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早发黄河即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早发黄河即事

 

萨都刺


 晨发大河上,曙光满船头。依依树林出,惨惨烟雾收。村墟杂鸡犬,门巷出羊牛。炊烟绕茅屋,秋稻上垅丘。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丑妇有子女,鸣机事耕畴。上以充国税,下以祀松楸。去年筑河防,驱夫如驱囚。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古人有善备,鄙夫无良谋。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黄河溢决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沿河州郡水旱瘟疫成灾。至正九年(1349)诏修黄河金堤。
 这首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丞相脱脱与贾鲁治理黄河时。诗中用贫富对比的手法,对人民所受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治理黄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诗可分四大段。
 从“晨发大河上”至“夜有盗贼忧”十二句,写作者早发黄河看到的农家景色,和由此引起的悯农之情。是全诗的舒缓的引入。东方霞光照亮河上,两岸烟雾渐散,次第出现了村落,羊牛,鸡犬之声……,这似乎是古人笔下的田园生活图画。然而诗人是了解民情的,所以他无法赞叹“真是农家乐啊”。紧接着倒写出了田舍忧:“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救。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租税、水患、盗贼……,农家苦得什么似的,那还有田园乐呢?
 从“长安里中儿”到“玉人坐更筹”八句,诗人暂时撇开民情不表,转写都市富贵子弟骄奢淫佚的生活,是全诗的反衬之笔。这里以“长安”代旨豪华都市。诗中长安少年实指当时蒙古贵族子弟。“五花马”、“千金裘”、“斗鸡五坊市”等等,都从唐诗借字面,其目的不外稍隐其批判现实的锋芒而已。这帮纨裤子弟,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围绕着他们的是名马、美酒、玉人……,他们能体察人民的疾苦吗?
 从“岂知农家子”到“驱之长河流”十四句,诗人着重写当时民间疾苦,尤其是两河人民的疾苦。又分两层,前八句是写一般农民的疾苦,以“岂知”领起,文气紧接上段,形成鲜明对照:富家子弟是“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他们则是“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富家子弟拥尽美女,从不识愁;他们则只能共“丑妇”织作,共输国课。富家子弟成日斗鸡酣歌,他们则天天力穑望成。后六句则专写黄河流域人民特受的徭役之苦,因为水患缘故,他们被官家征集筑防,受到非人待遇(“驱夫如驱囚”),荒废了农业生产,还不免于饥饿。饿得半死,还要浚河筑堤。“去年”云云,征之《元史·顺帝纪》:“(九年)三月丁酉,坝河河浅涩,以军士、民夫各一万浚之。……五月,诏修黄河金堤。”诗中叙述的便是此事。
 最后六句是诗人的感慨和自叙作诗目的。“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系针对丞相脱脱设想开凿新河道,诗人怀疑违背了流水的自然趋势。他希望能吸取古人治黄防备的经验,并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话批评当事者,不赞成那样劳民伤财。他自叙作歌目的是希望民情得以上闻。歌罢他并不能轻松,久久地沉浸在忧思之中,但觉悲风振响林木,头皮一阵阵发冷。“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二句,凸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自我形象。顺便说,诗写成的次年(1351)。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发沿河州郡近二十万人开凿二百八十里新河道通淮,直接引发了元末农民起义(即红巾军起义)。
 这首五古是现实主义的诗作,它上承国风,汉乐府的传统,真实地描绘当时的民情,为的是“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毛诗集》),就其“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而言,又与唐人新乐府毫无二致。

诗词作品《早发黄河即事》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早发黄河即事

 

萨都剌


 晨发大河上,曙色满船头。
 依依树林出,惨惨烟雾收。
 村墟杂鸡犬,门巷出羊牛。
 炊烟绕茅屋,秋稻上垅丘。
 
 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
 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
 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
 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
 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
 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
 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
 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
 
 丑妇有子女,鸣机事耕畴。
 上以充国税,下以祀松楸。
 去年筑河防,驱夫如驱囚。
 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
 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
 
 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
 古人有善备,鄙夫无良谋。
 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
 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


 
 这首五古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这一年正是丞相脱脱与大臣贾鲁议治黄河之时,恰在脱脱未曾定议之先。故有诗句“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之说。
 为什么要大修黄河呢?据史载,元顺帝(即惠宗)四年(1333)五、六月间,暴雨引发黄河决堤,两岸十多郡县深受其灾。九年因坝河浅涩,即于三月间“以军士、民伕各一万往濬之。”五月,又诏修黄河金堤。十年,丞相脱脱同都遭运使贾鲁,大司农秃鲁等商议治河方案。最后,决定用贾鲁之倡议。于十一年四月初五日,下诏中外,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并发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工十五万、庐州等军士二万,共十七万人供役。是月二十二日鸠工,十一月水土工毕。事后大事庆功,对所谓功臣封官进爵,还特制《河平碑》,又作《至正河防记》等。
 

* * * *


 
 本诗基本内容:
 它着重描述人民在横征暴敛和灾盗并发下无以卒岁的苦难情景,并以贵族子弟酒色玩乐无度的生活作了对比,更突出了百姓受苦之重,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溢于言表;同时,它也指出当权者,并无真正兴趣,也没有切实治河兴利的良法。但是,统治者对这段治河历史,甚感满意,既给“功臣”们封官进爵,又刻碑撰记,大肆渲染、大事庆功。
 

* * * *


 对诗中若干疑词难字,先作诠释——
 依依与惨惨——这是互文,前者是说动摇的样子;后者是言昏暗之貌。
 中酒与更筹——此处的“中”(读zhòng众),是中毒之“中”。中酒,即指喝醉了酒。“更筹”的“更”,读gēng,即打更的“更”。更筹,即古代报更计时用的竹签。此泛指时间。“坐更筹,”意即通宵达旦地陪伴着。
 力穑——辛勤地努力耕作。穑(sè色),庄稼。此泛指农耕。
 裋褐与粝食——裋(shù树),原指僮竖所穿之衣服。《汉书·禹贡传》颜师古注云:“裋者,谓竖所着布长襦也;褐,毛布之衣也。”亦作“短褐。”此处裋褐连用,即指粗陋之衣,古代多为贫苦者所服。至于粝食(lì厉),即粗米。《汉书·外戚传》有云:“妾夸布服粝食。”颜师古引孟庸曰:“夸,大也,大布之衣;粝,粗米也。”粝食,指粗劣之食物。
 祀松楸与齐东州——楸(qiū丘),原是一种夏季开花的落叶乔木。这里的松楸,指的是墓上的树木,即俗称“坟头树”。朱子奢《文德皇后挽歌》有云:“寒光向垄没,霜气入松楸。”因而引申为墓地的代称。祀松楸,即祭祀祖坟。“齐东州”,指今山东一带,古为齐地之东。
 鄙夫与两河——鄙夫一词,有二种含义:一指庸俗鄙陋之人;一为自称之谦词。这里用的是它的引申义,即鄙陋无能的达官贵人。诗人化用了《左传·曹刿论战》中的语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至于“两河”,此指河之两岸,并非两条河流。这从不同版本的异文可知。“两河”二字,在旧本两作“西”;河,作“岸”。可见,原是写“西河”或“两岸”的,它并无“两条河”之义。
 

* * * *


 
 全诗篇幅较长,大体上有三段内容——
 第一段(开头至“垅丘”,共八句):
 主要写大河之秋色
 第二段(“尝新”至“长河流”,共十六句,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它着重写两种生活的对比。即:百姓的苦难生涯;贵族的荒淫生活。
 诗人在这里,用了许多事例,生动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大河两岸(即黄河流域)的两种社会、两个阶级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情景。
 第三段(“河源”至诗尾,共八句):
 主要是诗人的感叹。在这里,最主要的一点,即:“鄙夫无良谋。”其要害是指明百姓之所以受了百般苦难,基本原因在于:当权者之无谋和不仁。因此,诗人大声疾呼:“我歌两河曲,庶达公与侯!”
 

* * * *


 
 本诗题旨是显豁的。全篇有四十六句、二百三十字,其中大部分篇幅都用于描写元代当时社会的生活,特别是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涯的具体情状。篇中诗人又征引和化用了大量历史典事和前贤之言来集中说明一点:百般苦难,均来自统治者的无能与不仁。由于诗艺高超精到,用典虽然不少,但无堆垛之感。当你认真读罢全诗,反觉内容充实丰赡,章法平实而诗格却俊逸洒脱、清丽自然。正如清人顾嗣立《元诗选》中所说,“天锡诗有清气,不是一味秾丽,故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