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月季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月季花 【概况】: 异名 胜春、斗雪红(《纲目》),四季花(《益都方物略记》),月月开(《分类草药性》),艳雪红(《泉州本草》),月季红(《陕西中药志》),勒泡(《湖南药物志》)。 基源 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月季花的半开放的花。蔷薇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82种。 原植物 月季花Rosa chinensis Jacq.,又名月月红(江苏、浙江),月月花(四川)。 历史 本品载于《纲目》,谓:“处处人家多栽插之,亦蔷薇类也,青茎长蔓硬刺,叶小于蔷薇而花深红,千叶厚瓣,不结子也。”所述即为本品。 形态 直立灌木,高1~2m;小枝粗壮,圆柱形,近无毛,有粗短的钩状皮刺或无刺。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5,稀7,连叶柄长5~11cm;小叶片宽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6cm,宽1~3cm,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锐锯齿,两面近无毛,上面暗绿色,常带光泽,下面颜色较浅,顶生小叶片有柄,侧生小叶片近无柄,总叶柄较长,有散生皮刺和腺毛;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仅顶端分离部分成耳状,边缘常有腺毛,花几朵集生,稀单生,花直径4~5cm;花梗长2.5~6cm,近无毛或有腺毛;萼片5,卵形,先端尾状渐尖,有时呈叶状,边缘常有卵状裂片,外面无毛,内面密被长柔毛;花重瓣至半重瓣,红色,粉红色至白色,倒卵形,先端有凹缺;花柱离生,伸出萼筒曰外,约与雄蕊等长。果卵球形或梨形,长1~2cm,红色,萼片脱落。 花期4~9月,果期6~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52页,图2233) 生境与分布 原产中国,各地普遍栽培。 。【生药】:栽培 月季的适应性较强,能耐寒,以深厚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 用扦插繁殖,育苗移栽。在夏、秋两季,剪取开花后2年生枝条,剪成16~20cm长的插条。按行距30cm开条沟,深13~16cm,以株距7~10cm斜插于沟内,覆土压紧,插条上端露出地面4cm。培育1年后移栽定植。按行距70×35cm开穴,每穴栽苗1株,填土压实,浇水定根。栽后每年注意中耕除草与追肥、培土等管理。早春或冬初进行整枝修剪。 采集 6~7月择晴天清晨采收花蕾,及时铺开,阴干或用文火烘干。 药材主产于江苏、山东、河北、湖北、四川、贵州。 鉴别 花类球形,直径1.5~2.5cm。花托长圆形,基部较尖;萼片5片,大多向下反折,先端尾尖,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内面被灰白色短柔毛;花瓣覆瓦状排列,有的散落,长圆形,紫红色或粉红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色。体轻,质脆,易碎。 气清香,味淡、微苦。以完整、色紫红、气清香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摘去梗,筛去灰屑。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花含挥发油,成分与玫瑰油相似,主要为牻牛儿苗醇、橙花醇、1-香茅醇及其葡萄糖甙[1]。尚含槲皮甙、鞣质、没食子酸、色素等[2]。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9 [2]香港中草药,第5卷,商务印书馆,1983∶50 【药理】: 本品所含没食子酸。体外有抗菌作用,抑菌浓度为5mg/ml。 参考文献 医学科技资料 1972;(4)∶1 【药性】: 性味 甘,温。 ❶ 《纲目》:“甘,温。” 归经 肝经。 ❶ 《陕西中药志》:“入肝经。” 功效 活血调经,消肿解毒。 主治 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痈疽肿毒。 ❶ 《纲目》:“活血消肿,敷毒。” 外用捣敷肿毒,能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末。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当归、香附,用于肝郁失于疏泄,经脉阻滞所致的经行不畅,胸腹胀痛,以及闭经等证。 ❷ 配夏枯草、牡蛎,用于瘰疬肿痛未溃者。 方选和验方 ❶ 《湖南中药志》:“治月经不调:月季花15g,庐山石韦15g,狗脊60g。水煎服。” ” 单方应用 ❶ 《中国民间小单方》:“主治骨折:月季花6g,将药阴干研细末,用白酒吞服,1日1次。” 食疗 月季花汤(《常见病的饮食疗法》)治气滞血瘀,月经后期及闭经、痛经诸证:月季花3~5朵,洗净,加水150ml,文火煎至100ml。 去渣,加冰糖适量,黄酒10ml,候温服。 每日1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