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砝碼錢”。因其有圓有方,且錢文記重作“四朱”,故名。其制體小而厚,穿圓而小,間有無穿、廣穿或底部帶一紐環者。錢文記地、記重,多爲陰刻,圓錢或作陽文。除地名、重量同書於一面者外,多數面文記重而背文記地。書於一面者其文可見:“臨菑四朱”、“臨朐四銖”、“東阿四朱”、“淳于四朱”、“下蔡四朱”、“宜陽四朱”等;書於两面者其地名有:“東阿”、“定襄”、“濮陽”、“丞相”、“安平”、“菑”、“陳”、“吕”、“騶”等;另有僅記錢重作“四朱”或“三朱”者。其歸屬尚無定論;一說爲戰國時期齊刀之輔幣;或謂係漢文帝時衡“半兩”錢之砝碼;亦有視爲北魏、北齊時民間之行用品者。因其存世稀少,形制奇特,故向屬古泉中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