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方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方志 记载地方情况的史志,又称 “地方志”。其内容包括一地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田赋、物产、人物、风俗、灾异等,是深入了解各地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方志源远流长,如 《尚书·禹贡》 记载方域、山川、土质、物产、贡赋,《山海经》 记载山川、形势、土性、怪异、古迹等,都具有方志的特点。汉代以后,各种方志层出不穷,有官修的,也有私撰的,方志的体例也日臻完善。由于记载的地域范围不同,方志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记述全国各地的总志,如 《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 等; 二,记述一省范围的通志,如 《浙江通志》、《河南通志》 等; 三、记述一府范围的府志,如 《顺天府志》、《江宁府志》等; 记述一州范围的州志,如 《通州志》、《达州志》等; 记述一县范围的县志,如 《全椒县志》、《宣汉县志》等。自元以后,著名的寺观、山川、江湖、名胜等也各有专志,如《灵隐寺志》、《庐山志》、《青城山志》、《都江堰志》、《西湖游览志》等。 方志fāng zhì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1958年《新知识词典》:“方志: 地方书志的简称,就是一个地区的历史。” 方志 方志即“地方志”,见该条。 ☚ 地方志 省志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记事书 记事书记事的书:志(志书;墓~;史~;地方~) ☚ 卷轴 史书 ☛ 方志即“地方志”。 方志见“方志学”中的“方志”。 方志 方志即地方史志、地方志,源于古代史书中的地理志,定型于宋代,盛行于清代,记述一地的地理、风俗、物产、人物、名胜,风俗、文教等方面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全国现存方志近六千种、九万余卷。清人章学诚提出:方志应遵循“三书八门”的体例,即志、掌故、文征及编年,方舆、建置、民政、秩官、选举、人物、艺文等,使方志的修撰更臻完善化。 ☚ 总志 稗史 ☛ 方志fang zhilocal records 方志fang zhilocal gazetteers 方志亦称地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起原于《尚书·禹贡》和《山海经》。它以地区为中心,专记某一地区的疆域、山川、人口、物产、风俗、民情、古迹等。每一类情况皆按时代叙述其发展历程。有的方志并有附图,称为图志。方志有两类:一为总述全国各地情况的总志,一为专述一省、州、府、县的方志。宋元以后,有的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有志。全国性质的总志,在汉魏六朝时期已初见雏形。如汉朱赣《地理书》、应劭《十三州记》。隋虞世基《隋区宇图志》,是政府编纂全国范围方志图经的开始。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等志书影响很大,使总志的体例日臻完善。元明清三代,由官方主持编修《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体例完善,内容丰富。地区的方志,较早的有吴韦昭《三吴郡国志》、晋常璩《华阳国志》等。宋代有宋敏求《长安志》、《河南志》,范成大《吴郡志》等。宋代地方志已渐多,明清时更大修方志,数量很大。清代规定每隔六十年地方官要重修一次县志,因此各县都有县志。史学家章学诚参与撰修《湖北通志》、《和州志》、《毫县志》、《永清县志》,创立了方志学。《中国地方志综录》(1958年)著录志书共七千四百十三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