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日 春日短篇小说集。罗黑芷著。1928年6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收《客厅中之一夜》、《春日》等短篇小说9篇。 ☚ 他与她 醉里 ☛ 春日 春日
这是一首踏青游春之作。“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处点时,指春日、晴日。“泗水”点地。“寻芳”,点出出游的目的,动作性极强的“寻”字,表明诗人对大好春光的无限向往之情,既写出了诗人的逸兴,也给诗作平添不少情趣。“无边光景一时新”,诗人以自己的感受写出实地踏青时的眼中之景,写春日融融万象更新,也写久困书斋后乍一外出的耳目一新,一句写来,主客体兼顾,不能不叹服诗人的笔力。下联二句,诗人转向描绘具体的光景之新,但仍是以情叙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人说,不经意之间识得东风真面目,是它将百花吹得烂漫多姿,是它将风光点染得生机盎然;那眼前的“万紫千红”,正是春天的本色。诗句字里行间,流露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的心荡神怡。 难道诗人仅仅是写春光骀荡下的欣喜之情吗? 有人说,诗中“泗水”乃暗指孔门,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在这首诗中,诗人要告诉人们,仁是性之体,仁的外现就是生意,所以万物的生意最可观,到处皆有生意,正如万紫千红,触处皆春。(见《宋诗鉴赏辞典》) 评价者颇有眼力,他从诗的景象去求索诗的本意,真可谓深得诗家三昧。 其实,对诗的本意,我们还可作另一方面的探索。想当年,朱熹与诸理学大家周敦颐、二程、张载一样,其治学与著书立说,也是“泛滥于百家,出入于老释”的,他是否以佛理入诗呢? 宋代理学家曾提出 “理一分殊”的命题,“理”为“一”,而“理”体现出来的事物,其“分” 自 “殊”、千差万别。这“理一分殊”的命题本身就是受佛教影响产生的,朱熹就用佛教“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它,他说: “释氏云: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 ( 《朱子语类》 卷一八)你看那 “万紫千红总是春”,不正叙说着 “月印万川”、“理一分殊”的道理吗?“春”只有一个,但春表现出的却有 “万紫千红”的差别。“万紫千红总是春”,正与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异曲同工,诗人在此不仅以诗意述说佛教,而且还在手法上像佛理表达那样运用了比喻。 朱熹曾自称:“今之不为禅学者,只是未曾到那深处;才到那深处,定走入禅去也。”(《朱子语类》卷一八)有意思的是,这首诗正表现出朱熹所说的这种“到那深处”去的境界。你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诗人轻轻地掀起东风的面纱,才发现春天那“万紫千红”,他进入到春天的深处了;那学术、理论上的深处,也正是这样进入的吧! 这首短短的小诗,生动明快,流丽清新,而又意味隽永。把它当作写景诗来看,它向我们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景图; 把它当作说理诗来看,它又向我们显示出佛教那深邃的意理及进入理性深层境界时那种欣喜与满足。无论我们怎么来看它,它都是那么地迷人、那么地美妙! ☚ 朱熹 偶题三首 ☛ 春日 春日❶宋诗篇名。七绝。秦观作。见《淮海集》卷一○。共五首,第一首更为著名。诗云:“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前二句写夜雨及雨后朝阳映照琉璃瓦泛出层层绿光,以衬托庭院之华丽。后二句用对偶形式、拟人手法,描写芍药与蔷薇情态,隐隐托出惜花之情。此诗形象婉丽,情致蕴藉,体物精微,具有美感。敖陶孙谓其诗“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诗人玉屑》引《臞翁诗评》)。元好问亦称:“‘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以韩愈诗风对比,讥评秦观诗柔婉纤弱。瞿佑《归田诗话》、袁枚《随园诗话》及于源《灯窗琐话》引朱梦之语,均反对敖、元之说。又陈衍《宋诗精华录》云:“遗山讥‘有情’二语为女郎诗。诗者,劳人思妇公共之言,岂能有雅颂而无国风,绝不许女郎作诗耶?”其说甚是。何况同为写春景,秦观的《春词绝句五首》之五、《春日杂兴十首》之四、颇多壮阔雄迈之句。 ☚ 荔支叹 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子瞻《送杨孟容》诗云:“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即此韵 ☛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这是一首诗人踏青游春之作。它不仅描绘了春日的良辰美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歌颂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的新生事物。 第一句胜日即良辰,晴日,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点出春游的时间。寻芳:春游。芳,花草。点出春游的目的。泗水:河水名,在山东中部曲阜一带。点出春游的地点。第二句无边即无限。光景:风景。新:更新。点出春游所见。这两句的含意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到泗水之滨去踏青春游。只见大自然的景物一下子变得蓬蓬勃勃,焕然一新。这里,第一句的“寻”为第三句的“识”埋下伏笔。一时新的“新”,为春日的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新,是诗人满怀喜悦耳目一新之新。 第三句的等闲即寻常,随便。识:认识、知道、不知不觉。第四句的总是即都是、尽是。这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不觉中春风吹过,大地处处是万紫千红的明媚春光。三、四句是因果关系,万紫千红是东风吹拂的缘故。东风一过,万花竞放,明媚的春光一下子铺满大地。这里的“识”正好与前面的“寻”相互照应。借景抒情,气象浩大,写出了诗人寻芳的所见所感。这样,不仅描绘了大好春光,而且由衷地赞美了浩荡东风。是东风带来了春色,春色点染了春日,倾刻之间欣欣向荣的春天来到人间。 朱熹在《诗经传序》中说“或有问于予曰:‘诗可谓而优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矣。此诗以所以作也。”他认为诗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感受最深的产物。这首诗写得意境开阔,生气勃勃,诗人沐浴在色彩斑烂的春光中。在他的视野里,大自然处处饱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所以, “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个名句已成为一切初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读后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春日》![]()
朱 熹 胜日①寻芳泗永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②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中说理,历来遭到非议。理语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但王夫之认为诗原于情,理原于性,未必一定分辕反驾,而晦翁的某些说理诗,尤为他所称赏。在晦翁集中,确有一些虽然说理,但不堕理障、富于情趣的作品,《春日》便是其中极出色的一篇,一直为人传诵。 王相注《千家诗》,认为这是游春踏青之作。从诗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点时,“泗水”点地,“寻芳”二字,点明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寻芳所见、所得。“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添了不少情趣。次句虚写眼前所见,觉无限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这“新”,既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新,也是出郊游赏、耳目一新的新。非春日不会有此新的景象,非寻芳也不会有此新的感觉。 下联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东风荡漾,拂面而来,眼前万紫千红的景象,尽是春光点染而成。“识”字承“寻”字,因“寻”而“识”。“万紫千红”承“光景一新”,正是那色彩缤纷、生意盎然的鲜花,使风景焕然一新。东风将百花吹得烂漫多姿,故诗人从万紫千红之中,认识了东风;而又正是百花给春日带来了蓬勃的生气,故诗人又从万紫千红之中,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得生动流丽,浅显明白,人尽能解。但正是这种浅显明白,将不少人瞒过,引起了人们的误解。晦翁作此诗,其意决不在春光骀荡。诗的首句即道所游在泗水之滨,其地春秋属鲁,孔子尝居洙、泗之间,教授弟子。宋室南渡,泗水已入金人掌握之中,晦翁未曾北上,怎能于此游春吟赏?其实,诗中“泗水”,乃暗指孔门,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在这首诗中,晦翁谕人,仁是性之体,仁的外现就是生意,所以万物的生意最可观,触处皆有生意,正如万紫千红,触处皆春。 提起晦翁说理诗的佳作,人们常举《观书有感》为例,称赞它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富于理趣。但《观书有感》尽管不同于一般的说理诗,毕竟一望可知是说理诗,而《春日》诗形象更加鲜明,情景更加生动,描写更加自然,读了但觉春光满眼,如身游其间,竟不知是在说理,则其构思运笔之妙,尤胜于《观书有感》。 和一般道学家不同,晦翁比较重视创作的艺术技巧,重视作品文与质的统一。当然,他重文,完全是出于明道的需要,是为了使其道能行之久远。但在艺术作品中,形象永远大于思想,故后人读这首诗,所注意的只是诗中景象,而很少去求索它的本意,作为一篇单纯的游春诗看,它也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对晦翁来说,却是他意料所不及的。 春日朱 熹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古代诗人赋家的作品,往往有不至其地、不经其事的虚拟之作。比如为选家认定的汉代苏武赠李陵的诗有四首,其第四首中有句云:“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论家认为是伪作,理由是: 苏武置身塞北,无由至江汉,何得有江汉之语。苏武的诗,可以是伪,但决不能仅据江汉一句,遽指为伪。为什么足不履江汉,诗作中就不许写江汉呢?这是不承认文学创作的广泛的超经验的特点。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说得极好:“……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在凝虑动容之际,时空的局限就不复存在了。事实上,汉魏时代赋家所写的都城赋,什么《两都》《二京》《蜀都》《魏都》《吴都》等等,并非都是亲履其地的赋作。现在我们要讲说的朱熹的这首七绝《春日》,也是这样一篇虚拟的作品。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议定宋金疆土以淮水为界。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为什么却写出泗水(水名,今山东曲阜北)寻芳的诗来呢?原来朱熹从成年起,就潜心于二程理学,理学本是儒学的一支,其理气之说即植根于孔子的仁学。南渡既久,朱熹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藉以表达对圣道广大的思慕。这就是《春日》这首虚拟的游春赏景诗的创作真意。 不过,朱熹的这番意思,在当时实在不足以赞叹。试想当日,北敌未灭,疆土未复,一个历仕数朝的人,却一味津津乐道的是礼乐诗书、三千弟子的往事,这有什么意义?和朱熹同时的爱国词人张孝祥,不是同样地想到洙泗弦歌的故事吗?但是他却说:“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六州歌头》)对国土的沦丧,抱着极大的愤慨。和张孝祥相比,朱熹的诗意,未免不足人意。 正因为有这层关系,因而历来的注家,干脆略去托意神游、心仪圣门这一节,索性把它看作一篇真实的游春赏景之作。的确,当做描写春光的游春赏景之作,这首七绝确有许多景趣、理趣,诚如吴之振《宋诗钞》所评:“(朱文公)虽不役志于诗,而中和条贯,浑涵万有,无事模拟,自然声振。”下面,我们就姑且依据这种理解,作一些解析。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佳日,意谓晴好的日子。芳,花草。“胜日”点时,“寻芳”点事,“泗水滨”点地,一句中做三层叙说。特别以“泗水滨”结穴,却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无边光景”,逆承首句“泗水寻芳”,说寻芳的结果。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从写景来说,却有来历。杜甫七律《登高》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时”,照映首句的“胜日”,“新”字稳重。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轻易、容易的意思,喜幸的语气。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觉欢喜雀跃,所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这句大概也从杜诗融化而来。《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云:“画图省识春风面”。不过杜诗的“春风面”是指王昭君的美丽,此处的“东风面”却实在是指春风。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给人以直觉的感染。然后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题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作为一首游春赏景诗,《春日》以首句“寻芳”絜领,相承而下,写得自然流畅。又可以体察到,作者的语言浅近,而意趣蕴厚。话虽如此,但是我们还是要叮嘱读者,在追逐诗句、欣赏诗人所描写的烂漫绚丽的春光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诗作者的心仪孔圣、亟求圣人之道的本意。 春日 春日夏历二月。《豳风·七月》二章:“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毛《传》:“仓庚,离黄也。”郑《笺》:“载之言则也。阳,温也。温而仓庚又鸣,可蚕之候也。”马瑞辰《通释》:“《尔雅》:‘春为青阳。’故诗言 ‘春日载阳’。《博物志》:‘蚕,阳物,喜燥恶湿。’ 诗言日之阳温,正可以生蚕时也。养蚕在三月,生蚕在二月。《夏小正》: ‘二月有鸣仓庚。’与此诗‘有鸣仓庚’合。则诗两言春日,皆指二月无疑”。《小雅·出车》六章:“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毛《传》:“卉,草也。”孔《疏》: “春之日迟迟然阳气舒缓之时,草之与木已萋萋然茂美。” ☚ 春 春秋 ☛ 春日(1次) 春天。愿~以为糗芳《章·诵》 春日chūn rì春天;春季。《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惜诵》:“愿春日以为糗芳。” 春日←→秋日chūn rì ← → qiū rì春日:春天的日子。 春季 春季春(春天;春日;春时;春序;春节;春上;春月;春期;春朝;古~;烟~;莺~;九~;大~;回~;芳~) 柳 三阳 青阳 时阳 艳阳 阳季 阳律 青律 青韶 青岁 迟日 花时 芳辰 兰时 天端 发生(发生辰) 王位甲乙 积翠 桃李月 杏花天 艳阳年 艳阳节 另见:暖和 春光 春意 春景 ☚ 时节 夏季 ☛ 各时的太阳 各时的太阳刚出来的太阳:朝阳 旭日 ☚ 各种太阳 月亮 ☛ 《春日》chun riSpring Days→李咸用 (Li Xianyong) 春日spring da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