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 土著民族全实行族外婚,近亲不得结婚。婚姻类型有由父母主婚的,称“干涉结婚”,有自主婚姻的称“自由结婚”。此外,还有交换结婚的,谓换婚,有买卖结婚的,有服务结婚的,有掠夺结婚的残迹(伪为强力掠新娘,女方亦假作抵抗状)。嫁娶形式,有女到男家,有男到女家,有的两种形式兼而有之。以下略举一二。 (1) 泰雅人婚俗——乌巴求婚。泰雅人的年轻人到结婚年龄,由其父(称乌巴)带着锄头、砍刀主动到他看中的姑娘家求亲。他对姑娘的父母说:我家男孩长大成人了,你们家的姑娘也长大了。我从远道来向你们求亲,让孩子们结婚,让他们俩结合在一起种田打猎,一起快乐地过日子吧。说着便把带来的锄头和砍刀献上。女方父母若有意,就双手收下礼物,并留对方在家中住半月一月,一面帮助劳动,一面了解姑娘的为人,直到姑娘本人也答应了才回去。接着,男方给女家送去铁锅、鹿皮、或其他猎物及土布等礼物;女家也回赠布匹和其他礼物。双方算是订亲了。订婚后,男女双方开始来往,这在汉人叫谈恋爱,不过不尽相同。男的常到女方家帮助劳动,如砍柴、打猎等,女的也常到男家帮挑水、煮饭、养猪、织布等。这样来往一段后,双方准备结婚的事。准备工作,在男方是上山打猎、下海捕鱼,把猎物、鲜鱼腌起来,以便婚礼请客;女方则酿酒、做糍粑、做粿,亦为婚礼请客用。与此同时,他们同一部落里各家也都为新婚之家准备了酒,结婚那天拿出来与客人共饮。迎亲那天,女方在一路上摆着米酒和食品,供男方迎亲客人饮食。迎亲者到了女方村头,人们吹奏竹制乐器,由头人致欢迎词,接着通宵达旦饮酒、唱歌、跳舞,一直到天明。第二天清早,新郎带新娘回去,女方由父母或其他亲人护送。到了男方家,欢迎仪式甚为隆重,首先是入门仪式:新郎父母藏在门后,等新娘一脚踏进门槛,便用一碗搅匀的盐水洒向她,表示吉利,接着全村社男女上门贺喜、跳舞、唱歌。之后,举行婚宴,宴前由男方部落头目致词,祝贺新郎新娘新婚之喜,祝他们白头偕老。接着,新郎新娘并排交颈搂肩共饮交欢酒。在饮交欢酒时,先敬部落头目和部落里老者,而后对着客人将酒饮下并逐个敬客人,客人接过酒杯,边起舞,边献歌,一边舞着唱着,一边喝酒,一片欢腾,热闹非常。女方客人们在男家住3天,返回时男方热情馈赠丰盛礼物。婚礼到此才告结束。 (2) 阿美人的婚俗——女人娶亲、男人出嫁。阿美人是台湾土著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分布在台湾东部的花莲县和台东县境内的山区,以捕鱼,狩猎和从事简单的农业为生。生产还比较落后,生活也比较简单。阿美人有自己一套的生活方式,其家庭至今还多半是大家族的形式。一个家族少则五六人,七八人,多达六七十人,七八十人,共同占有土地和财产,同耕共猎,同居共食,共行祭祀,同守禁忌,死后埋葬在一起。一家族中平时拥戴一位年长的妇女指挥生产活动和组织生活事务。很明显,那是女家长制,亦是母权制。不过阿美人的母权制与历史上出现过的母权制不尽相同。他们比较严格遵守一妻一夫制。这一妻一夫制的做法是男子出嫁,女人娶夫,即男子入赘妻家。而且他们组织家庭多是经历了自由恋爱的过程,经历了互相了解和互相考验的阶段,当条件成熟时,才择日成婚。成婚时,男的由其父母、舅父和兄弟送他到女家,由新娘的父母、姐妹热情把新郎迎接进去,然后举行婚礼仪式。婚礼一般都很简单朴素,不过闹新房和吃喜酒总是少不了的。吃喜酒时,新娘新郎要向部落(社)的首领敬酒,敬酒时要恭恭敬敬,以表示尊敬长者,婚后夫从妻居,妻死从子女居。总之,男子结婚后成了妻家的一个成员。 在这种母权制的家族里,财产由长女继承,长女死了由次女……。如无女嗣,则由几家亲族会议决定一男子娶妇来继承家业。离婚或丧偶的男人,一般多返回母家。返回母家后,他有赡养父母、送终舅父的义务,离婚后若有子女者,子女均留妻家,生父无权带走;丧妻者,其子女由妻的姐妹代为抚养成人;私生子女,亦属生母,不受歧视和排斥。在家庭中,女人地位比男人高,妻子优越于丈夫,出嫁的兄弟又比丈夫重要,家中重大事情的裁决权是出嫁的兄弟而不是丈夫。 阿美人母权制家庭中心是母亲,各种亲属关系皆围绕母亲来展开。在那里,舅父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相当大的权威,家庭中重大问题——如外甥的出嫁、财产的分配、婚丧喜事和节日庆典以及亲族间的重大纠纷等等,舅父们特别是长舅,有权过问,并到场解决;有事对外交涉,亦是由舅父为全权代表。在各亲族的会议上最有权发言的人也是舅父而不是母亲,不过舅父却是母亲的保护人,一切要从维护母亲的地位着想。在阿美人家庭中,孩子最怕的是舅父而不是父亲,不过舅父对自己兄弟的子女都没有什么义务。父亲是家庭中主要劳动力,主要生产者,但生产出来的东西,全得交母亲安排,他不能自行处理,他得遵守妻家的各种规矩,如果乱来,就得不到妻子和岳母的欢喜,那样,他就有可能被赶出妻家。当他被妻子和岳母赶出时,没有谁会为他辩护,最多只有请舅父出面向妻家交涉,取回自己平时劳动所得的一些果实,那也是很有限的。近几年来,阿美人同台湾其他土著民族一样,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这当中,汉族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乃是不说自明的,在汉族的影响下,阿美人正向着父权制家庭过渡,在受过学校教育的阿美人中和汉族男人出嫁到阿美人的家庭中,这种过渡尤其明显,这部分人,有的离开家乡迁入城镇,在那里建立新的家庭;也有的在家乡学着汉人的做法。 婚俗hūnsú〈名〉结婚的礼仪风俗。 ◇ 古老有趣的畲族婚俗。(人民日报.1981.3.23) ◇ 旧婚俗死灰复燃,枣阳青年恋爱难(人民日报.2000.7.16) 习俗 习俗化 俗(恒俗) 风尚 习风 风气习俗:气俗 声习 风尚习俗:风气 风流 礼仪习俗:礼俗 饮食习俗:食俗 婚姻的习俗:婚俗 旧时的丧礼习俗:披麻戴孝 当地的习俗:物俗 土俗 旧有的习俗:旧习 没有改变的习俗:臼科 臼窠 老一套 前代遗留下来的习俗:遗习 已形成的习俗:成俗 相沿而成的习俗:流习 长期因袭的习俗:积俗 传统的习俗:本俗 流传下来的风尚习俗:余流 流风遗俗 不堆土为坟,也不种树为标记,是上古的葬俗:不封不树 犷悍的习俗:犷俗 诡异的习俗:异俗 奇异的风俗﹑风习:诡俗 没有摆脱开一般人的习俗:未能免俗 国家统一,习俗一致:一民同俗 (习惯和风俗:习俗)
另见:风尚 风俗 习惯 流行 ☚ 习俗 风习 ☛ 婚俗解放前,黎族地区一般盛行早婚,男女在15至17岁左右便结婚。以前,黎族的婚姻,大体上都要经历以下过程: 1. “婚前恋”。婚前恋无论在外围地区或五指山腹地即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同胞中,都是共同的特点。所谓“婚前恋”,就是在结婚之前,男女双方都要经过 “恋爱” 阶段。解放前,所有黎族地区都普遍存在着 “从妻居” 的残余习俗。当女儿长大到一定年龄时,父母便帮助女儿解决婚姻问题: 在村寨中或村寨边沿地方为女儿建立“布隆闺”(blungsguis [plo3kui3]), 用来留宿族外的男子。女儿住在 “布隆闺”里可以跟不同血缘关系的男子来往,对情歌,弹口弓,吹鼻箫,谈情说爱,增进感情,个别的甚至发生性关系。 黎族“咔葛翁”的范围和通婚范围完全一致,即严格禁止在同一血缘内部进行。外围地区的黎族凡是同一个黎姓的都不能通婚,例如相同黎姓“拉海”(汉族邢姓)的男女青年不但不能通婚,甚至在路遇时讲话都要互相谨慎,以免他人议论和招来麻烦。青年男女通过“婚前恋”阶段而达到结婚建立家庭的,多数人家的感情都很好,和睦如意,家业兴旺。 “婚前恋” 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上述“布隆闺”和 “咔葛翁”外,还有在高山茅草地共同放牧中,在“砍山兰园”等共同劳动中,都是“婚前恋” 的机会,特别是喜庆佳节,如 “三月三”等,是青年男女实施“婚前恋”的最佳时机。每当这个时候,男女青年成双结队,寻找伴侣,到山上或沙滩,对唱山歌,吹鼻箫,谈情说爱,在欢乐的气氛中,有情投意合的男女都可以互赠礼物,如送女方竹笠、布等,女送男方草笠、彩带、裤带等。 2.说亲。男女青年经过“婚前恋”,达到古人所说: “有情投意合者,即订配偶;相订后,各自回家告知父母。”之后,男方家长便委托媒人带着槟榔等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家长如果同意就吃男方家的槟榔,如果不同意,即婉言谢绝。 3.订婚。通过说亲同意后,男方家长还要派求婚人到女方家去求婚。订婚时不受占卜、八字、拜鬼神等迷信和媒妁之言的约束,如果女方同意,则由男方选择吉日订婚。订婚时,男方要送自制精致的手织品、腰篓或草笠等给女方,女方则赠送由自己亲手织绣的美丽的腰带给男方。有的地区男女双方及其家长也互相赠送槟榔,以示守约。这时,男女双方则边吃槟榔、边喝酒、边唱歌道: “两人订亲约准准,咬破槟榔两口吞; 槟榔红红味道香,哥妹两人心不变……”。槟榔是婚姻的媒介,民间有“一口槟榔大如天”的谚语。大致情况是:订婚用的是槟榔、烟丝、米、酒、猪肉或鸡及光洋一二元等,而槟榔则是属于说亲时的必备礼物,光洋则是 “落订” 的订金。 4. 结婚。结婚须择吉日良辰举行。男女双方家长都要宴宾客,摆酒席,男方尤其隆重。有的地方,由于受汉族的影响,订婚和结婚,都付较多的“订金”和“彩礼”,除送槟榔、米、酒、衣裙和首饰等外,有的还要送刻有青蛙图案的铜锣以及两头牛和光洋若干元。男女双方一般不计较家庭的富贵贫贱,只要交得起彩礼,便可以成婚。 婚礼一般有:送亲、迎亲、饮喜酒、逗新娘、舂米、对歌,以及收席等程序和习俗。其中,以迎新娘最为热闹和隆重,有的要持续两天两夜或更多的时间,在外围地区如东方县中沙地区的黎族,因有时是在夜里迎亲,所以更是热闹非凡,附近各村各峒的人和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都从四面八方前来参加婚礼。夜间迎亲,是青年男女最为欢乐的时刻。迎亲队伍在尚未接来新娘子之前,有的早已前住新娘子的村寨去看热闹了,有的婚前恋的青年则躲在路途坡地里谈情说爱,成双成对,前往新郎家。然后,饮酒对歌,通宵达旦,场面非常热闹。 昌江县王下乡的黎族,解放前,还有象征性的“抢婚”习俗,即当男方来接亲的人进入女方村寨时,新娘子闻声故意躲避不出来,接亲的人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了新娘,便由接亲妇女数名拉新娘走出村寨,新娘也佯作挣扎状,有的还假装着哭呢! 古崖州地区(现属三亚市)的黎族,新娘到新郎家后第一件事是分发槟榔给大人们吃,第二件事是到厨房去亲眼看看兄嫂为其表演的一套烹饪俗规:煮饭的锅要放多少水、下多少米,如何点火、推柴;并指给她锅、水缸、扁担、米、菜刀、盐、碗、筷子等放的位置,如此这般,是说要让新娘懂得管家、会做饭、会当家等。 东方县江边等地的黎族,结婚时,迎亲仪式也很为隆重。在家门口搭小竹楼,杀猪、牛摆祭品,敲锣打鼓,由老人祈天拜地,要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公。然后,参加婚礼的人都在椰子叶编成的椰席上就坐,共同饮酒对歌,通宵达旦。 白沙县的黎族同胞,结婚时兴新娘和陪娘逗新郎的习俗,这和其他地区的黎族同胞结婚时逗新娘不同,具有地方特点。所谓逗新郎,就是新娘及陪娘要检查新郎家的酒菜和饭是否合口味,并故意挑剔,有的甚至把桌子上的酒肉饭菜倒在地上,说这是考验新郎脾气的好时机,所以叫 “逗新郎”。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结婚时,男家选派几个亲戚到女方迎接新娘。新娘在起行前,由新娘的母亲及村内新娘的伙伴为其梳洗打扮,然后,邀请村内与新郎没有血缘关系的妇女数名,一同伴送新娘。当新娘和伴送的妇女抵达新郎家的门口时,就可进入屋内一侧,面对墙壁排列静坐。这时男子都离开室内。约过一段时间后,新娘及伴送的妇女一同到室外空地做“舂米” 动作,每组人数有四五人,或七八人不等,以示丰收之意。之后,新郎方的峒内各村的妇女也来参加这种活动。当晚,新郎家举办酒席,在新郎新娘做完饮酒仪式之后,新郎峒内各村男女和随同伴送新娘来的妇女即共同进餐,席间互相敬酒,彼此对歌,通宵达旦,不过凡是与新郎有血缘关系的妇女都不能参加席间饮酒对歌的活动。逗新娘也有地方特色,送新娘的妇女把新郎家煮的糯米干饭放在木臼里舂成粘粑,并捏成饭团,以备带回去分给没有参加婚礼的大人小孩吃。而就在这个时候,参加逗新娘的青年男子就去抢这些饭团,妇女们则保护饭团不被抢走。有的男子抢饭团被妇女捉住,就用糯米粘粑往他的头发上乱涂抹,因不容易洗掉,就被嘲笑为笨蛋。但如果糯米饭团真的被抢光了,那么,这些妇女们也会灰心丧气,被责备为不中用。 解放前,由于黎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是由父母作主,加上婚后妇女不落夫家和有母居制习俗等原因,因而离婚现象也是有的,而且是女方提出的为多。在合亩制地区,一方提出离婚并经对方同意后,提出离婚者便请双方村中老人来喝酒,席上由提出者说明离婚理由,经对方表示同意,便由男方拿出一块黑布撕成两段,男女各取一块,表示永不后悔,就算离婚了。如是女方提出离婚,经男方同意,不请酒,仅撕黑布也可以。如是男方提出,不得收回彩礼,如女方提出,则须给男方退还彩礼。离婚时,女方使用的小铲、纺织工具、手捻刀和衣服、麻被、腰篓、竹笠等,由本人带走。离婚后子女一般留在男方,如必须由女方哺乳的,则暂可随母,以照料其生活,待长大后再送回男家,但丈夫要给女方一些扶养子女的报酬。在外围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有的离婚也不容易,因为彩礼较多,费用很大,有的男方认为离婚就会“人财两失”,再娶时彩礼费用高,结婚不容易。而女方提出离婚往往要考虑退还彩礼的困难。所以,离婚者也很少。 解放前,从总的来说,黎族同胞的结婚和离婚都算比较自由,对寡妇再嫁也不受歧视。由于寡妇再嫁彩礼少,所以再找新夫比较容易。解放后,黎族同胞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婚俗 婚俗有些地方的东乡族,婚礼上要进行戏公伯的活动。当新娘进入洞房之后,送亲队伍中的来宾便开始要戏公伯了。新郎的父亲和舅伯等长辈,脸上涂上了锅烟灰,头上戴着高高的纸帽,耳朵上挂一颗颗红辣椒,身上反穿羊皮袄,腰系小铃铛,手脚还用铁链象征性地绑上,然后被人按坐在一个翻倒的四方桌内,由人抬起,吆喝着示众嬉戏。 有的地方此时还要让打扮得像小丑一样的公爹,倒骑小毛驴或者小黄牛。牛的胆子大,一般不容易受惊。小毛驴胆小,众人一声吆喝,就连踢带跳,公爹坐在驴背上,常常是险象环生,但他和众人一样,满脸堆笑,得意洋洋。东乡人认为,大喜日子里,如此戏弄公伯是男家对新娘子的诚心诚意的欢迎和最赏脸的祝贺。 戏公伯之后,东乡人婚礼中的又一个高潮就是闹房。新房里,新娘蒙着面纱坐在炕角,姑娘们紧紧地护围着新娘,小伙们闯入洞房,七嘴八舌地要看新娘的嫁妆,并专门把绣得十分精美的一对花枕头拿过来评头论足,故意说花枕头绣得不好看,不漂亮,新娘子心笨手拙。随后,小伙子们一边唱歌,一边把枕头砸向新娘。炕上的姑娘们紧紧地护着新娘,把小伙子们砸来的枕头抓住又砸向小伙子。这样一来一往,愈砸愈烈。小伙子们往炕上冲,姑娘们往炕下推,纤弱的姑娘们自然不是壮实小伙子们的对手。新娘子少不了要吃挨枕头砸的苦头,无可奈何之中,新娘子只好揭去头上罩着的面纱,站在炕上让小伙子们仔仔细细地端详新娘的模样,并叫姑娘们打开柜箱,小伙子们一件一件地翻着带来的嫁妆。新房里洋溢着姑娘小伙们的欢声笑语,新娘新郎的脸上也充满了幸福的微笑。 ☚ 东乡族风情 藏族风情 ☛
婚俗 婚俗在澳葡萄牙人、其他欧美人士和信奉西方宗教的中国人一般到教堂举行婚礼,按照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婚礼程序进行。中国人多采用广东传统的结婚仪式,要经过合八字相命,下聘礼定亲,择日迎亲,叩拜天地等。新郎头戴及第帽,身穿马褂,新娘头戴凤冠,身穿红袄红裙。现在这些传统婚礼服装逐渐变为男着西装,女披婚纱。 ☚ 澳门民俗 祭典 ☛
婚俗 婚俗千百户的等级婚姻:玉树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人实行等级森严的阶级内婚制。男女青年没有什么社交、恋爱自由,他们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千百户、牧主为了权势和家业的承袭,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几乎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他们给子女择偶的惟一标准是对方官衔的高低,权势与家业的大小,完全是一种封建包办的政治与权力的联姻。诸如囊谦千户与德格土司、上年措百户与百日多玛小百户、固察百户与百日多玛百户等等。甚至像格吉扎赛百户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五个百户,足见他们阶级内婚姻之一斑。如果谁家子女不从,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家长凭借手中的封建特权强行拆散婚姻关系,甚至将不听话的子女赶出家门,使其失去继承头人的一切权利。 血缘外婚制: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度。凡有父亲或母系血亲者,禁止通婚。这与一些民族过去允许姑表、姨表之间通婚的习俗大相径庭。 家庭制度: 以一夫一妻制为主, 尚残存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以及一定数量的无夫家庭。 一夫一妻:是玉树藏族家庭的主要形式,多数为单一的小家庭,人口少,那种几代同堂、妯娌共处的大家庭很少。一夫一妻制家庭表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藏族与时代同步, 已跨入文明家庭的行列。 一夫多妻:多在牧主头人和富裕人家中存在,即出自不同家庭的两个女人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第一个女人年大色衰后,受贬专操家务,另娶少女;也有两姐妹同时嫁给一个男人的;还有母女俩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的。出现后者的原因是,男方结婚时女儿年少,要求先由其母亲代嫁,等女儿成年后与其结合同居。 一妻多夫:多为兄弟几个家境困难娶不起媳妇,或者虽然家境尚可,为使兄弟几人和睦团结,不致家庭破裂,共娶一妻。妻子对他们兄弟几人一视同仁,调和感情,统管家务。所生子女,对老大称父亲,其余兄弟叫叔叔。 恋爱: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一般不存在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问题。即使双方父母撮合,事前也要征男女双方的同意,并不强迫成婚。每年的藏历新年、赛马会、庙会等喜庆佳节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表达爱情的方式往往是对唱“拉伊”(山歌)。 卜卦:藏胞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卜卦,婚姻是人生大事,第一步也自然是卜卦。主要卜卦男女双方生辰是否相合, 卜择结婚的良辰吉日, 卜算迎亲的美好时辰等。 送亲: 卜定结婚之日,新娘穿戴一新,由其舅舅和兄弟并约定一至几个品行兼优、能说会唱善辩的婚使(藏语叫“业执”)以及伴娘陪送。行途中如果遇见背水、背牛粪的人,则认为吉利,主人很高兴地送点东西,甚至献哈达致谢。如果遇见背空桶的人则认为不吉利。在离家门不太远的地方送亲人与迎亲人相会后,举行敬酒仪式,藏语叫“穹却”,娘家人送婚礼。新娘一般必须在日出前赶到婆家。婆家大门上插有柏枝,地上铺上白毡,进门时,新娘要和婆婆一起提回早已在门口准备好的盛满鲜奶的奶桶,或者提一满口袋牛粪。送亲者进入院中后,新郎新娘捧吉祥物,绕煨桑台顺转三圈,众人高呼“拉甲洛”(意为神胜利),并候专人点桑。刚到家,先吃面食或蕨麻,藏语叫“咖卓”,之后进入正式婚宴。还要展示嫁妆,进行婚说,这就可能到第二天了。 嫁妆:嫁妆视家境而定,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十分讲究以虎皮、骏马、织锦缎、上等冰糖、肥羊肉等为标志的“九九婚礼”意为“九九标志”。他们往往陪送昂贵的服装首饰、大量的土地牛羊。贫苦人家能缝制一二件新衣服陪嫁也就不错了。 ☚ 宗教节日 蒙古族 ☛
关中婚俗/陕北迎新娘、戏姐夫/陕南“亮针线”、“认大小”/丧礼/西安古文化艺术节/长安国际书法年会/西安兵马俑石榴节/庙会/过寿/做满月 ☚ 陕西居住习俗 关中婚俗 ☛ 早婚/从妇居/五不娶/谷圭/利市缴门/同偕/三日不举乐/三日不息烛/出阁/礼生/门当户对/嫁鸡随鸡/男嫁女娶/对冲/谢亲/邦老/取夏衣/转马/备指额驸/挂印夫人/背日月镜/送老/做暖肚/童养媳/出妻/离婚/义绝/阴礼/太监娶妻/对食/菜户/太后下嫁/开箱礼/下堂/过定帖/和亲 ☚ 缴檐红 早婚 ☛ 00001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