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扁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扁豆 【概况】: 异名 白扁豆(《中药志》)、(《中国药典》),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滇南本草》),蛾眉豆,沿蓠豆(《纲目》)。 基源 为豆科藊豆属植物扁豆的白色种子。藊豆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8种,其中4种药用。 原植物 扁豆 Dolichos lablab L.,又名茶豆(江苏),膨皮豆、南豆、小刀豆(广东、广西)。 历史 本品始见于《别录》。 《图经本草》载:“大叶细花,花有红白二色,荚生花下,其实有黑白二种,入药用白者。”《纲目》载:“藊本作扁,荚形扁也,叶大如杯,因而有尖,其花状如小蛾,有翘尾形。”以上记载与当今之扁豆确是相同。 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茎呈淡紫色或绿色,无毛。 3出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顶生小叶菱状宽卵形,长5~9cm,宽6~10cm,两面被疏毛。侧生小叶长9~10cm,宽4.5~11cm,先端短渐尖,叶脉被毛。总状花序腋生,长1.5~2.5cm,花序轴粗壮;花2至多数;小苞片2,后脱落;萼钟状,萼齿5,上面2齿近合生;花冠紫红色或白色,长约2cm,旗瓣扁圆,基部二侧有耳;龙骨瓣狭窄;二体雄蕊(9∶1);子房被绢毛,基部具腺体,花柱近顶端有白髯毛。荚果扁,倒卵长圆形或镰刀形,长5~8cm,宽约2cm,微被柔毛,有喙。 种子2~5,色白、黑、紫黑,扁长圆形,长约0.8cm。花果期7~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16页.图2762)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广为栽培。日本、朝鲜、印度亦有。 。【生药】: 采集 秋末种子成熟时摘下荚果,晒干,取出种子,再晒至全干。 药材主产于安徽合肥、阜阳、六安,陕西力荔,湖南临湘、湘乡,河南商丘、开封、武陵,浙江湖州、建德,山西榆次、长治。 鉴别 性状 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0.8~1.3cm,宽6~9m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有时可见棕黑色斑点,一端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种阜的一端有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 质较硬。 种皮薄而脆,子叶肥厚,黄白色,角质。 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以粒大、饱满、色白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部位则为2列,壁自内向外渐增厚。表皮下为1列支柱细胞,种脐部位为3~5列,哑铃状,多切向延长;内侧细胞呈颓废状。 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长圆柱形,含淀粉粒;内侧有管胞岛,壁网状增厚,其二侧有星状细胞。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01页.图189) 粉末:黄白色。 ❶ 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卵圆形、广卵形、肾形、圆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39μm,长约至46μm,脐点少数明显,点状、十字状、裂缝状,有的开裂;复粒偶见,由2分粒组成。 ❷ 种皮栅状细胞横断面观较细长,长110~213μm,2列者(种脐处)长26~102μm,宽5~26μm,外壁极厚,有纵沟纹,侧壁上部增厚,中、下部稍厚,内壁薄,光辉带位于细胞近外缘;顶面观类多角形,壁极厚,孔沟细密,胞腔细窄。 ❺ 星状细胞不规则形,分枝宽而短,细胞直径13~43μm,壁厚3~10μm,胞腔内含棕色物。 ❻ 子叶细胞含淀粉粒。(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19页.图253) 理化 取样品粉末0.5g,加70%乙醇7ml,沸水浴上加热2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0.2ml,吸取20μl点于硅胶G板上,以天冬酰胺、亮氨酸为对照,以正丁醇-醋酸-水(3∶1∶1)和酚-水(75∶25)为展开剂,双向展开,展距10cm,喷1%茚三酮丙酮液,于105C烤5分钟显色。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01页.图190) 加工炮制 炒扁豆 取原药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 【化学】: 含蛋白质、脂肪、淀粉、胡萝卜素、磷脂、豆甾醇、氰甙、泛酸、维生素B1、C、Ca、P、Fe、Zn、蔗糖、葡萄糖、水苏糖、棉子糖、麦芽糖、植酸钙镁、植物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酪氨酸酶等[1,2],又含D-α-氨基丁酸(D-α-Amino-n-butyric acid)、扁豆素(Dolicholide)、扁豆甾酮(Dolichosterone)、高扁豆素(Homodolicholide)、高扁豆甾酮(Homodolichoste-rone)、菜油甾素(Brassinolide)、卡斯它甾酮(Castasterone)、6-脱氧卡斯它甾酮(6-Deoxocastasterone)、6-脱氧扁豆甾酮(6-Deoxodolichosterone)等[3,4]。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69 [2] CA 1983;98∶177767e 1983;99∶172817g [3] CA 1976;85∶119632c [4] CA 1985; 102∶59305f 【药理】: 参见“白扁豆”条。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别录》:“甘,微温。” 归经 入脾、胃经。 ❶ 《纲目》:“入太阴气分。” 功效 健脾和中,消暑化湿。 主治 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❶ 《别录》:“主和中下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❶ 陶弘景:“患寒热病者,不可食。” 配伍应用 ❶ 配党参、白术,治脾虚食少,便溏。 ❷ 配白术、椿根皮,治妇女脾虚白带。 ❹ 配天花粉,治消渴饮 水。 方选和验方 ❶ 参苓白术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而呕吐泄泻者: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g,人参(去芦)、白茯苓、白术、甘草(炒)、山药各1000g,莲子肉(去皮)、桔梗(炒,令深黄色)、薏苡仁、缩砂仁各500g。 上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 上为粗末,每9g,水250ml,入酒0.3g,煎7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2服,随病不拘时。 上药研极细末,每日3~9g,依年龄体重调整用量。 上药研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 ❻ 《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夏季感冒:白扁豆30g,金银花20g,杭菊花15g,青蒿10g,滑石30g,生甘草10g,薄荷5g。将诸药入锅煎煮,每15分钟取液1次,连取3次。把药液合并,加适量白糖,每日饮2~3次。 ” 单方应用 ❶ 《干金方》:“治霍乱:扁豆30g,香薷30g。以水720ml煮取240ml,分服,单用亦得。” ” ” ” ⒂《随息居饮食谱》:“治霍乱转筋:生扁豆末,冷水和少入醋服,或以藤叶捣汁服。” 食疗 ❶ 《中国药粥谱》:“治脾虚腹泻、妇女赤白带下及暑湿吐泻之症:白扁豆20g,用温水浸泡1宿(或鲜者30g),晚粳米(或白梗米)50g,红糖适量。加水500ml,同入砂锅,用文火煮至粥稠味香,停火紧焖5~7分钟即可。每日2~3次,温服。 若脾虚带下,配入芡粉20g同煮粥;暑湿吐泻,亦可配入鲜荷叶一角。” 红枣20个(洗净以水发泡),核桃肉50g(炒熟),龙眼肉50g,糖青梅25g,备用。糯米500g,加水蒸熟备用。 取大碗1个,内涂猪油,将青梅、龙眼、枣、核桃仁、莲子、白扁豆、米仁置于碗底,最后放熟糯米,再蒸20分钟,扣在大碗中即成。再用白糖100g,加水熬汁,浇在饭上即可。 ❸ 《中国食疗学》:“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扁豆100g,红枣20枚,冰糖50g。共煮服,1天2次。 ” 每一料分服,7天为1疗程。 ❽ 肉片炒扁豆(《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贫血、肝炎、结核病及手术后恢复期:瘦猪肉50g,扁豆150g,食油、酱油、盐、葱、姜、团粉、料酒各适量,按常规烹调即得。 ” 将扁豆、莲子、茯苓、菊花、山药研成细粉,与面粉调匀,加水和面,久食有效。 ⒀《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气虚诸证:扁豆250g,瘦牛肉500g切块,加食盐少许,砂锅中煨炖熟烂即可。” ⒁素焖扁豆(《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急性肾炎:扁豆200g,食油10g,甜面酱5g,盐、蒜片、姜各2g。按常规调即成。 ⒂八宝粥(《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咳嗽少痰、口渴:芡实、薏苡仁、白扁豆、莲肉、山药、红枣、桂圆、百合各6g。 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再加入淘净大米150g,继续煮烂成粥。分顿调糖食用,连吃数日。。 【医药家论述】: ❶ 姚能《药性辨疑》:“扁豆,专清暑,故和中而止霍乱;极补脾,故治痢而蠲脓血,消水湿,治热泄。” ” 安能复藏于脾,而有渴,泻之病乎?但多食壅滞,不可不知。” ” 又取其色白,气味清和,用清肺气。故清以养肺,肺清则气顺。 下行通利大肠,能化清降浊,善疗肠红久泻,清气下陷者,此腑虚补脏之法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