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艺自由问题的论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艺自由问题的论争 文艺自由问题的论争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坛上的一场文学论争。1931年底,《文化评论》创刊号上发表社评《真理之檄》和胡秋原的《阿狗文艺论》两文,以“自由的智识阶级”的姿态,提出作家应是“客观的”,文艺应是“自由”的观点。胡秋原的文章提出“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1932年4、5月,胡秋原又发表《勿侵略文艺》《钱杏邨理论之清算与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之批评》等文,在批判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的同时,反复鼓吹资产阶级的文艺自由观并攻击当时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对此,瞿秋白、冯雪峰等在《文艺新闻》上撰文予以批驳。同年7月,自称“第三种人”的苏汶(杜衡)在《现代》上撰文支持胡秋原,对左翼文学进行了攻击。接着,瞿秋白发表了《文学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周扬发表了《到底是谁不要真理,不要文艺?》加以批驳。苏汶又发表《“第三种人”的出路》等文为自己的观点申辩。此后,鲁迅发表了《论“第三种人”》等文,争论逐渐地深入展开。在论争中,“左联”作家对他们宣传超阶级、超政治、超功利的文艺观进行了严肃的批评。1932年11月,歌德(张闻天)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批评了“左联”某些领导人否定“第三种人”和“第三种文学”的存在,以及文艺只是“政治留声机”的“左”的理论,着重提出正确对待“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文学家”的问题。1933年1月,冯雪峰发表《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后,这场新文学阵营内部两种思想的论争告一结束。 ☚ 关于杂文价值的论争 关于《庄子》和《文选》的论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