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昆山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昆山腔 昆山腔见“昆腔”。 ☚ 昆曲 乐平腔 ☛ 昆山腔 昆山腔戏曲声腔。又称“昆腔”,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为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在清代多称之为“昆曲”。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云:“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明周玄《泾林续纪》也载,明太祖曾问昆山耆老周寿谊:“闻昆山腔甚佳,尔亦能讴否?”在元末明初,顾坚等所唱昆山腔,主要是散曲清唱。从天顺、嘉靖间祝允明的《猥谈》所谓“南戏”“昆山腔”来看,大致在明成化前后已有以昆山腔唱南戏了。明徐渭《南词叙录》曰:“惟昆山腔只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妓女尤妙此,如宋之嘌唱,即旧声加以泛滟者也。”嘉靖年间,昆山腔已出乎海盐、馀姚、弋阳三腔之上,然似乎仍以清曲小唱驰名。汤显祖曰:“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昆山腔的昌盛发展,是在嘉靖、隆庆年间经魏良辅改革为“水磨调”之后(参见“水磨调”条)。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愤南曲之讹陋”(《度曲须知》),借助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术家的帮助,吸取北曲唱法的艺术成就,并颇多取法海盐、弋阳两大声腔的长处,发挥昆山腔“流丽悠远”的特点,“始变弋阳、海盐故调为昆腔”(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提高了昆腔清曲小唱的声乐水平。同时,在乐师的帮助下,以箫、管为清曲伴奏,并改革吸收了弦索乐器,增添了水磨腔的表现力。徐渭曰:“今昆山以笛、管、笙、琵按节而唱南曲者,字虽不应,颇相谐和,殊为可听,亦吴俗敏妙之事。”(《南词叙录》)明沈宠绥亦曰:“嘉、隆间,昆山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至今遵之。”经改革后的昆腔走向戏场,始自隆庆末梁辰鱼《浣纱记》传奇。《渔矶漫钞》曰:“昆有魏良辅者造曲律,世所谓昆腔者,自良辅始。而梁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记》传奇,梨园子弟喜歌之。”魏良辅“水磨调”出,“梁伯龙闻,起而效之,考订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苎》、《浣纱》诸曲。又与郑思笠精研音理,唐小虞、陈楳泉五七辈杂转之,金石铿然,谱传藩邸戚畹、金紫熠爚之家,而取声必宗伯龙氏。”(《梅花草堂笔记》)因此,梁辰鱼在昆腔改革中与魏良辅同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使之在戏场广泛流布。明万历年间,昆腔的影响已“自苏州、太仓、松江及浙之杭、嘉、湖,声各小变,腔调略同”;万历末,已是“四方歌者必宗吴门”,且流入北京,“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桿拨,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明王骥德《曲律》)。昆腔兴起后,由吴中一带迅速流布至各地,继后流入湖南、四川、贵阳、广东等地,与当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繁衍出众多的流派,形成昆腔腔系。如流入北京一带的,与弋阳支派高阳腔结合,腔多激越之音,具北方粗犷气息,擅长北曲,称“高阳昆腔”,昆、弋合班,亦称“北昆”。流入南戏的故乡温州永嘉地区的,数百年来,继承早期昆山腔传统,字、腔之间多带浙南语音,具有古朴明快风格,称“永嘉昆曲”,亦称“永昆”。而流行在金华、衢州、严州一带的,常在山村演出,不求典雅,只求通俗、真切,以神传情,则称“金华昆腔”,亦称“草昆”。流入湖南桂阳一带的,受祁剧、湘剧的影响,一变典雅风格,曲调高亢质朴,且加滚调,逐渐形成地方色彩极强的“桂阳昆曲”,亦称“湘昆”。昆剧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上党梆子、正字戏等剧种都发生过重要影响,成为众多声腔剧种的主要声腔之一。清中叶至近代,昆腔渐趋衰落,除保留在多声腔剧种中外,至今尚存者唯江南的南昆、北京的北昆、温州的永昆和湖南的湘昆。 ☚ 弋阳腔 宜黄腔 ☛ 昆山腔 昆山腔元代末年在原昆山 (今属江苏省) 一带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剧种。简称“昆腔”,又称“昆曲”、“昆剧”。明代嘉靖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在原基础上,又吸收了海盐腔、弋阳腔及民间歌曲和北曲演唱艺术的艺术营养,使之更为丰富多彩。隆庆年间,又由梁辰鱼等编写了第一部昆曲传奇剧本《浣纱记》,使之趋于成熟,与弋阳腔、余姚腔和海盐腔共称为“南曲四大声腔剧种”。此后,传奇剧作多采用昆山腔唱腔体制编写。明末清初,是昆山腔鼎盛时期,剧作家辈出,作品不断涌现,表演艺术也达到高峰,并在剧目创作、表演艺术、唱腔音乐、角色行当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也就在这个时期,它逐渐脱离群众,走向宫廷,艺术僵化,从而走向衰落。清中叶其剧坛盟主地位逐渐被花部诸腔所代替。至清末亦更衰微。解放后,经过艺术改革,又获得了生命力。 ☚ 传奇 海盐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