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矫正术
斜视矫正术的手术目的是通过增强或减弱某些眼外肌的力量,使眼球恢复至正位,重建双眼单视功能,以及矫正外观缺陷。增强眼外肌张力时多采用前徙、折叠或缩短术;减弱眼外肌张力时,则作后徙或切断术。如一根肌肉矫正不够,再作其对抗肌,或加作其另一眼的配偶肌。儿童术前术后均应加强训练,方能巩固和提高视功能。关于矫正的程度或分量问题,由于影响的因素很多,难凭数字计算确定术后效果。粗略估计,对水平肌来说,每后退1mm合并切除其直接对抗肌1mm,可矫正4~5°。对于垂直肌,由于各肌肉的位置不同,上下方向的矫正效果也各异,如上直肌后退1mm,约矫正2~4△; 下直肌后退1mm,约矫正3~4△; 下斜肌后退8mm约矫正12~15△;上斜肌折叠5mm,约矫正5△,因此一次手术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保持视功能,手术的时间应愈早愈好,延迟手术,则斜视眼的弱视往往不能改善,至多只能达到外观上眼位端正的要求。水平肌与垂直肌手术的原则稍有不同:
(1) 水平肌手术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眼外肌手术。多用于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和外斜视。被手术的眼肌是内直肌和外直肌。手术应注意如下事项:
❶术前充分矫正屈光不正。弱视须经过训练,尽可能争取恢复双眼单视的功能。
❷确定注视眼和非注视眼的斜视角度,测定肌力强弱,以选择被手术的肌肉。如内直肌肌力过强引起内斜,则可先动内直肌。
❸如斜视眼有弱视,手术应尽量限于斜视眼。
❹对交替性斜视,两眼视力大致相等者,原则上应将手术量分配在双眼上。
❺内直肌后移一般不超过5mm。外直肌后移一般可达7~8mm,内直肌缩短一般不超过8mm,外直肌缩短以10mm为限。
(2) 垂直肌的手术,临床应用不如水平肌手术广泛。垂直运动牵连的肌肉多数较多,有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每条肌肉对眼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方向。故矫正也较困难。手术原则基本上与水平肌相同,但更应注意:
❶准确地确定受累的肌肉和受累的程度。由于垂直方向融合的限度很小,要尽量避免矫正过度。
❷分期逐步矫正。先对主要肌肉进行矫正,若仍不足,再对协同肌进行补偿性手术。
❸新近麻痹的肌肉,必须首先进行药物治疗,直到半年之后病情不再进步时,方可手术。
❹麻痹的肌肉虽须加强,但若其对抗肌已有挛缩,则应减弱其对抗肌。有时尚需减弱其健眼的配偶肌。
眼肌手术有下列几种方式:
眼肌后退术 是减弱眼肌的方法。将肌肉的止端后退若干毫米。常用于四个直肌和下斜肌。如作内直肌后退术,先垂直切开内侧球结膜,并与眼球筋膜分离,同时分离泪阜下与筋膜间的节制韧带。沿肌肉止端向后,剪开肌肉上下缘的筋膜,伸入斜视钩分离出内直肌。在距肌肉止端后2mm作套环缝线,贴近肌肉止端剪断肌腱,在预计的位置上,把肌肉缝线经巩膜板层穿出,先作活结结扎。如发现矫正不满意,可松开活结,作必要的修正,然后结扎,最后缝合结膜。
眼肌缩短术 是加强眼肌的方法。将肌肉切除若干毫米,再行缝合于原附着点。适用于各条肌肉。如作外直肌缩短术,先垂直切开外侧球结膜并与筋膜分离,游离出外直肌后,根据切除肌肉的长度,在切除线后2mm作一对肌肉套环缝线,贴近肌肉止端剪断肌腱,把肌肉套环缝线分别穿过肌腱附着点的残端,再穿出结膜,在结膜外结扎,如发现有轻微位置不正,可调整缝线结扎松紧度或另作缝线缝合。
眼肌折叠术 也是加强眼肌的方法。将肌肉的一段用缝合线折叠起来,使其缩短,以加强眼肌的目的。如作上斜肌折叠术,先切开鼻上方球结膜及筋膜,用斜视钩从上直肌内侧紧贴巩膜伸入钩出上斜肌,分离其周围筋膜,用折叠器靠近上直肌旁折叠肌肉,并用缝线缝合,再缝合球结膜。
眼肌和腱切断术 是减弱眼肌的方法。单纯切断术效果不稳定,现多被后退术所代替。但也可以通过活结缝线,来控制断端的附着点。部分切断术则是将肌肉暴露,把肌肉两缘的肌纤维各切断三分之一,两个切口要相互错开,使肌肉的力量减弱。
眼肌前移术 是加强肌力的方法。由于四个直肌前方受角膜缘的限制,能前移的距离有限,常以缩短术或折叠术代替。两个斜肌止端都在眼球赤道部之后,故亦不常作前移术。
眼肌移植术 是用于加强麻痹眼肌肌力的方法,如外直肌麻痹,将上、下直肌各一部分移植于外直肌的止端;同时缩短外直肌约9~10mm,缝于原肌腱止端,再缝合结膜。
眼直肌联结术 先将内直肌作最大限度的后徙。再将上、下直肌各分成内、外两等分,将外直肌也同样分为上、下两等分。用丝线将上直肌的外一半与外直肌的上一半结扎,再将下直肌的外一半与外直肌的下一半结扎。此手术简单易行,效果较好,对眼外肌的创伤和眼球前节的血液供给的影响也比较小。这种方法还可在其他直肌麻痹时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