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无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无羊 无羊《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无羊》,宣王考牧也。”三家《诗》无异义。所谓“考牧”,《郑笺》云:“厉王之时,牧人之职废。宣王始兴而复之,至此而成,谓复先王牛羊之数。”此为歌颂贵族牲畜繁盛之诗,但是否为宣王而作,并无确证。全诗四章,每章八句,以白描手法写牧人形象,写牛羊之动态和静态,生动细腻,尽妍极态,宛如一幅《群牧图》。诗的布局也十分巧妙,以“谁谓尔无羊”反诘句开端,起势飘忽。二章“尔牲则具”一句为全诗主脑,但只是淡淡一笔点过,无说教之累赘。末章以牧人梦境及占梦作结,与《斯干》相仿,均十分奇幻。此诗历来被认为是三百篇中佳作。 ☚ 斯干 节南山 ☛ 无羊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𫗯。 三十维物, 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 众维鱼矣, 旐维矣。 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实难丰年; 旐维矣, 室家溱溱。 在《诗经》直接描写生产劳动的作品中,以描写农桑种植、采集的居多,其次是描写田猎的,而描写畜牧活动的仅两首,一首是《鲁颂·》, 另一首就是这首《小雅·无羊》。 以思想和艺术成就而论, 《无羊》不仅远远超过《》, 就是在《诗经》全部作品中, 它也是以画面的清新生动,富于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情趣,而引起历代人们的注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首章‘谁谓’二字飘忽而来,是前此凋耗,今始蕃育口气。以下人物杂写,或牛羊并题,或牛羊浑言,或单咏羊不咏牛,而牛自隐寓言外,总以牧人经纬其间,以见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耳。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晋、唐田家诸诗何能梦见此境,末章忽出奇幻,尤为匪夷所思,不知是真是梦?真化工之笔也。” 如果用画来作比喻,《无羊》并不是浓墨重彩的工笔画,而是用简单线条所勾勒的速写画。但就是这单纯而准确的线条,却十分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古代人民的放牧图。诗的第一章写牛羊的蕃盛,开头以“谁谓”连发两问,而以“三百维群”,“九十其犉”来回答,朱熹所谓的“羊以三百为群,其群不可数也; 牛之犉者九十,非犉者尚多也。”(《诗集传》) 点明了作者的用意。接下来,作者描写了牛羊的情态,“其角濈濈”,是写众多的羊聚集在一起安息,互不惊扰的样子。“其耳湿湿”,则是写牛羊反刍,咀嚼用力,双耳摇动的样子,虽然只写了羊的角、牛的耳朵,但就在这微细处,写出了辽阔牧场上特有的和平安谧气氛。第二章从静到动,写有的牛羊走下山坡(“或降于阿”),有的到池塘边饮水(“或饮于池”),有的还在睡觉,有的却已起来活动“或寝或讹”)。 接着出现了牧人的形象:“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 或负其𫗯”, 这些牧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有的还背着干粮口袋,着重表现了牧人的风餐露宿的辛劳。“三十维物,尔牲则具”,是说羊牛蕃息,品目齐全,适于各种用途的需要。虽然是写物,但由于是紧接着牧人形象后出现的,因此它又似乎使人想见牧人们面对劳动成果在劳累的脸上所呈现的欣慰笑容。第三章写牧人放牧技术的高超。“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是说牧人为牛羊选择有多种牧草的牧场,并注意区别牛羊的性别,以便适时交配繁殖。接下来是写在牧人精心管理、调驯下,牛羊的繁盛和安顺,于省吾说:“矜矜本应作矜矜,凡典籍中的矜字,乃从矛令声的矜字之”,“矜矜应读作邻邻, 训为众多; 兢兢本应作竞竞, 训为竞逐。骞训为亏歉,崩训为失去。‘尔羊来思,邻邻竞竞,不骞不崩’,是说尔羊之来,为数繁多,争先恐后,既不亏歉,也无逃失。”(《泽螺居诗经新证》)“麾之以肱,毕来既升”,牧人一挥手臂,牛羊都顺从地回到圈牢之中。用笔简洁,却极为传神,野外放牧那种“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的谐和情景,如在眼前。最后一章以牧人的梦及占卜人对梦的解说作结,表现了古代人民淳朴的风习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诗中形象生动的牧放图,增添了欢快气氛和传奇色彩。“众维鱼矣, 旐维矣”, 前人的解说颇为纷纭, 主要是因为年代久远, 当时的民俗已不可知。现代学者多从清代马瑞辰的说法,认为“众”当为蟓及蠡之假借。蟓,蝗也。并引《埤雅》所记鱼子逢旱日暴晒变为蝗虫,而雨水充濡,则化为鱼的传闻,证明诗中牧人梦蟓蝗化为鱼,故为丰年之兆。 诗中二维字训为乃。 蟓乃鱼矣, 谓蟓化鱼; 旐乃矣, 亦谓旐易以。 有众义, 故为室家溱溱之兆。 于省吾不同意马瑞辰的说法, 他说:“按‘旐维矣’的旐字应读作兆,《释名·释矣》谓‘旐, 兆也。’孙诒让《古籀拾遗》称:‘此籀字当即所谓大白之旗也。’《说文》烩字下引《诗》‘其烩如林’,今本《大明》‘烩’作‘会’。然则旐之通兆,犹之乎旐之通白, 烩之通会。‘众维鱼矣’之众, 与‘旐维矣’之兆互文同义, 古籍谓十亿或万亿曰兆,引伸之则为众多之泛称。……众与兆均为量词,维为句中助词。 此诗本谓牧人所梦的是鱼之众与多之多, 众鱼为丰年之征, 兆为室家繁盛之验。”(《泽螺居诗经新证》) 马、 于两家说法不同,论证的方法都是改字作释,似不能作为确解,但他们的说法都还通达,有助于诗义的理解。 《诗经》中的好诗,大都是质朴自然的,《无羊》虽列入《小雅》,但就其格调、气韵而言,则与《国风》相近,也是“里巷歌谣”,“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朱熹《诗集传序》) 诗的韵味是通过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在遣词造句上,并不象后世文人那样讲究,因此,我们本不应对其文字做过深过细的推敲。但由于时代的久远,语言的变化,今天我们要读懂《诗经》的作品,还是先要从文字的解释入手。弄懂了文字的含义,我们再平心静气去诵读,它们的佳处是可以体会到的。对于它们的社会背景,我们当然要注意。准确的社会背景的把握,有助于对诗义的理解,但对于自汉以来的封建经师对它们的种种解说,则需要认真分析。《毛诗序》说: 《无羊》,宣王考牧也。”它的意思是: 宣王作为周的中兴之主,由于选用牧官得人,牛羊复得蕃盛,《无羊》就是用来歌颂宣王时候畜牧成就的。现代学者虽不一定认为这首诗是为宣王考牧而作,但由此引申认为这首诗是叙写奴隶主畜牧牛羊的情况,反映出他们占有大量的牲畜,并有奴隶替他们放牧。有的还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贵族。对于这样的解说,我以为不在于它是否准确,而在于它无助于对《无羊》的理解。 记得方玉润在驳斥汉代经师认为《七月》一诗出自周公之手时说:“《七月》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我们也可以依傍他的这种推论得出《无羊》不可能出自当时的贵族之手的结论,它的作者当是那些常年与牛羊为体的牧人,尽管阶级的压迫,使得奴隶们的劳动变得十分艰难和痛苦,但他们并不轻视、鄙视劳动,正如高尔基所说:“人们生活不能没有欢乐,他们善于发笑,会编快乐的歌曲,爱舞蹈。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就而感到欢欣雀跃,甚至在祭司们的宗教仪式上也采用了歌曲、舞蹈和游戏,连阴郁冷酷的耶稣教也不得不在自己的节日诵唱一些快乐的圣歌。而艺术也就给奴隶们沉重的、苦役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在伊斯拉斯坎人的瓷瓶,在古老的金饰品、武器和雕刻,在埃及、希腊、墨西哥、秘鲁、印度和中国的古寺遗迹,在欧洲中世纪的大教堂,在东方的地毯和法兰德斯的织花壁毯等等上面,我们所看见的美,正是奴隶们创造的。”(《论艺术》)《无羊》编入 《诗经》,可能与奴隶主祭祀天地祈求丰年有关,但就本源来说,它是一首牧人的歌,歌中所表达的是牧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赞扬和他们面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的欣悦心情,并在千百年后,仍给我们美的享受,这正是它具有永恒魅力的所在。 无羊
【注释】①三百:形容多,非实数。维:其。②九十:形容多。犉(chún):大牛。③濈 (jí集):聚集貌。④湿(qì)湿:牛耳摇动貌。⑤或:有的。阿:山坡。⑥讹:通“吪”。跳动,走动。⑦牧:牧人。⑧何:荷,背或戴。⑨糇(hóu):干粮。⑩三十:形容多。物:毛色,种类。(11)牲:祭祀用的牲畜。具:齐备。(12)薪:粗草。蒸:细草。(13)矜矜:众多。兢兢:竞相奔逐。(14)骞:指牛羊走失。崩:指牛羊散群。(15)麾:挥。 肱(gōng):手臂。(16)毕:全部。 升:指进入羊圈、牛圈。(17)众:通“𧑄”。蝗虫。维:和。(18)旐:龟旗。旟:鹰旗。(19)大人:对占卜人的尊称。(20)溱溱:众多。此指人丁兴旺。 【鉴赏】这是歌咏牧主牛羊蕃盛之诗。 全诗四章。诗中有两种人物:一是“尔”(指代牧主);二是牧、牧人。“尔”与“牧”“牧人”为主仆关系。明乎此,对断定此诗的主旨至关重要。 首章写牧主牛羊众多。诗以问答开端,起势飘忽。谁说你没有羊?你的羊群众多;谁说你没有牛,你的大牛众多。请看,你的羊来了,它们的头角聚在一起;你的牛来了,它们的耳朵轻轻摆动。这几句描写牛羊的情态,生动而逼真。 中二章写放牧的情景。这是一个辽阔的牧场,有山坡,有水塘。这里青草丰茂,水源充足,确是放牧的好地方。那漫山遍野的牛羊,有的从山坡走了下来,有的在池塘边低头饮水,有的还在睡觉,有的正跳动嬉戏。这时,牧人走来了,他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背着干粮。牧主的牛羊各种各样,品种齐备,足够祭祀及别的需要了。牧人的放牧技术的确高超。他懂得将草料粗细搭配,并注意区别牛羊的性别,以便适时交配繁殖。在牧人精心管理和调驯下,众多的牛羊都很健壮,它们奔逐竞走,也不会走失,也不会离群。那牧人一挥手臂,牛羊都顺从地回到圈牢之中。这幅放牧的景象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情趣。 末章写牧人的梦境。牧人于是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蝗和鱼,梦见了龟旗和鹰旗。占卜的人解释说:梦见了蝗和鱼,这是丰年的先兆。梦见了龟旗和鹰旗,这是家庭兴旺的先兆。此章表现了古代人民淳朴的习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序》说是“宣王考牧”。此说牵强附会,不可据信。诗中的“尔”绝不是指“宣王”。宣王之时,外有𤞤狁之患,内有诸侯之争,他岂能具体管到放牧牛羊的事呢?若谓宣王重视畜牧,致使牛羊蕃盛,这也只是题外之义。 无羊诗经·小雅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荷蓑荷笠,或负其糇。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维旟矣,室家溱溱。 这是诗经中描写畜牧活动的两首诗之一。 首章写牛羊的蕃盛。以“谁谓尔无羊”、“谁谓尔无牛”连发两问开篇,排比其句,是相对于昔日的无羊无牛而言,方玉润谓“是前此凋弊,今始蕃育口气”,极是。“三百维群”,而何止一群;“九十其犉(七尺大牛)”,而不足七尺者尚多。句下饱含对牧业生产发展的自豪。以下四句又是一组排比,描写赶着牛羊到牧地的情态。羊牛成群上路(来思),所以远远看去牛羊角挨角,边走边在摇耳朵。犹如远看人群只见人头攒动一般,煞是生动。 二章写放牧活动,从牲畜说到牧人。先写到了牧地,牛羊相对散开,以四个“或”字,着眼于牲口个体的活动,有的下坡吃草、有的就湖饮水、有的卧下歇息、有的在草地撒欢。接着出现牧人形象,着重表现其餐风宿露的辛劳——荷蓑戴笠、背负干粮。末二句说牛羊品种很多,祭品不用犯愁。因为当时宰杀牲口,主要用途之一就是祝福献祭,兼饱口福。 三章仍写放牧活动,从牧人说到牲口。先说牧人除了放牧,还兼樵薪拾柴,同时留意选种交配(或释“以雌以雄”为猎鸟,不知何关乎雌雄)。再写转移牧地,羊群(兼关牛群)又开始走动,争先恐后地紧跟在头羊的后边,生怕掉队挨鞭子,或落入豺狼之口,所以矜矜兢兢,不少一个。牧人挥动胳臂,吹响口哨,头羊上坡,羊群也跟着转向。写其指挥如意,是诗人妙于观察的得意之笔。 四章写牧人之梦,是一奇笔。关于梦的内容,因为年代久远,当时民俗不得其详,故难求甚解,所以众说纷纭。或解“众”为本字,“旐”为借字,则牧人梦见的是很多的鱼、很多的鸟旗。或解“众”为借字,“旐”为本字,则牧人梦见的是蝗变成鱼,龟旗变成鸟旗。都是改字训释,难定于一。然后是梦的解析,根据梦中之鱼,解析者说是丰年之兆,犹如后人所谓“连年有馀”。根据梦中鸟旗,解析者说是添丁进口之兆,这一点跟弗洛依德的理论有点挨谱。 全诗给人留下最生动的印象,是其间描绘的放牧图景,以及牧人作的美梦——前者体物入微,而后者非夷所思。反映了古人对和平的赞美,对幸福的向往。 《无羊》谁谓尔无羊? 谁说你家缺少羊? 三百维群。(一) 三百匹一群在牧场。 谁谓尔无牛? 谁说你家缺少牛? 九十其犉。(二) 七尺高的牛儿九十头。 尔羊来思,你的羊儿来了, 其角濈濈。(三) 角儿相依相靠。 尔牛来思,你的牛儿来了, 其耳湿湿。(四) 嚼时耳朵摇摇。 或降于阿;(五) 它们有的下山坡; 或饮于池; 有的饮水在池畔; 或寝或讹。(六) 有的睡着,有的动弹。 尔牧来思,你的牧人来了, 何蓑何笠,(七) 披蓑衣,戴斗笠, 或负其糇。(八) 干粮袋子肩上背。 三十维物,(九) 牛羊毛色三十类, 尔牲则具。你的祭牲真齐备。 尔牧来思,你的牧人来了, 以薪以蒸,(十) 把粗草嫩草当饲料, 以雌以雄。把公的母的交配好。 尔羊来思,你的羊儿来了, 矜矜兢兢,(十一) 多健壮、多肥饱, 不騫不崩。没亏少、没病倒。 麾之以肱,(十二) 挥着臂儿把它招, 毕来既升。一古脑儿进圈牢。 牧人乃梦,牧人做梦真稀奇, 众维鱼矣,(十三) 梦见蝗虫变了鱼, 旐维旟矣。梦见龟蛇旗换鸟旗。 大人占之: 大人占梦细推详: 众维鱼矣,蝗虫变成鱼儿呀, 实维丰年。准是丰年谷满仓。 旐维旟矣,龟蛇旗换鸟旗呀, 室家溱溱。(十四) 家人团聚闹嚷嚷。 注 释 (一)余冠英:“维,犹为。这句是说以三百羊为一群。” (二)戴震:“按《尔雅》通谓黑唇为犉。又云:‘牛七尺曰犉。’诗之意盖言肥大者之多。” (三)毛亨:“聚其角而息濈濈然。” 朱熹:“王氏曰:濈濈,和也。羊以善触为患,故言其和,谓聚而不相触也。” (四)毛亨:“呞而动其耳湿湿然。” 胡承珙:“《尔雅》:‘牛曰。’注云:食已复出嚼之。字亦作。毛传作呞。凡兽之嚼物,则颊车用力,故耳为之动。……湿湿,谓群牛皆呞而动耳,亦和聚之意。” (五)余冠英:“阿,丘陵。” (六)毛亨:“讹,动也。” (七)吴闿生:“何、荷同字,荷亦负也。” (八)何楷:“负之言背,盖音近也。古负有背音。……徐锴云:饭千曰糇。” (九)何楷:“物谓毛物,与比物四骊之物同。三十维物,兼牛羊豕犬鸡五者言之也。……所谓六牲者,是以毛色别之耳。青赤黄白黑五色,并庞为六色。……杂色曰庞。……每牲六色,五六三十。故云三十惟物。兼祭祀燕享言。牲谓牛羊也。郑云、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具,备也。毛物有三十,牛羊各居其六。尔之牲,索则皆有之也。……孔云:此诗惟言牛羊者,鸡犬豕,则比牛羊为卑,故特举牛羊以为美也。” (十)郑玄:“粗曰薪,细曰蒸。” 顾广誉:“苏氏谓取其薪蒸,合其牝牡,近是。盖以薪以蒸,饲食之以时也。以雌以雄,合之以时也。此正牧人之本务。” (十一)毛亨:“矜矜兢兢,以言坚强也。骞,亏也。崩,群疾也。” 胡承珙:“骞谓羊不肥,崩则谓羊有疾。” (十二)毛亨:“肱,手臂也。升,入牢也。” 何楷:“言毕则兼及牛可知。……升之为进也。既升者,牛羊皆进之于闲也。” (十三)马瑞辰:“按:《说文》蝝之或体……此诗众当为蝝及蠡之渻借。蝝,蝗也。……此诗牧人梦蝝蝗化为鱼,故为丰年之兆。众维鱼矣,与旐维旟矣,二句相对成文。《尔雅》:‘维,侯也。侯,乃也。’此诗二维字,皆当训乃。蝝乃鱼矣,谓蝝化鱼。旐乃旟矣,亦谓旐易以旟。” (十四)毛亨:“溱溱,众也。旐旟所以聚众也。” 注 音 犉run闰阳 濈ji辑 何he贺 蓑suo梭 笠li立 糇hou喉 矜jin斤 肱gong工 旟yu于 溱zhen真 无羊谁谓尔无羊? 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 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 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 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 或饮于池, 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 何蓑何笠, 或负其糇。 三十维物, 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 以薪以蒸, 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 矜矜兢兢, 不骞不崩。 麾之以肱, 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 众维鱼矣, 旐维矣。 大人占之: 众维鱼矣, 实维丰年; 旐维矣, 室家溱溱。 谁说你家羊儿少?三百只羊一大群。谁说你家缺少牛?黄牛就有九十头。你的羊来了,犄角挨着犄角。你的牛儿来了,牛儿的耳朵直摇摆。 有的牛羊下山坡,有的在池边饮水。有的蹦蹦跳跳有的睡觉。你的牧人来了,披蓑衣戴斗笠,肩上背着干粮袋子。牛羊毛色三十种,各类祭牲都齐备。 你的牧人来了,他们一路拾取柴草,还捕捉雌鸟和雄鸟。你的羊儿都来了,唯恐失群紧相依靠。没跑散,没亏少,挥动两臂全都赶进圈里。 牧人做个梦,梦中看见许多鱼,梦见许多鸟旗。占梦先生说:梦见鱼多准是丰收年,梦见鸟旗多,是添人进口的吉利征兆。 《无羊》四章,章八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曰:“《无羊》,宣王考牧也。”郑《笺》云: “厉王之时,牧人之职废。宣王始兴而复之,至此而成,谓复先王牛羊之数。”陈奂《诗毛氏传疏》亦云: “《斯干》营室,《无羊》畜牧,皆是宣王遭乱中兴,国家殷富也。”此释宣王考牧。何楷 《诗经世本古义》 曰:“ 《孔丛子》载孔子曰: 于 《无羊》见善政之有应也。按《列子·黄帝篇》曰: 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能养野禽兽。委食于园庭之内,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雄雌在前,孳尾成群。异类杂居,不相搏也,则禽兽之视吾犹其侪也。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寝吾处者,不愿深山幽谷,理使然也。《列子》之书大都诙谐不足信。然彼生于周末,而以此事属之宣王,则当日宣王之留意牧事可知矣。”方玉润认为“《无羊》,美司牧也”,“不必尽为宣王作”。今人多认为,《无羊》是牧人之歌,赞颂牛羊繁盛之诗。 首章以问答形式,展现一幅牛羊众多的图画。“三百维群”,“九十其犉”,以“三百”和“九十”之数与两“无”字形成强烈对照,突出牧者有成,牛羊众多,朱熹的分析是正确的:“羊以三百为群,其群不可数也; 牛之犉者九十,非犉者尚多也。” (《诗集传》)“其角濈濈”,“其耳湿湿”,用叠词生动描绘出牛羊下来由远而近的图景:前者状羊角丛集,属静态描写;后者述牛耳摇动,为动态描写。动静相衬,将牛羊群体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第二章“人物杂写,错落得妙,是一幅群牧图”(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之十)。写牛羊: “或饮于池”,“或寝或讹”,“或降于阿”,体物传神,生气盎然。写牧人:“何蓑何笠,或负其糇”,是画家“远人无目”画法。“三十维物,尔牲别具”,说牛羊品类繁多,祭祀用牲应有尽有,为此诗主脑,有“以一当十”、“以少总多”之妙: “盖祭祀、燕飨及日用常馔所需,维其所取,无不具备,所以为盛,固不徒专为牺牲设也。然淡淡一笔点过,不更缠绕,是其高处。若低手为之,不知如何郑重以言,不累即腐。”(《诗经原始》)可谓“文章活法”之范例。三章写牧人高超的放牧技术。“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在放牧之时,还拾柴、猎物,此写牧人的轻松悠闲。“矜矜兢兢,不骞不崩”,此处“单写羊不写牛,而牛自隐寓言外” (《诗经原始》)。牧人“麾之以肱,毕来既升”,即牧人一挥臂,牛羊皆入圈,足见人物并处,彼此和谐,于此表现牧技的娴熟得心应手,堪称妙笔。这里的 “肱”,毛《传》释为 “臂也”; “升,升入牢也”。后人多从毛 《传》。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说: “《传》训肱为臂者,浑言也; 以手曰招,用臂曰麾。升,犹登也。古登升通用,云升入牢者,《君子于役》云: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是其义也。”马瑞辰提出异议:“升,对上章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 言,盖谓升于高处,非入牢之谓也。”(《毛诗传笺通释》)可备一说。末章以梦祝颂丰年。“众维鱼矣,旐维矣”,写牧人梦境。于省吾说: “此诗本谓牧人所梦的是鱼之众与之多, 众鱼为丰年之兆,兆为室家繁盛之验。”(《泽螺居诗经新证》)这两句诗的训释稍有差异:多数人释“旐”通“兆”,与“众” 同为众多的泛称; “”为画鸟隼的旗,用来聚众。马瑞辰等释“众”为“”,蝗类。“旐”是画龟蛇的旗。如是,末章便译成:“牧官做梦真稀奇,梦想蝗虫变成鱼,龟蛇旗儿变鸟旗。占梦先生来推详:梦见蝗虫变成鱼,来年丰收谷满仓; 龟蛇旗儿变鸟旗,添人进口喜洋洋。”亦可供研读《诗经》者参考。 这首诗构思巧妙,布局谨严。以牧人为核心,人物杂写,物我和谐。写牛羊,或并题,或浑言,或单写,变化灵活。尤其第四章,借占梦以为丰年之祝,本正大之事,却忽出奇幻,变板成活,尤为匪夷所思。沈德潜、方玉润等赞赏不已,诚有以也。 无羊
【注释】 ①尔:你。设问虚指牛羊之主人。维:通“为”。②犉 (run):大牛。《尔雅》:“牛七尺为犉。”九十其犉,言大牛肥牛之多。③思:语助词,濈(ji 及)濈:通“戢戢”,聚集一起。④湿湿:牛反刍时耳动之貌。⑤或:有的羊。降:下。于:从。阿:山丘。讹(e):通“吪”,动。《王风·兔爰》:“尚寐无吪。”《毛传》:“吪,动也。”⑥尔牧:你的牧羊人。何:“荷”之本字,扛、担、戴。蓑:草编雨衣。笠:竹草编制的防雨、遮阳帽。负:背负。糇(hou 猴):干粮。⑦三十维物:《毛传》:“异毛色者三十也。”三十,泛指多数。维,助词。物,毛色。牲:古代供祭祀或宴享用的牲畜。用牲的毛色,随祭祀种类而不同。具:齐全、具备。⑧以:采取。薪:粗柴。蒸:细柴。《郑笺》:“粗曰薪,细曰蒸。”雌雄:姚际恒《诗经通论》:“雌雄字从佳,即鸟也。故以雌雄言鸟。”以上两句意思:牧者在放牧之余,顺便拾取些柴草或猎取一些禽鸟。一说,以上两句乃言放牧方法,薪、蒸皆草料,“以薪以蒸”,是为饲食以时;“以雌以雄”,是为交配以时。⑨矜矜(jin今):小心翼翼貌。兢兢:谨慎,害怕失群。骞(qian千):亏损。《毛传》:“骞,亏也。”一说,骞,借为蹇,跛足。崩:溃散。一说,群牛生疾。⑩麾(hui挥):指挥。《诗毛氏传疏》:“以手曰招,用臂曰麾。”肱(gong工):《毛传》:“肱,手臂也。”毕:全。既:尽。升:进。《毛传》:“升,入牢也。”一说,升于高处。《毛传传笺通释》:“升,对上章‘或降于阿,或饮于池’言,谓升于高处,非入牢之谓也。”(11)牧人:放牧之人。众:借为“”,蝗虫。《毛诗传笺通释》:“此诗众当为及螽之省借。,蝗也。”古人认为蝗虫为鱼子所变。鱼子旱年则为蝗,丰年雨水多,则变为鱼。此梦为丰年之兆。维:乃。旐(zhao兆):画着龟蛇的旗。(yu淤):画着老鹰的旗。句意:龟蛇旗变成了鹰旗。旗子这样变化,是人口增多之兆。(12)大(tai太)人:卜官。占:占卜、算卦。(13)溱溱(zhen珍):即蓁蓁,茂盛。在此指人口兴旺。 【译文】 谁说你家没有羊?三百成群在山岗。谁说你家没有牛?七尺高的九十头。你的羊群已来到,犄角挤挤碰犄角。你的牛群已来到,嘴里反刍耳朵摇。有的下坡吃青草,有的饮水池边跑,有的睡卧有的跳。你的牧人已来到,蓑衣斗笠都带着,背着干粮一包包。毛色都有三十种,你的祭牲全备好。你的牧人已来到,随手打柴又拾草,猎来雌鸟与雄鸟。你的羊群已来到,挤着靠着往前跑,不奔不乱不缺少。牧人举臂一挥手,乖乖一齐入圈牢。牧人做梦见奇迹,蝗虫变鱼人人喜,龟蛇旗子变鹰旗。占梦大人来推算:蝗虫变鱼人人欢,定有一个大丰年。龟蛇旗子变鹰旗,人口蓁蓁满家园。 【集评】 清·王士祯:“《无羊》之‘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麾之以肱,毕来既升。’字字写生,恐史道硕、戴嵩画手擅场,未能如此极妍尽态也。”(《渔洋诗话》卷上八十六条) 清·姚际恒:“起得突兀”,“此两章(一、二章)是群牧图,或写物态,或写人情,深得人物两忘之妙”。“此章(三章)虽绘图亦不能到”,“末章忽出奇”。(《诗经通论》卷十) 清·方玉润:“诗首章‘谁谓’二字,飘忽而来,是前此凋耗,今始蕃育口气。以下人物杂写,或牛羊并题,或牛羊浑言……总以牧人经纬其间,以见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其两相忘耳。其体物入微处,有画手所不能到。”(《诗经原始》卷十) 近·吴闿生:“此诗之妙,尤在体物之工。写生之妙,俨如名手图画,在人目中,其精微曲到,为后世所不能及。……旧评:起势陡峭,以下体物绝工。何蓑二句,点染。案,麾之二语,尤为精妙。末章余波奇幻。”(中华书局《诗义会通》卷二) 【总案】 此篇,为一首牧歌,从有关羊群、牧者、牧地之具体情景到当时有关习俗的一些具体方面,都有生动描写。《诗序》解此诗:“《无羊》,宣王考牧也。”《毛传》解释云:“厉王之时,牧人之职废,宣王始兴而复之,至此而成,谓复先王牛羊之数。”两说皆无甚根据,亦与诗文内容不相符。故而《诗集传》只云:“此诗言牧事有成,而牛羊众多也。”案,从诗中所咏羊群规模及“室家溱溱”的祝词看,其所取材,大概也就是一个卿大夫之家的牧场,并不太大。此诗,可能于采集之后,经过润色,被用为宫廷祈求丰年的乐歌,保留下来。全诗四章。第一章,先连用两组设问句作起势,突兀而下,引出后面的牧群图。第二第三两章,咏放牧与归牧,作跳跃性铺陈,场面宏大生动。末章咏一梦一占,从虚想着笔,作祝词。《诗集传》注四章:“赋也。” 无羊 无羊〔原文〕 ☚ 斯干 节南山之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