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生物学家,动物胚胎“组织者”的发现人。他发现两栖类原肠胚的背唇能起组织者的作用,即除去自身向一定方向分化外,还能诱导其邻近的外胚层细胞分化为神经组织,共同形成由脊索、肌肉、神经管组成的中轴构造。这一发现为实验胚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诱导的概念现已渗入生物学的其他领域。193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要著作有《对于一个发育理论的实验贡献》等。
施佩曼
施佩曼(Spemann,H. 1869~1941),德国动物学家,胚胎学家。由于发现胚胎生长过程中的胚胎诱导机理,获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施佩曼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出版商家庭,1889~1890年间在军队服役。1891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医两年,当时受解剖学教授盖根堡的影响,酷爱比较解剖学。1893~1894年间就读于慕尼黑大学,1894~1908年于维尔茨堡大学动物研究所开始其解剖学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素质,于1895年先后从三位名师分别学习了实验胚胎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和物理学,从而打下了科研基础。1898年任该校动物学讲师。1908年任罗斯托克大学动物学和比较解剖学教授。1914年被德皇召进柏林,出任凯撤·威廉生物学研究所所长。1919年任布赖斯高地区弗赖堡大学动物学教授。
施佩曼在罗斯托克大学工作期间,研究蝾螈胚胎的压迫结扎实验中,发现背侧和腹侧相比具有特殊的发育倾向,这为他以后的选题提出了直接的启迪。以后他进一步受到鲁和杜里舒观点的影响,决定探索可能存在的胚胎诱导中心。鲁和杜里舒认为,在胚胎发育的一定阶段,每个部分的某一点对胚胎的发育都起着决定的作用。施佩曼到柏林以后,继续应用蝾螈卵(这种卵的体形较大,它所发育的胚胎便于观察)作实验胚胎学的观察。他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切下脊索中胚层的1~2个小区,移植到另一个胚胎的早期原肠胚的未来表皮区。待受体发育成神经胚时,除正常的神经板以外,在移植体影响下的区域还出现了次级神经板。据此推断,早期原肠胚未来表皮团和移植的脊索中胚层小片接触,前者受后者的诱导,才形成次级神经板。如果让神经胚再发育成胚胎,这种诱导关系就更为明显了。施佩曼提出一种假说认为: 神经板的确定和分化,是来自上胚孔唇影响的结果,背唇是一个“组织中心”。
自从1918年施佩曼提出这一假说以后,在他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主张“胚胎诱导”学派,前后达十四年之久。这个假说以后被外推到包括人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并且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1932年起施佩曼进而研究胚胎诱导的物理-化学机理。但他声明,他不主张将这样一种复杂的生物过程完全还原为化学过程。他的主要著作有: 《胚胎发育与诱导》(1938)和《胚胎发育中的组织效应》(193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