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曲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曲指

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术语。指称人述事时,不直呼其名、不直言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说法称述。分为两种:(a)称名之曲。如《史记·秦始皇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为对皇帝表示尊崇,不直呼其名而改称“陛下”。蔡邕曰:“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立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与之言,因卑达尊之意也。”又如,古时对人尊称“执事”“足下”等,也属此类。(b)述事之曲。如《战国策·秦策》:“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不直言“死”,而改说“山陵崩”。高诱曰:“山陵,喻尊高也;崩,死也。”又如,古时称有病为“负薪之忧”,意谓背柴劳累,体力未复。运用曲指,可以使语言委婉,可以表敬、避讳。

曲指

曲指

又称“婉曲”、“委婉””“婉转”。指在不便直言、不忍直言或难以直言的场合,故意用委婉曲折的话语把本意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古人出于礼俗、忌讳或者外交辞令的需要,比较注意委婉地表情达意,故古文中也多见这种修辞手法。杨树达《中国修辞学》将“曲指”分为“称名之曲”和“述事之曲”两类。《修辞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分“婉曲”为“婉言”和“曲语”两类。又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分“委婉”为“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和“外交辞令”四类。均可参见。这里按“讳饰曲指”和“礼貌曲指”介绍如下。
一、讳饰曲指。为了避免误会,对别人忌讳和不忍直接表达的事情应当避讳时采用的委婉含蓄的说法。例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避讳说“死”而用“崩殂(塌落)”,如《史记·李斯列传》“陛下富于春秋”,不直说“太子太举轻”而用“富于春秋(富于年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初即位,富于春秋”,也是同样曲言。有一种避免“锋芒毕露”或言词过于激烈而故意用含蓄曲折的表达方式,也当属曲指。例如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不说“交战争斗”而说“睥睨(侧目窥视)”、“驰鹜(驰骋奔走)”。又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不说“日后将率领军队来报仇”(太锋芒毕露),而委婉地说“将拜君赐”。所谓“恶语善说”,即是。
二、礼貌曲指。为了避免粗俗,出于礼节、交际、外交等不同需要和场合采用的委婉含蓄的说法。例如《汉书·玄成传》“即阳为病狂,卧便利”,“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语。如宋司马光《赤壁之战》“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所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明明是挑战,却说“要与将军在吴地会猎(打猎)”。又如《左传·成公二年》写齐军为晋军大败,危急时与车右逢丑父换位而得以逃走,后者充当齐侯为晋将韩厥俘虏,韩说的那段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历来被认为是既合乎礼仪又不失身分的一等好文字。“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我国君王叫群臣替鲁、卫二国请求你们不要打他们,并说不要让我们军队深入贵国领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敝臣不幸,恰与贵军交战,又无处躲避,如果临阵逃走又会使晋齐两国君主蒙受羞耻)。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臣当军官极不称职,冒昧地说我很笨,因人才太缺,故让我来凑数)。”曲指可以使表达曲折委婉,但只是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使用,不可故作委婉曲折而使读者百思不得其解。

☚ 合叙   存真 ☛
000050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