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婚丧礼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婚丧礼俗

 福建传统汉族婚俗大致要经过议婚、订婚、择时迎娶、完婚大礼、回门省亲等程序,与中原“问名、纳采、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大同小异。
 议婚通常由男家请媒人到自己中意的女家提亲,若女家应允,则互换男女双方庚帖合算八字,如相合则可缔婚。订婚由男家择吉日备聘礼、定金、定帖、婚书等,送往女家,女家纳受部分聘礼,其余随女方定帖和婚书回赠男家,以示订立婚约。嫁娶择日,至关重要。男家先以缔婚男女的八字,就卜者择日讫;或以历书宜忌之律为根据,择定结婚吉日,以红帖写上迎娶日期,备好礼品,告知女家,俗称“送日子”或“送日帖”。吉期既至,行完婚大礼时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花轿抵达男家后,先拜天地、祖先、高堂,而后夫妻交拜,俗称“拜堂”。成婚的当晚,男家设酒筵宴客,俗称“喜酒”。退席后,行“闹房”,“闹房”结束后,新婚夫妻的成婚大礼才告完毕。新婚后,新娘须择日回娘家省亲,俗称“归宁”、“回鸾”、“做头次客”、“请女婿”等。福建各地回门省亲日期不一,闽东以嫁女三日后,闽南习惯于七日后拜见,长乐则俟次年之正月。
 闽南惠安东部崇武一带,一直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长住娘家”婚俗。当地妇女出嫁后三日就回娘家居住,逢年过节才到夫家与丈夫暂时同居。只有女方怀孕后,方可长在夫家。
 秦汉以前,福建武夷山地区盛行悬棺葬。具体葬法是将盛尸的棺木,直接置于临河沿溪悬崖峭壁的自然洞穴或人工凿成的崖洞中,也有的放在由人工插入崖壁、岩隙的木桩之上,故又称“崖葬”、“崖墓”、“崖洞墓”。因其棺木似舟,又俗称“船棺葬”。后人因其棺木放置悬崖峭壁,可望不可及,颇具神秘,遂有“仙船”、“仙棺”、“仙人葬处”的传说。
 福建自魏晋开始,盛行中原葬俗。唐宋之时,“闽俗重凶事,……以尽力丰侈为孝”(欧阳修:《居士集》卷三十五),至有倾家荡产者。元明清,闽人的葬俗受朱熹的《家礼》、吕子振的《家礼大成》和张汝成的《家礼会通》影响很深,丧葬礼俗大体上有搬铺、举哀、报丧、小殓、服丧、守灵、大殓、出殡、下土、做七等内容,遵循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思想。
 疾笃将终者被移床置厅堂,谓之“搬铺”,有古代“易箦”遗意。逝者气绝,子孙眷属随即举哀,环绕死者号哭。举哀时,还要在遗体足部下方或头部上方,点一盏油灯或蜡烛,俗称“脚尾灯”、“脚尾烛。”供一碗插上一双筷子的干饭,俗称“枕头饭”或“走路饭”。烧冥香、焚纸钱,俗称“脚尾纸”。与此同时,死者家属以鸣鞭炮、贴讣告、持丧帖、报噩耗等形式,将丧事告知亲友。尸骨未寒之时,亲属要为死者浴尸,然后更衣,俗称“穿寿服”,并行“饭含”之礼,以尽孝道。小殓毕,设灵堂香案,竖神主牌位,供果品香烛等,丧家之主人等侍服死者铺侧,俗称“守铺”。大殓又称入殓,移尸入棺,规定由长子抱头部,次子、女婿、庶子等依次抱腰、脚等。盖棺安钉后,俗将死者生前和死时的常用品,如床头板,草蓆、旧衣物、脚尾灯等弃之野外,谓之“送脚尾”或“送草”。出殡时辰多由巫师择定,大都由同姓宗亲抬棺至墓前,择吉时下土。葬后返回,丧家筹办饭席酬谢送葬亲友。自死者逝去之日,设灵厅旁,七日一祭,谓之“做七”。第一个七日,俗称“头七”;第七个七日,俗称“满七”或“尾七”。做完“七旬”,即可除灵谢吊,由穿孝服改为素衣。
 由于土葬耗费巨大,一些贫下之家根本无法营办,在“荼毗火葬法”的影响下,从宋代开始,八闽各地普遍实行火葬。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十六就记载罗源县“丧死者焚尸靡其骨”。福州西湖畔曾发现过一座北宋元丰年间的火葬墓。火葬自宋至清虽然遭到政府和士大夫的严厉禁止或反对,但贫寒之家无力土葬,故禁而不止。

婚丧礼俗 - 地域文化 - 可可诗词网

婚丧礼俗

 贵州境内各少数民族,在婚前男女间交往是比较多的,家长也多持宽松的态度,社会上也是公认的。苗族把这种形式叫做“游方”、“跳场”,布依族叫“赶表”。
 苗族“游方”一般在农闲时期、传统节日和赶场天进行,地点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平缓草坡上。外寨小伙以木叶、口哨、芦笙为信号,将寨中姑娘引到游方场上来,通过对唱情歌,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有意便互赠信物。以后视情况发展,以至开始订立婚约。在黔中一带,苗族青年男女交往多在跳场中进行,跳场有固定时间,一般以正月为多,也有固定的跳场坪,按时间,在跳场坪上先立“花树”——一根高高的杆子,未婚青年男女围着花树吹芦笙、跳舞,从中选择伴侣,在赴花场时,苗族少女都要盛装打扮,衣裙都是自己亲手织绣的,男青年可由此判断姑娘的心灵手巧。在跳场中,双方有意,便可走出队伍,细诉衷肠。布依族“赶表”,一般在赶集天进行,集场上男女见面后便以山歌对答,称“榔梢”(会朋友),以加深双方了解,有的地区将这个会面地方称“花园”,男女青年可在花园中唱歌、玩丢花包(绣制的小包,内装米谷)游戏,待双方有意,便再约时间相会。黔东南的侗族男女交往俗称行歌坐夜,在榕江县又称“吃扁米”。在稻谷泛金的收获季节,侗家姑娘将收回的糯谷中选出一些谷粒炒熟,晚上在楼下舂米时,咚咚的石椎声传出村寨,邻寨的小伙子们就弹起琵琶琴来到碓房前唱起来,称“讨扁米”,姑娘如看中哪个小伙,便开门让他进来,边吃扁米边唱歌;如看不中,姑娘打开窗户,小伙子也就知趣离开。在荔波居住的瑶族就不同了,姑娘们长大后,家长要单独建“谈婚房”,谈婚房有一小洞,称“谈婚洞”。如一个小伙看中某位姑娘,便会在深夜到这房外,捅开这个洞,与房内姑娘,隔着板壁攀谈起来,如双方有意,小伙子会再来,逐渐发展成爱情。这种“凿壁谈婚”称之为“采婚”。
 如青年男女已开始热恋,男方便可请媒人提亲,媒人的出现一般在明清以后,有的地方只是推一位长辈充当媒人。媒人上门一般只带一壶酒、一只鸡或一方肉,几个耙粑。如女方收下礼,这个亲事便算订下来了。接下来便是正式订亲,男方送的礼就比较丰富,女方也要回礼并定下婚嫁日期。
 结婚年龄,各民族通常以十七八岁至二十岁为普遍,解放前个别地区也有十五六岁甚至更早的。但都要到成年后才同居。迎亲和送亲在各民族中都是全村寨喜事,双方寨子中都要举行歌会。新婚一般都是由新娘自己走到夫家,也有地区实行坐轿或骑马的。仡佬族过去姑娘出嫁要打掉门齿一二枚,称“凿齿”,现已改变。无论苗、布依、水、侗各族,结婚一般只是举行仪式,夫妻并不同房,三天后回门,新娘仍居娘家,只有逢节日或农忙,才去夫家,称“不落夫家”。不落夫家的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不等。新娘在娘家仍可和青年男子进行交际活动,公众舆论并不视为非法,这可能是男权获得历史性胜利后,在女性抗争下,形成一种较为温和妥协的形式。
 在一些民族地区,还遗留着“抢婚”遗俗。男女双方有意,但父母不同意(大多为女方家长不同意),男方便可邀自己的伙伴在约定时间进行抢婚或逃婚,一般待生儿育女后,就要回来认亲,女方家长则出面请寨中亲朋参加,大家认下这门亲。
 离婚,男女双方都可提出,按习惯,谁先提出,谁就得向对方赔偿,大多地区只要赔对方在定亲时的花费便可,也有地方赔偿数字较大。但因婚姻缔结多由自主,婚后离异情况极少。
 妇女中年丧偶一般都可再嫁。过去贵州大多数民族地区盛行“转房”,即亡夫的兄弟或堂兄弟可优先娶寡嫂为妻,寡嫂要嫁出夫家,得付一笔钱。
 贵州民族地区多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少数人纳妾,主要原因为女方久婚不育或有女无子,但男方需征得配偶同意,只有少数富家或有势力的人家是强娶的,普通百姓家庭,夫妻地位基本平等,即使是妾,也不受歧视。
 绝大多数民族家庭实行小家庭制,儿子结婚后即自立门户,家长要按儿子多少将家产均分,至多留一份“养老田”。父母年老,如由小儿子抚养并丧葬,养老田归小儿子,长兄不得提出异议。有些地方,如黔东南侗族,女儿也分田,称“姑娘田”,出嫁可带到婆家。家庭财产一般由儿子继承,无子由妻子继承,妻死由丈夫的同胞兄弟平分。老而无子可收亲侄为后嗣,也可收留外姓作养子,改父姓,有继承权。
 贵州境内各民族普遍有“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魂魄只是离开了躯壳,祖先的魂灵会继续保佑家庭成员,因此对家族老人的丧葬仪式特别郑重。
 古代苗族的葬式有悬棺葬、岩棺葬和土葬三种。悬棺葬是将灵柩悬架在陡峭的石壁上;岩棺葬是把灵柩放在溶洞中,常常是一个家族或民族共用一个岩洞;土葬即入土棺葬,也有木棺、石棺之别,葬式也有横、顺之别。
 悬棺葬盛行于唐、宋时期。唐张鹜《朝野佥载》记:“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山上悬下柩,弥高者以为致孝,即终身不复祀祭。”悬棺一般在岩壁上用木支架或凿洞安放,这可能是原始人因高空少被野兽侵扰,且高空接近天,以便灵魂能够上天,从高处又能看见子孙的村寨,有保佑子孙的意思。岩棺葬以明、清时代保存下来的较多,有的地区,至今仍保留此风俗。一个溶洞中有的同放同一家族六七百具棺木的。明、清以后,各民族已多采用土葬,苗族在土葬中过去常用头东脚西的横式埋葬法,采用这种葬法的原因是因为苗族祖先是从东方迁徙而来,头向东是让灵魂能回到东方故土与祖先亡灵聚会。至今大多数地区已改为顺葬,与汉俗基本相同了。以苗族为例,民国以后,葬仪已大体与汉族一致,死后要入殓,有小殓、大殓;停灵期要守灵,唱守灵歌;出殡要请巫师开路、发引;埋葬后,孝子要守孝,有的地方规定要守孝三年,此外清明、中元祭扫,也都与汉俗一致了。
 布依族古代盛行二次葬,“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火之。”(郭子章《黔记·仲家》)有的地区要三年后火化,骨灰用缸盛放深埋,不垒土,不上坟。清代以后,逐渐改用棺葬,垒土为坟,不再二次葬。丧葬风俗也基本与当地汉俗相同,不同的是,布依族老人死,家有女婿者,必须送牛一头,出殡之日宰杀祭奠。
 侗族曾有过人死后不安葬,待同辈人全部去世后,再统一安葬的习俗。李宗昉《黔记》即有记载:“楼居黑苗(指侗族——引者)……人死入殓而停之,为期合葬,共卜吉,以百棺同葬,公建祖祠。”后逐渐演化与周围民族一样,每个家族有固定坟山。比较特殊的是如死者牙齿完好,必须打下门齿一颗,意为死者不是夭折,系正常死亡,以求早日超生。大殓时,死者儿子要脱一件贴身衣服塞在尸旁,使死者感到亲人的温暖。亲人送礼吊奠规定,女婿必须送猪一头,但死者子孙在丧葬期间禁吃酒肉等荤菜(侗家认为鱼不是荤菜,可吃鱼),体现对死者的悲痛,停灵期间子女亲属也要唱哭歌。
 人类的生产除物质再生产外,就是人类本身的生产。因此自有人类以来,人对自身的婚姻(繁衍后代)及死亡都是极重视的。婚丧往往是一个民族最有特色的礼俗文化。从婚丧礼俗演变过程看,受汉文化影响是逐步增大的,尤其是葬俗,婚俗则保留着本民族特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