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学志
教育制度类书。十二卷。旧题郭鎜撰。考郭氏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献徵录》卷五十三《南京工部右侍郎郭公鎜》墓志),而此书中所载史料迄于崇祯七年(1634),此书非郭氏所撰无疑。按书首有郭氏《皇明太学志序》,谓“自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来司厥职”(任国子监祭酒。《献徵录》卷五十三《墓志》系于丙辰,误),即与同仁议修监志,则郭氏确曾组织撰写过《明太学志》。《明太学志》当为郭氏书之增修本。撰人无考。
《明太学志》根据明代南京国子监(南雍)、北京国子监(北雍)的历史文献及当时南北两监的各种文移整理而成。分典制、谟训、礼乐、政事、论议、人材六个专题,凡十二卷,以记述北京国子监为主,兼及南京国子监,对明朝南北两监的教学制度作了详细的记载,对研究明朝南北两监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卷一至卷二,典制上、下。明代太学初建于明初乙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始称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才改“学”为“监”。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始设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而称原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又复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而称由北京国子监改称的国子监为行在国子监。正统六年(1441),明英宗定都北京,始去“行在”二字而复以原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今人皆以永乐十八年为明国子监最终确立之年,实为大误(见《明太学志》卷一,另参见《南雍志》卷二)。此书虽名为《明太学志》,其实主要是北京国子监志,其史料正可与《南雍志》相互补充。
明北监建置略同于南监,监中有学、有庙、有祠。学为国子监的教学场所,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馆诸生。官师设置,以“祭酒一人、司业一人、监丞一人、典簿一人、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典籍一人、掌馔一人为定制”。然考《明实录》及《明史·职官二》,所载颇有异同。
国子监官职有专司。其祭酒、司业为正官,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严立学规。六堂讲诵课业,定生员三等高下、六堂师范高下。监丞掌绳愆厅之事,所以参领监事。博士、助教、学正、学录职专教诲。掌馔职备廪食,供给师生。典簿职掌文案。典籍职掌书籍。
明代国子监的学生分为官生、民生、军生。品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子入监,以及士官子弟、外国留学生之入监者,皆谓之官生。其由郡县各学岁贡、科举下第举人及输粟纳马而入国学者,通谓之民生。其军卫子弟得选入者,谓之军生。卷一对此罗列颇详,有品官子弟、特荫,四夷入学、勋戚习读、岁贡生、举人、援例生诸名目。其中岁贡生是国子监生的主要来源。
书院藏书甚丰,卷二对某年颁赐某书、某厨贮存某书记载颇详。主要有《御制大诰》、《大明律令》、《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五伦书》及《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等,这些经籍均是书院主要教学内容。卷二对官吏俸给、师生廪馔、内外学舍、仓库、器用、印信等记载亦颇详。
卷三至卷四,谟训上、下。载有敕谕、学规、诰敕、官箴等等,以管束师生的思想、言行,“师以是教、生以是学也”。
卷五至卷六,礼乐上、下。对国子监释奠、释菜、行香等礼仪的祭品、器物、陈设、仪注、祭服、乐章等记载颇详。
卷七至卷八,政事上、下。是研究国子监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材料。据此书记载,监生入监后先行分班,并各领取监规一册,限一月内背完。如超过一月,或背不熟,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监规背熟后,方以原籍所出具的入学证明呈送祭酒,验发绳愆厅登簿以便支廪。
国子监具体的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会讲、复讲、作课、背书、考校诸环节。其教学制度有二点值得注意:一是六堂积分制度。生员升率性堂后,方许积分,“岁内积至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分者,仍坐堂肄业”。二是监生历事制度。据卷七载,洪武八年(1375),令监生年长者,“许出学校行历事”。洪武二十九年(1396)以后,令监生年长者分拨诸司历练政事三个月,随所历事之衙门考核,分等引奏。勤谨者送吏部附选,俟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者再历。才力不及者送监读书。奸懒者罚充吏。其后积分法废。唯有历事,乃得出身。
卷九至卷十,论议上、下。
卷十一至卷十二,人材上、下。国子监在每年年终,均需将在监学生人数造册上报礼部,谓之岁报。据卷十二载,历年岁报人数颇不一致。正统十四年(1449)至成化二年(1466)人数在5845—13569名内波动,为明国子监学生数量最多的时期。此后则大幅度下降,多数年份不足千人,其中嘉靖四十二年(1563)342名,万历九年(1581)353名,嘉靖三十六年(1557)396名是万历九年以前学生数最少的三年。这些岁报材料补充了明代北监历年在监学生的数字,参以《南雍志》所载岁报数,大体上可完整掌握明代国子监学生数量的变化情况。
版本情况,旧有二说:一为明嘉靖刊本(见《明太学志》缩微胶卷封面),一为明隆庆刊本(见周子美《天一阁藏书经见录》)。然查今天一阁所藏《明太学志》(仅存九页),亦题明嘉靖刊本,则周氏所云恐误。考缩微胶卷本(原本今藏美国国会图书馆),卷十一祭酒名录迄于崇祯七年(1634)傅冠,实际成书时间似还要迟一些。因此,认为此书为嘉靖间所刊,显见其误。据版式,凡涉明代帝王之处,均另行顶格,则此书非清刻本无疑。故此,版本似以题为明嘉靖至崇祯递修递刻本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