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氏医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氏医通综合类著作。清张璐撰。十六卷。璐有《诊宗三昧》 已著录。有感于历代诸家学说各殊,互相辨诘,恒不能一,乃将古今各家之论中不能相一者,皆荟萃折衷,参以己见,并仿照王肯堂《证治准绳》体例编撰,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主要论述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证治。前十二卷自中风门以迄婴儿门,凡十六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后四卷自中风门以迄祖方,凡九十四门,不另立子目。每病先列 《内经》、《金匮》之论,次引诸家学说。方药主治多本薛己医案、《景岳全书》,结合个人经验参定之。凡自古相传之说稍有晦滞者,皆削而不录,其辞义不达者,皆润色发挥,阐明其义。后附治例。采集历代著述六十余家,参考医籍百余种,博而能约,能联系临床实际斟酌汲取,较之同类书更具特色,颇有参考价值。有《张氏医通七种》本。 张氏医通❶综合性医书。16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本书主要叙述内科及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证治。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有关医论,结合作者临症实践加以阐述。作者编选此书,多取法于《证治准绳》,而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列专方三卷,以病证分门集方,并有方解。祖方1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治疗各症。全书内容较丰富,叙述系统,自刊行以来,流传颇广。建国后有排印本。 张氏医通书名。清·张璐撰于1695年。为以内科证治为主而兼及其它科的综合性医书。编辑体例多取法于《证治准绳》,但选择内容更为精要。 《张氏医通》中国医学专著。明末医家张璐著,刊于1695年,共16卷。本书系一部以杂病为主的综合性医书,初名《医归》,由作者精心编著,参考医籍130余种,前后岁历五甲,稿凡十易而编成。卷1~卷7为内科,卷8为五官科,卷9为外科,卷10~卷11为妇科,卷12为小儿科,卷13~卷16为方剂。 张氏医通十六卷。清张璐(1617—1699)撰。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长州(江苏苏州)人。早年习儒,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专心钻研医术,后业医六十余年。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张氏著述颇多,有《千金方衍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本经逢原》、《诊家三味》、《伤寒大成》、《张氏医书七种》等书。学术上张氏对于伤寒的研究颇有成就。基本上接受喻昌、方有执的错简重订之说。从事《伤寒论》的研究三十余年,推崇喻昌的 《尚论篇》、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是错简重订的重要医家。张氏认为伤寒与杂病是两类病,各有特点,治疗方法上可以互通。同时还认为伤寒与寒疫应当加以区分,不能混淆,而伤寒病是交霜降节气之后感受寒邪为病,而于春、夏、秋三时感受非时之暴寒,不能称之为伤寒病,此属寒疫之病,亦可称之为感冒。伤寒则是因寒水之季感受寒邪,故称之为伤寒,其它季节之病,是感受非时之寒气,故称之为寒疫,但非传染性疫症。伤寒之病,应抓住“阴阳传中”四个字,这是伤寒之纲要。伤寒六经在三阳刚有经府之别,邪入三阴,传经属热,三阴寒证无传经之变。张氏于杂病治疗中,其论血证,自成系统,颇有见地。因其受温补学派思想影响,治疗血证,不仅不避讳温热之品,而且反对过用寒凉,重视辨证,擅长温补。治痢强调病机在于肠道传化失职;治当重视脾胃运化,治疗尤当辨别寒热,用药重视寒气滞型,主张温里气机。这些充分体现了张氏对杂病治疗重视温补的思想。此书成于康熙三十四年 (1695)。为张氏有感于历代诸家学说各异,互相辨诘,恒不能一,于是依照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体例,汇集古人方论,时贤名言,附以个人治案,编撰而成。是张氏杂病证治的经验总结。主要论述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证治。卷一至卷十二为中风门、婴儿门等,共十六门,每门之下又各分子目。卷十三至卷十六为祖方等,共九十四门,不另立子目。凡列每病先列《内经》、《金匮》之论,次引诸家学说,方药主治多依薛己 《医案》、《景岳全书》,又间附个人经验。凡自古相传之说稍有晦滞者,即削而不录,其辞气不倡,辞意不达者,皆予以润色发挥,阐述其意。此书后附治例,采集历代著述六十余家,参考医籍百余种,博而能约,并能联系临床实际,颇具参考价值。所引诸家有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喻昌等,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医学思想,似与薛己、张介宾等相近。书中还阐发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经验。理论与实际联系十分密切,选方实用,颇为读者欢迎,流传较广。有 《张氏医书七种》本。 张氏医通zhāngshìyītōng❶综合性医书。16 卷。清·张璐撰于1695 年。该书以内科诊治为主, 兼及其他各科。各类疾病分门分证, 引证历代医学文献、医论, 结合作者临证实践加以阐述, 多取法于《证治准绳》,而选辑更精。附治例处方。全书内容较为丰富, 叙述系统, 流传颇广。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张氏医通》系综合性医书。16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康熙34年)。本书前12卷论病,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五官、疮疡、妇人、婴儿各科;后四卷载方。其论病部分,自中风至婴儿共分16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其证类次第,悉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而选辑较为精审。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诸家之说,最后附以治例。所引诸家有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其个人所发议论,大抵不外折衷或综合上述诸位医家的观点,很少新的创见。其医学思想,似与薛己、张介宾等相近,并阐发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经验。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门下未分子目。本书由于引录诸家之说较详备,理论联系实际较密切,选方实用,故颇为读者所欢迎,流传较广。建国后锦章书局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排印本。 ☚ 景岳全书 慎斋遗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