才能促进身体各部分的正常生长发育。在发育期内,若有营养不良,则直接影响身体各部分的正常生长发育。例如维生素A缺乏时,牙体发育不良及牙萌出迟缓;维生素B缺乏时,牙颌系统生长缓慢;维生素C缺乏时,造牙本质细胞退化、牙龈流血、牙槽骨萎缩;维生素D缺乏时,常引起儿童的佝偻病。
❹人工哺乳与下颌的发育有关:母乳喂养,给下颌以适当的功能刺激,使下颌能从远中颌位调至中性颌位。而人工哺乳,因奶瓶的位置及喂养姿势不正确,可使下颌前伸不足或过度,因而造成下颌远中错位或下颌前突畸形。儿童多食富有纤维性的食物,则能充分发挥咀嚼肌的功能,促进颌骨和牙弓的正常发育。如咀嚼肌功能不足,就会使牙、颌、面的发育不足。
❺不良习惯:在儿童时期,不良习惯约占错颌畸形病因的1/4,其中以舌习惯最多, 唇习惯次之。如吐舌、伸舌、吮指、咬下唇、咬指甲、不良的吞咽习惯及睡眠姿势等。由于功能与形态是相互制约的,长期的不良习惯,可使牙颌系统产生开颌等畸形,并可使局部的功能发生障碍,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
❻牙萌出次序异常:常表现为乳牙早失或滞留,恒牙早失、早萌或迟萌,牙萌出次序紊乱。由于恒牙萌出时,牙弓内间隙不足,导致异位萌出,这样就失去了牙齿萌出使牙弓扩大的生理作用。
❼乳尖牙磨耗不足:高出于颌平面,下颌为了避免过早接触,将向前方或侧方移动,可形成假性下颌前突或交叉颌。 形成牙颌系统畸形的因素很多,往往不同性质的因素, 可以产生相同类型的错颌畸形。 在一种错颌畸形发生的过程中,可能是单一因素起作用,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难以区分主次,在临床上对错颌畸形的因素应予仔细分析。
错颌分类法常用的错颌畸形分类法有Angle分类法、Simon分类法和毛燮均分类法。
(1) Angle分类法:为Angle(1899)所提出。他认为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位置最恒定而不易错位,故以上颌第一恒磨牙为分类的标准, 并称为“颌的锁钥”。 因此他断定所有的近、远中错颌关系,都是由于下颌错位所造成。 并将错颌分为三类:
❶第一类,中性错颌:上下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 即正中颌位时,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内。若全口牙齿无一错位者称为正常颌;若有错位者称为第一类错颌,即中性错颌。
❷第二类,远中错颌: 下牙弓位于远中位置。当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时,是轻度的远中错颌。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与下颌第二双尖牙之间, 则是完全的远中错颌。 第二类的第一分类: 后牙为远中错颌关系, 上颌切牙唇向倾斜。第二类,第一分类、亚类:牙弓一侧为远中错颌关系,而他侧为中性颌关系。 第二类的第二分类: 后牙为远中错颌关系,上颌切牙舌向倾斜。 第二类,第二分类、亚类:牙弓一侧为远中错颌关系, 而他侧为中性颌关系。
❸第三类,近中错颌:下牙弓处于近中位置。 当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相对时,是轻度的近中错颌关系。 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一、 第二恒磨牙之间, 则是完全的近中错颌关系。第三类,亚类:牙弓一侧为近中错颌关系,而他侧为中性错颌关系。Angle错颌畸形分类法简明具体,便于临床应用,因此目前各国仍普遍采用。但不足之处是:上颌第一恒磨牙并非绝对恒定; 此分类法仅着重于上下牙弓长度之间的异常;包括畸形的机理不全,又不能标出矫治。(2) Simon分类法:Simon不同意只按口内情况分类。他于1922年提出以面部三平面为标准的错颌分类法。 面部三平面为正中矢状平面、面横平面及眶平面。正中矢状平面平分面部为左右两部分;面横平面为连接左右眶下缘最低点与左右耳屏切迹的平面,又称眼耳平面;眶平面为连接左右眶下缘最低点并与面横平面成垂直的平面。 三个平面互相垂直。 据Simon测量, 发现在颌关系正常的头骨中,其眶平面通过左右上颌尖牙者约占80%。按Simon的错颌命名:牙弓距离正中矢状平面太近,即牙弓狭窄者称为内收;牙弓距离正中矢状平面太远,即牙弓宽大者称为外展。牙弓距离面横平面太近,即牙弓太高者称为上升;牙弓距离面横平面太远,即牙弓太低者称为下降。牙弓突出于眶平面之前太远者称为前突; 牙弓后缩于眶平面之后太远者称为后缩。
(3) 毛燮均分类法: 毛燮均(1959)根据错颌畸形的症状、机理和矫治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其分类法。共分六类:
❶第一类,牙量骨量不调:第一分类(Ⅰ1): 主要机理:牙量相对大,骨量相对小。主要症状: 牙齿拥挤错位。矫治方法:扩大牙弓,推磨牙往后,减数或减径。第二分类(Ⅰ2):主要机理:牙量相对小,骨量相对大。主要症状:有牙间隙。矫治方法:缩小牙弓或结合修复。
❷第二类,长度不调:第一分类(Ⅱ1):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长度较小,下颌或下牙弓长度较大,或为复合。主要症状:后牙为近中错颌,前牙为对颌或反颌, 颏部前突。 矫治方法: 矫正颌间关系。推下牙弓往后,或牵上牙弓向前,或两者并用。第二分类(Ⅱ2):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长度较大,下颌或下牙弓长度较小,或为复合。主要症状:后牙为远中错颌,前牙表现为:深超颌或深覆颌,颏部后缩。矫治方法:矫正颌间关系。推上牙弓往后,或牵下牙弓向前,或两者并用。第三分类(Ⅱ3):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前部长度较小,下颌或下牙弓前部长度较大,或为复合。 主要症状:后牙中性颌,前牙反颌。矫治方法:矫治前牙反颌。 第四分类(Ⅱ4):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前部长度较大,下颌或下牙弓前部长度较小,或为复合。主要症状:后牙中性颌、前牙深超颌。 矫治方法: 矫正前牙深超颌。第五分类(Ⅲ5):主要机理:上下颌或上下牙弓长度过大。主要症状:双颌或双牙弓前突。矫治方法:减数或减径,以减少上下牙弓突度,或推上下全牙弓向后。第六分类: (Ⅱ6):主要机理:上下颌或上下牙弓长度过小。主要症状:双颌或双牙弓后缩。矫治方法:在儿童时期,可用肌能训练矫治法(见“错颌畸形的矫治”条)。并加强营养及咀嚼功能,以促进牙弓与颌骨的发育。
❸第三类,宽度不调:第一分类(Ⅲ1):主要机理: 上颌或上牙弓宽度较大,下颌或下牙弓宽度较小,或为复合。主要症状:上牙弓宽于下牙弓,出现后牙深超颌或正锁颌。 矫治方法:缩小上牙弓,或扩大下牙弓,或两者并用。第二分类(Ⅲ2):主要机理:上颌或上牙弓宽度较小,下颌或下牙弓宽度较大,或为复合。主要症状: 上牙弓窄于下牙弓,出现后牙对颌、反颌或反锁颌。 矫治方法: 扩大上牙弓,或缩小下牙弓,或两者并用。第三分类(Ⅲ3):主要机理:上下颌或上下牙弓的宽度过小。主要症状:上下牙弓狭窄。矫治方法:扩大上下牙弓,或用肌能训练矫治法,并加强营养及咀嚼功能,以促进颌骨及牙弓的发育。
❹第四类,高度不调:第一分类(Ⅳ1):主要机理: 前牙牙槽过高,或后牙牙槽过低,或为复合。主要症状: 前牙深覆颌,可能表现面部下1/3过低。 矫治方法:压低前牙,或升高后牙,或两者并用。第二分类(Ⅳ2):主要机理:前牙牙槽过低,或后牙牙槽过高,有颌骨畸形,或为复合。主要症状:前牙开颌,可能表现面部下1/3过高。 矫治方法:升高前牙或压低后牙,或两者并用,或须矫正颌骨畸形。第三分类(Ⅳ3):主要机理:前后牙牙槽都过低。主要症状:颌间高度不足,而覆颌关系正常, 面部下1/3显低。 矫治方法:在儿童时期,可试用肌能训练矫治法,加强营养及咀嚼功能,以促进牙槽的发育。
❺第五类,个别牙齿错位(Ⅴ):主要机理: 由局部变化所造成的个别牙齿错位,不代表颌、颌、面的发育情况, 也没有牙量骨量的不调。主要症状: 一般错位表现有舌向、唇向、颊向、近中、远中、高位、低位、转位、易位、斜轴等情况。有时几种情况同时出现,例如:唇向-低位-转位等。矫治方法: 矫治按情况处理。
❻第六类,特殊类型(Ⅵ):凡不能归入前五类的错颌畸形统属此类, 矫治按情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