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én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侗、壮、水、苗、黎、土家、布依、傈僳、仡佬、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姬姓。《风俗通》云:‘周文王支孙以谥为氏’。” ❷《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太岳后有文氏。”太岳乃炎帝之后,则此当系出姜姓。 ❸又注:“一云当出卫将军文子之后。”《中国姓氏大全》亦称:“周代卫国将军文子的后代。”文子,疑指孙文子,卫大夫,历定、献、殇三朝。 ❹郑樵又注:“宋潞公 (潞国公,文彦博之封)家本敬氏,避国讳改为文字 (按:《宋史·文彦博传》 载;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 载:“宋文彦博本姓敬氏,曾大父避晋祖讳更姓文氏,至汉复姓敬; 宋避翼祖讳复改文氏。”(按:《万姓统谱》 “苟”姓(注) 云: 一派出自敬氏,避晋讳去 “文” 为“苟”字; 《世谱》 云: 敬氏避晋讳亦改为 “恭” 字。是敬氏所改。不独文氏,或为苟,或为“恭”。) ❺清代高丽族亦有文姓,世居嘉山堡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❻或为清代满族姓文扎氏、喜塔喇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 ❼锡伯族之文氏,则由温都尔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之汉字 “文” 而得。望出雁门。 春秋时越有文种,为大夫; 汉代有文渐,资县人; 南宋有文天祥,爱国民族英雄。 文1.wén ❶彩色。張衡《應間》:“質以文美,實由華興。” ❷花紋。《文選》揚雄《長楊賦》:“大廈不居,木器無文。” ❸文采。班固《答賓戲》:“婆娑虖術藝之場,休息虖篇籍之囿,以全其質而發其文。” ❹文章,文辭。班昭《東征賦》:“君子之思,必成文兮。”《古文苑》張超《誚青衣賦》:“文則可佳。志卑意微。” ❺書籍。班固《西都賦》:“啟發篇章,校理秘文。” ❻字。揚雄《解嘲》:“顧而作《太玄》五千文。” ❼禮樂制度。崔駰《達旨》:“今圣上之育其人也,樸以皇質,雕以唐文。” ❽教化,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杜篤《論都賦》:“太宗承流,守之以文。” ❾謚號。《謚法》:“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揚雄《長楊賦》:“逮至圣文,隨風乘流。”文,指漢文帝劉恒。張衡《思玄賦》:“文斷袪而忌伯兮,閹謁賊而寧后。”文,春秋晉文公。 ❿指孟嘗君田文。李尤《函谷關賦》:“文馳齊而懼追,譎鷄鳴於狗偷。” 2.wèn ❶飾。張衡《西京賦》:“裛以藻繡,文以朱綠。” ❷文飾。揚雄《羽獵賦》:“或稱羲農,豈或帝王之彌文哉?”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盐铁论/论衡/颜氏家训/秦誓/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秦晋殽之战/召公谏厉王弭谤/邹忌讽齐王纳谏/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非攻/齐桓晋文之事章/逍遥游/劝学/五蠹/谏逐客书/过秦论/论贵粟疏/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报任少卿书/苏武传/出师表/与山巨源绝交书/陈情表/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登大雷岸与妹书/与宋元思书/三峡/滕王阁序/师说/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日喻/喜雨亭记/金石录后序/指南录后序/登西台恸哭记 ☚ 正气歌 尚书 ☛ 文 文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其内涵综括了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形式之美,在其自身的历史发展中,具多层次的意义,言其大者,可分为哲学层次、审美层次和文体层次。首先,“文”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先秦时代已经确立。《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曰文。”《易·贲卦·彖》云:“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系辞上》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天文包括日月星辰和山川草木等自然形态,人文则包括了人类文明的一切存在形式。人类文明也由原始社会“结绳而治”,进步到上古三代的“易之以书契”,以文字作为文明的信息载体,于是人文之“文”也就发展成一个独立系统。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礼乐刑政为“文”,如《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二是以五经六艺等古代典籍为“文”,如《论语·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学者多释此“文”为“古之遗文”。三是以修饰润色为“文”。如《左传·襄公二十年》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四是以文字或言辞为“文”,如《国语·晋语》云:“言,身之文也。”五是以文德之操为“文”,如《论语·公冶长》云:“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于此可见,“人文”之“文”的含义何等广泛而丰富。因此,作为哲学范畴的“文”,就被后来的文论家用来建构其思想理论的根本依据或逻辑起点,如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开篇即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其次,“文”在审美层次的展开,总括了众多令人愉悦的审美形式,具体可分为形文、声文、辞采之文和情性之文四类。形文指一切由线条、颜色、形体按一定规律组成的能引发人的视觉快感的审美形式。如《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画缋之事,杂五色,……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声文则是指运用声音的清浊、长短、疾徐、高下、刚柔组成诉诸人的听觉的审美形式,即各种音乐作品。如《礼记·乐记》云:“声成文,谓之音。”辞采之文,是指语言文字所构成的审美形式。如东汉刘熙《释名》云:“文者,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谊(义),如文绣然也。”刘勰《文心雕龙》专设《丽辞》《声律》《事类》诸篇,系统分析了辞采之文的审美要求及其有关规律。情性之文则是指主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审美对象的纯文学作品。特别是魏晋文学自觉以后,对情文审美要求的认识日渐深刻,如《文心雕龙·情采》篇,反对“为文造情”,而要求“为情造文”,强调“五情发而为辞章”,把“文”作为“情”的审美形式加以体现。又如萧绎《金楼子·立言》篇:“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表现了作为情性之文的理论自觉。这影响一直到明中晚期,由于俗文学的兴起和提倡,文论家又结合情文注入了近代性文艺变革的历史新内容。详见“性情”条。第三,“文”在文体层次的历史演进,也记录了古代文学观念演进的痕迹。两汉以前文体概念尚未明晰,至魏晋后,曹丕《典论·论文》首先将“文”分为四科八体,陆机《文赋》分为十体并分析其艺术特点,这才标志着“文”的内涵在文体层次上真正进入了自觉时期。于是六朝时出现了文笔之辨,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但发展到隋唐以后,文笔之分又逐渐演变为诗、文对举,人们专指古文为“文”。这就确立了诗、文正宗,二元发展的文体论格局。直到戊戌变法前后,第一次资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才真正进入了杂文学文体论向纯文学文体论转变的新时期。关于“文”作为文体,其历史演进的含义,章炳麟在《文学论略》中作了系统的总结。“文”作为一个通贯哲学、美学和文艺学的范畴,其历史内涵的演进也到此终结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随着中国现代纯文学体系的确立,作为文艺审美范畴的“文”,已基本完成其历史使命,其重要性已降了级,只是作为文学史上的重要范畴仍然存在并发挥其作用。 ☚ 诗酒文饭 文学 ☛ 文 文书法创作、评论术语。语出唐代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其中对“文”的解释为: “经天纬地,可大可久。”意思是,书法作品中包含着一种推动、引导自然界、国家社会发展提高的原则、规律、思想观念,其作用的范围非常广大,其有效的时间非常长久。体现在书法中的这种原理、规律、思想观念称为艺术文化、艺术文明。
(盛) ☚ 书法 书 ☛ 文 古代的 “正统文学”。文的原意是彩色交错,如《易·系辞下》说: “物相杂,故曰文。” 《说文解字·文部》说: “文错画,象交文。”书面符号经过某种组织而形成的篇章,也如彩色相错成文,所以古人就将其称为 “文”。在古代,“文” 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 泛指一切文体,包括诗歌,如萧统编 《文选》 就将古诗、楚辞、乐府以及各种文体都汇于一书,而刘勰 《文心雕龙》 中也有《辨骚》、《明诗》、《乐府》等篇,“文心” 也包括 “诗心”。直到明朝吴讷著 《文章辨体》,还将歌谣、乐府、古诗、律诗、词曲等统称为 “文”。狭义的 “文” 则特指诗体以外的所有文体,与诗一样,狭义的 “文” 也可以溯源于儒教经典,五经之中,除 《诗经》而外,其它都是狭义的 “文”,所以在古人心目中,“文”属于正统文学。诗与文的分界,并不在于押韵与否,也不在于是否讲求平仄格式,事实上,《周易》、《尚书》 中就有许多韵文,而后人并不将其称为 “诗”。六朝人有 “文笔” 之分,韵文称文,散体称笔。唐人将散体的文称为 “古文”,将讲究声律的韵文称为 “骈文”。这种从形式上对文体的二分法,在唐代以后非常流行,以致文人也有 “古文家”与 “骈文家” 之分。当然,还有另一种分法,即按照文章的功用和内容,将其分为若干类,如魏文帝曹丕 《典论·论文》 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词赋等四类。后来文体分类更加细密,名称多达数十种。古人的文集或选集基本上都是按照这种分类编排的,如北宋文豪苏轼的文集即分为赋、论、策、序、说、记、传、墓志铭、行状、碑、铭、颂、赞、箴、偈、表状、奏议、启、书等类。这种分类法非常方便读者,读者可以 “按图索骥”,各取所需。其缺点是过于烦琐,于是清代古文家姚鼐在编 《古文辞类纂》 时,便将各种文体归并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显然,这些大都是应用文体,而这正是古今文学主要的区别所在。 文 文wén❶花纹。《小雅·六月》四章:“织文鸟章,白旆央央。”毛《传》:“鸟章,错革鸟为章也。白旆,继旐者也。央央,鲜明貌。”郑《笺》:“鸟章、鸟隼之文章,将帅之下,衣皆著焉。”陆德明《经典释文》:“白茷,本又作旆,继旐曰茷。”《尔雅·释天》:“错革鸟曰𣄊。”孙炎曰:“错,置也。革,急也。画急疾之鸟于。”郭璞注: “以革为之,置于旐端。” ❷订婚礼。《大雅·大明》五章:“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郑《笺》:“文王闻大姒之贤,则美之曰,大邦有子,女可以为妃。乃求昏。既使问名,还则卜之,又知大姒之贤,尊之如天之有女弟。问名之后,卜而得吉,则文王以礼定其吉祥,谓使纳币也。贤女配圣人得其宜,故备礼也。”朱熹《集传》:“文,礼。言卜得吉而以纳币之礼。”纳币之礼,男方把聘礼送到女家。 ❸文德。《周颂·思文》一章:“思文后稷,克配彼天。”郑《笺》:“周公思先祖有文德者后稷之功能配天。”朱熹《集传》: “文,言有文德也。”《周颂·武》一章:“允文文王,克开厥后。”郑《笺》:“信有文德哉,文王也,能开其子孙之基绪。”《鲁颂·泮水》四章: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毛《传》:“假,至也。”郑《笺》:“僖公信文矣,为修泮宫也;信武矣,为伐淮夷也。其聪明乃至于美祖之德。” ☚ 六辔 文人 ☛ 文读音·un(ˊ),为u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无分切,平,文韵。 ❶文字。 ❷文章。 ❸文化。 ❹文饰;掩饰。 ❺花纹;线条交错的图形。 上一条: 蟁 下一条: 攵
文读音·un(ˋ),为u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文运切,去,问韵。 ❶文饰;修饰。《盐铁论》:“学者所以防固辞,礼者所以文鄙行也。” 上一条: 聞 下一条: 汶 文wén文件:你麦大爪子现在给姆拿出~~儿来,是哪府哪县~~儿上的哪条说不许地富反坏串亲家?(于雷《属蛇女》) 文vəŋ24文诌诌,慢腾腾的样子: 你这人咱这么~,快走。《说文约注》: “行迟曳文文, 象人两胫有所也。” 徐灏曰: “谓缓步而行,文文然若有所曳也,古通作绥。” 张舜徽按: “此谓两胫无力不能举步之状,今老者病者之行类然。湖湘间直名之曰拕。文音转为拕,犹绥从妥声,今读息遗切耳。今语称胫股皆曰腿,当以文为初文。” 文〔wen〕1。ndeul: 苗~.ndeudxongb.2.wenl:斯~。sidwenl. 文化〔wenhua〕wenlhuab. 文火〔wenhuo〕bleuldeul;~煮肉。bleuldeulhotnieax. 文件〔wenjian〕wenlgianb. 文明〔wenming〕wenlminl. 文章〔wenzhang〕dutntongd;ndeudmangl;wenlzangd. 文字〔wenzi〕ndeud. 文ung53[uŋ]文雅,斯文 ⊳伊~仂囝,伊依弟粗顽(她文雅一点,他弟弟粗鲁)。 文《广韵》無分·文;bbún‖wén和善、斯文:讲话真~gǒngwê zīn bbún(说话很柔和) ❍ 人真~láng zīn bbún(人很斯文、和善)。《广韵》:“文,美也,善也。”《国语·楚语下》:“天事武,地事文。”韦昭注:“地質柔順,故文。” 文ㄨㄣˊwén一0900①量道。吴语。浙江黄岩、诸暨王家井:一~题目。②名迷信指人的生辰八字之一(如有此字,一生便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晋语。山西忻州〖 〗。③动终了;死。吴语。浙江宁波。应钟《甬言稽诂・释疾病》:「《说文・歺部》:『歾,终也。』莫没切。歾或作殁,今谓死为没,本殁歾字。歾音转如~。今谓鱼死曰~,胎儿死亦曰~,~无义,即歾之音变也。」④副未曾。吴语。江苏启东吕四〖 〗。   文wen❶花纹。王充《论衡·言毒》:“蝮(fu)蛇多~。”《后汉书·郎顗传》:“木器无~。” ❷华美的形式,与“质”相对。《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为:语气词。)《国语·鲁语下》:“夫服,心之~也。”(夫:语气词。服:服饰。)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木体实而花萼振,~附质也。” ❸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书同~。”《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不知则阙。”(阙:缺,空着。)《后汉书·祭祀志下》:“三皇无~,结绳以治。”(三皇:传说中的三个上古部落酋长。) 文❶〈隐〉清末以来湖北武汉旧货业指数目二。参“斌、文、善、作、成、安、沔、柯、庆”。 ❷〈隐〉清末以来绸缎业指数目五。参“夏、料、推、钱、文、头、病、花、礼、痨”。 ❸〈隐〉清末以来金银业指数目九。参“口、介、春、比、正、位、化、利、文、成”。 ❹〈隐〉清末以来粮食业指数目六。参“席、林木、各、甲、为时、文、眼上、言尖、贺路、丑”。 ❺〈隐〉旧时湖北帮会指数目一。参“文、水、清、且、浅、行、人、心、志、远”。 文wén❶在身上或脸上刺画花纹或字 △ ~身。 ❷非军事的(跟“武”相对) △ ~职人员|~官。 ❸温和;不猛烈 △ ~弱|~火。 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 △ 天~|人~。 ❺文字 △ 英~。 ❻文章 △ 作~。 ❼人文社会科学 △ ~科。 ❽公文 △ 收~|发~。 ❾文言 △ ~白夹杂。 ❿表示计量,用于旧时的铜钱 △ 分~不取。 ⓫姓。 文wén
文❶字;文字:~字︱~盲︱~本︱中~︱汉~︱国~︱英~︱梵(fan)~︱外~︱语~︱阙(que)~︱衍(yan)~丨朱~︱阳~︱阴~︱铭~︱咬~嚼字。 ❷文章;作品:~笔︱~才︱~采︱~辞︱~句︱~墨︱~气︱~风︱~法︱~理︱~思︱~章︱~稿︱~集︱~献︱~选︱~摘︱~库︱~艺︱~学︱~科︱~坛︱~苑︱~件︱~告︱~牍(du)︱~凭︱~契︱~书︱~人︱~宗︱~豪︱~侩(kuai)︱~痞(pi)︱~责︱~祺(qi)︱作~︱属(zhu)~︱撰(zhuan)~︱缀(zhui)~︱具~︱征~︱来~︱收~︱换~︱原~︱本~︱上~︱下~︱公~︱呈~︱咨(zi)~︱檄(xi)~︱条~︱正~︱明~︱论~︱经~︱散~︱韵~︱骈(pian)~︱杂~︱碑~︱跋(ba)~丨古~︱今~︱译~︱注~︱序~︱叙~︱引~︱课~︱范~︱戏~︱雄~︱逸~︱祭~︱~字狱︱~抄公︱~不对题︱~不加点︱~从字顺︱~房四宝︱~人相轻︱奇~共赏︱图~并茂︱舞~弄墨︱望~生义︱官样~章︱大有~章︱一纸空~。 ❸文言:半~半白。 ❹旧指礼节、仪式:虚~︱繁~缛(ru)节。 ❺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教︱~明︱~物。 ❻非军事的:~官︱~职︱~武双全︱~治武功︱偃(yan)武修~。 ❼指文官:~恬(tian)武嬉(xi)。 ❽柔和;不猛烈:~静︱~弱︱~雅︱~火︱~绉(zhou)绉︱~质彬(bin)彬。 ❾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❿掩饰:~饰︱~过饰非。 ⓫刺上或画上花纹:~面︱~身︱断发(fa)~身。 ⓬量词。旧时一枚铜钱称一文,引申指金钱:一~不名。 ○斯~(旧指文化或文人)︱~风不动(一点儿也不动)︱斯~扫地。 文wén❶ 字:金文│甲骨文。 ❷ 文章:范文│散文│文学│韵文。 ❸ 文言:半文半白│文白夹杂。 ❹ 社会科学:文科。 ❺ 非军事的事物:文官│文人│文职人员。 ❻ 温和,柔和:文火│文静│文雅。 ❼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人文│水文│天文。 ❽ 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钱│分文不取│一文不值。 ❾ 姓。 文(4次) ❶文章;花纹。玄~处幽兮《章·怀》 ❷有花纹的艳丽服装。被~服纤《魂》 ❸外表。~质疏内兮《章·怀》 ❹同“纹”。水的波纹。~缘波些《魂》 文wén❶ 指锦绣等上好的丝织品。《尚书·禹贡》:“厥篚织文。”孔传:“织文,锦绮之属。”《招魂》:“被文服纤。”王逸注:“文谓绮绣也。” ❷ 和缓柔顺。与“武”相对。《国语·楚语下》:“天事武,地事文。”韦昭注:“地质柔顺,故文。”《大招》:“先威后文。” ❸指文章。《九叹·逢纷》:“垂文扬采,遗将来兮。”王逸注:“言己虽不得施行道德,将垂典雅之文,扬美藻之采,以遗将来贤君,使知己志也。”汤炳正今注:“文,此指诗赋。”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文采,指文章,诗赋。” ❹形式,外表。《怀沙》:“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姜亮夫校注:“内,讷之借。文质疏内,言文疏质内;文谓其外表,疏者谓其无繁缛,内质木讷不言;然有殊于寻常之文采,则众人之所不知也。” ❺ 指周文王。《九思·逢尤》:“思丁文兮圣明哲。”佚名注:“文,文王也。”详见【文王】。 ❻ 通“纹”,波纹。《招魂》:“文缘波些。” ❼通“纹”,花纹。《招魂》:“文异豹饰。”王逸注:“言侍从之人,皆衣虎豹之文,异采之饰。” 文❶我国古代指汉字。如:《左传》的“夫文,止戈为武”、 “故文,反正为乏”、 “于文,皿虫为蛊”,《中庸》的“书同文”、《孟子·万章上》的“故说者不以文害辞”等,其中的“文”,都是指的汉字。后来文字学者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叙》中“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的说法,把独体字称为文。 ❷训诂术语。指出于某书的文句。如《诗·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毛亨传:“耋,老也。”孔颖达疏:“耋老,《释言》文。”“《释言》文”指《尔雅·释言》中的语句。 ❸与质相对。指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形式。如明胡应麟《诗薮》中说:“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又指辞采华茂的文风。如清刘熙载《艺概·赋概》中说:“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相如得其文,虽途径各分,而无庸轩轾也。” 文wen文案 文霸 文本 文笔 文才 文采 文场 文丑 文词文辞 文旦 文德 文电 文斗 文牍 文法 文风 文赋 文改 文稿 文告 文革1 文蛤 文官 文翰 文豪 文衡 文虎 文化 文火 文集 文件 文教 文旌 文静 文具 文科 文库 文侩 文莱文理 文联 文盲 文秘 文庙 文明 文莫 文墨 文木 文鸟 文痞 文凭 文气2(qi) 文气3(qi) 文契 文人 文弱 文山 文身文深 文石 文史 文市 文饰 文书 文思 文坛 文体 文童 文玩 文网 文武 文舞 文物 文犀 文戏 文献 文协 文胸 文绣文叙 文轩 文选 文学 文雅 文言 文野 文义 文艺 文茵 文娱 文鱼 文员 文苑 文藻 文则 文责 文摘 文章 文照 文职文治 文致 文种(zhong) 文竹 文字 文宗 文总 跋文 白文榜文 碑文 本文 变文 呈文 成文 重(chong)文 电文 发文范文 讣文 公文 古文 国文 汉文 和(he)文 换文 祭文 建文金文 今文 经文 具文 课文 空文 来文 论文 盲文 明文 铭文 骈(pian)文 人文 散文 上文 时文 释文 收文 水文 斯文4 天文 条文 外文 檄(xi)文 戏文 下文 行文 雄文 虚文序文 叙文 衍文 阳文 洋文 译文 阴文 引文 宇文 语文 原文 韵文 杂文 征文 正文 中文 朱文 主文 属(zhu)文 注文著(zhu)文 转(zhuan)文 撰文 篆(zhuan)文 缀文 咨文 作文文博图 文昌鱼 文抄公 文代会 文工团 文化餐 文化层 文化宫文化馆 文化人 文化户 文化街 文化力 文化衫 文化站 文教卫文具店 文明棍 文明史 文明戏 文凭热 文史馆 文书学 文言文文艺学 文绉绉5 文字学 文字狱 白话文 甲骨文 石鼓文 实用文 说明文 小品文 应用文 语体文 钟鼎文 文不对题 文不加点文才武略 文场笔苑 文从字顺 文牍主义 文房四宝 文风不动 文官政权 文过饰非 文化包装 文化产业 文化含量 文化奸商 文化景观 文化快餐 文化垃圾 文化买办 文化沙龙 文化心态 文化夜市 文化遗产 文化娱乐 文件旅游 文江学海 文经武纬 文明感冒文人相轻 文如其人 文弱书生 文思敏捷 文山会海 文恬武嬉 文武双全 文献检索 文学革命 文学语言 文野之分 文以载道 文艺复兴 文艺批评 文艺语言 文责自负 文章病院 文治武功 文质彬彬 文字改革 繁文缛节 天文数字 咬文嚼字 大做文章 反思文学通俗文学 不名一文 偃武修文6 一纸空文 文化大革命 文化地理学 文化经济学 文化社会学 文化生态学 文明礼貌月 文艺风格学文艺鉴赏学 文艺交流学 文艺经济学 文艺控制论 文艺系统论 文艺心理学 文字处理机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文wen❶非军事方面的事务(跟“武”相对):~武双全|能~能武|他~能治国,武能治军,堪称全才。 ❷〈量〉用于旧时的铜钱:一~钱|如果货物有问题,我分~不取。 文(反)武 白 文wén❶文句;文章: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虽浅近,其意则深。(二·33)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以记今日之事。(十七—十八·390) ❷词句不通俗、过于文雅的: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即理。(一·7)我们不识字,可不要那些~的。(六三·1489) ❸文采:虽我未学,下笔无~,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一·4)宁使~不足而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切。(七八·1956) ❹风度:其~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五·102) ❺文饰;加工:~瓟瓠以为觯斝兮,漉醽醁以浮桂醑耶。(七八·1962) ❻非军事的(与“武”相对):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死谏,武死战。(三六·825)
文wén❶公文;文件:亏得县里主~相公好,即刻做了回文顶上去了。(九一·1176) ❷文雅;雅致:那~的怪闷的慌,武的又不好,你倒是想个新鲜玩意儿才好。(一○八·1367) 文❶謂畫也。《禮記·月令》: “乃命司服,具飾衣裳,文繡有恒,制有大小,度有長短。” 鄭玄注: “文,謂畫也。” ❷猶“飾” 也。《禮記·玉藻》: “笏,大夫以魚須文竹。” 鄭玄注: “文,猶飾也。” ❸猶“動” 也。《禮記·樂記》: “樂由中出故静,禮自外作故文。” 鄭玄注: “文,猶動也。” ❹謂鼓也。《禮記·樂記》: “始奏以文,復亂以武。” 鄭玄注: “文謂鼓也,武謂金也。” ❺猶“美” 也,“善” 也。《禮記·樂記》: “禮減而進,以進爲文。” 鄭玄注: “文,猶美也、善也。” ❻篇辭也。《禮記·樂記》: “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 鄭玄注: “文,篇辭也。” ❼謂才美。《禮記·祭義》:“禮減而進,以進爲文; 樂盈而反,以反爲文。” 鄭玄注: “文,謂才美。” ❽道藝也。《論語·學而》: “則以學文。” 鄭玄注: “文,道藝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論語·學而》: “則以學文。” 鄭玄注: “文,道藝也。” (《通德堂經解》) 《論語·學而》:“則以學文。” 鄭玄注: “文,道藝也。”(《鄭氏佚書》) ❾經緯天地謂之文。《尚書古文·堯典》: “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 鄭玄注: “經緯天地謂之文。” (《通德堂經解》) 《尚書·堯典》: “欽明文思,安安。” 鄭玄注: “經緯天地謂之文。”(《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概稱部 > 錢幣單位(附) > 文2 文2 wén 錢幣量詞。南北朝以降稱小平錢一枚爲一文。《晉書·食貨志》:“[武帝時]又製户調之式……不課田者輸義米,户三斛,遠者五斗,極遠者輸算錢,人二十文。”唐·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每斤價加收二文以充脚價。”《醒世恒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衆人那裏肯聽他分說,搜索他搭膊中,恰好是十五貫錢,一文也不多,一文也不少。”清·周壽昌《思益堂日札·錢稱文所始》:“俗用錢日繈、曰緡、曰貫,古矣……若今稱幾錢曰幾文,不知始何時。”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概稱部 > 錢體字圖 > 文1 文1 wén 金屬鑄幣的正面,與“幕”對指。隋以前錢幣的量值多在錢面上明鑄,故相沿稱錢有文字、圖像正面爲“文”。《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以金銀爲錢,文爲騎馬,幕爲人面。”又《安息國》;“亦以銀爲錢,文獨爲王面,幕爲夫人面。”清·魏源《軍儲篇》:“宋明以前,銀不爲幣,幣惟黄金及銅。而《漢書·西域傳》罽賓、安息、條支瀕海諸國,皆以金銀爲錢,文爲騎馬,幕爲面,或文爲王面,幕爲夫人面。” 文wén❶清代四川成都草帽麻行谓数目二。参“兵、文、菩、作、成、安、免、可、庆”条。 ❷旧时北京古书店文明斋货价暗码,谓数目一。参“文、开、丰、年、瑞、明、聚、海、上、财”条。 ❸旧时绸缎业谓数目五。参“夏、料、推、钱、文、头、病、花、礼、痨”条。 ❹旧时粮食行谓数目六。参“席、林木、各、甲、为时、文、眼上、言尖、贺路、丑”条。 ❺旧时金银业谓数目九。参“口、介、春、比、正、位、化、利、交、成”条。 文文 文从汉代开始对用一定形式表达一定内容的具有认识、教育功能又给人一定美感的书面语的总称。其意有三: (一) 许慎 《说文解字》:“文者,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义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柳宗元《柳河东集》二十一《杨评事文集后序》:“文有二道: 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 导扬讽喻,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比兴者流……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 (二) 刘勰《文心雕龙》 中的文论概念。在普通意义上指文章或文学作品。《文心雕龙·宗经》:“文能宗经,体有六义”。《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为专门的文论用语,指和内容相对应的形式,《文心雕龙 ·情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体性》:“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指和质朴的未加修饰的语言相对称的经过修饰的有文采的语言,《文心雕龙·征圣》:“志足而言文”。(三) 南朝文体分类学中对纯文学作品的统称。从南朝开始,文论中把文学作品分作“文”“笔”两大类,并认为“文”“笔”在体制和性质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体制上,“文”讲究形式,“笔”对形式没有严格要求。《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在性质上,“文”重抒情,“笔”属应用。“文”“笔”的区分和对“文”的认识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净化过程的彻底完成。 ☚ 实用文 道 ☛ 文;武○文wén(名)非军事的:~官|~职|~武兼备|~武双全|较武论~|偃武修~|~官武将|~韬武略|~经武纬|~治武功|允~允武|能~能武。 ●武wǔ(名)同军事、强力有关的:~器|~装|~备|~力 |~库|~功|~将|~师|~侠|~术|~艺|~林|~剧|~行|~生|~打|~斗|用~|动~|黩~|比~|演~|文~全才|文恬~嬉。
文;野○文wén(形)温和;不粗野:~雅|斯~|~静|~气|~弱|~绉绉|~质彬彬。 ●野yě(形)蛮横不讲理;粗鲁没礼貌:~蛮|~性|粗~|撒~|性情村~|说话太~。
白;文○白bái(名)白话:大众喜欢说大~话|文~异读。 ●文wén(名)文言:半~半白|不~不白|写得太~了。 文←→武wén ← → wǔ文:非军事的。 武:关于军事的。 【例】 “人人怕”见来文的不行,就想动武。问道: “你叫牵不叫牵? ”快活说:“叫牵。不过得等队长回来。”(吉学霈:《两个队长》) 文wén〖名词〗 一、花纹(5)。《臧哀伯谏纳郜鼎》:文物以纪之。——以花纹和物色作为标志。《臧哀伯谏纳郜鼎》:火龙黼黻,昭其文也。——[礼服上绘绣的]火焰、飞龙、黼黻图案,是表明尊卑的花纹。《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雕琢刻镂花纹,是损害农业生产的。 二、文字(6)。《高祖功臣侯年表》:表见其文。——用表格来显示文字。《太史公自序》:《春秋》文成数万。——《春秋》的文字有几万。《游褒禅山记》: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有块石碑倒在路旁,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 三、文献(2)。《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掌管]文献、史籍、天文、历法,是近于占 卜、巫祝之间的官。《原道》:其文《诗》《书》《易》《春秋》。——它的文献是《诗经》、《尚书》、《易经》、《春秋》。 四、文章,诗文(41)。《五帝本纪赞》: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可是诸子百家谈黄帝的,他们的文章并不正确可信。《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其远大。《兰亭集序》:亦将有感于斯文。——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五、文才,才华(7)。《送杨寘序》:予友杨君,好学有文。——我的好朋友杨君,好学又有文才。《辨奸论》:然而不学无文。——但是他不学圣贤的书,没有文才。《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智如子房,而文则过。——智慧如同子房,而才华却胜过子房。 六、法令条文(1)。《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涤烦文,除民疾。——扫除繁琐的法令条文,解除老百姓的痛苦。 七、礼制,法度(8)。《祭公谏征犬戎》: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用礼制去教育他们,使他们从事有利的事而避开有害的事。《游侠列传序》:儒以文乱法。——儒生用礼制搅乱国家法制。《三槐堂铭》: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这样,他的子孙才能和遵守法度治国太平的君主共享天下幸福。 八、非军事的,与“武”相对(3)。《展禽论祀爰居》:文王以文昭。——文王以文德显扬。《苏秦以连横说秦》:于是乃废文任武。——于是就放弃文治,采用武力。《张益州画像记》: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既不可以用文的办法命令阻止,又不可以用武的办法镇压。 九、指周文王。姬姓名昌,殷末周族领袖(12)。《范雎说秦王》: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是周室没有做天子的德行,而且周文王、周武王也没有人帮助他们完成统一天下的事业。《游侠列传序》: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可是周文王、周武王的王业并不因此受到损害。《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助弱小的国家,振兴破败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功业。 十、指秦文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765—前716年在位(1)。《秦楚之际月表》: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秦国从襄公时兴起,在秦文公、缪公时显赫起来。 十一、指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2)。《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助弱小的国家,振兴衰败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管仲论》:五伯莫盛于威、文。——五霸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更强大的了。 十二、指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是战国四公子之一(3)。《冯煖客孟尝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谁熟悉算帐,能替我到薛去收债呢?《冯煖客孟尝君》:文倦于是,愦于忧。——我因为忙于国家大事,弄得非常疲倦,因为忧愁思虑,弄得心烦意乱。《冯煖客孟尝君》: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先生给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了它。
文wén〖动词〗 文饰,修饰,掩饰(4)。《臧哀伯谏纳郜鼎》:文物以纪之。——用不同的文饰、色彩来表现它。《介之推不言禄》:身将隐,焉用文之? ——身体都要隐藏起来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它?《杨恽报孙会宗书》:若逆指而文过。——好象违背了您的旨意掩饰过错。 文wén❶ 在身上刺画花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身断发,披草革而邑焉。” ❷ 彩色交错的花纹,纹理。《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❸ 文字。欧阳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碑仆道,其~漫灭。”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一,~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❹ 文章。《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范仲淹《岳阳楼记》:“属予作~以记之。” ❺ 指礼乐制度。《论语·子罕》:“文王既没,~不在兹乎?” ❻ 指法令条文。《史记·货殖列传》:“吏士舞~弄法。”又《酷吏列传》:“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 ❼ 指古代的文献典籍。《韩非子·五蠹》:“儒以~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论语·子罕》:“行有馀力,则以学~。” ❽ 文雅,华美。与“质”相对。《论语·雍也》:“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子。” ❾ 文饰,掩饰。这个意义旧读wèn。如“文过饰非”。《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 ❿ 量词。旧时铜钱一面铸文字,故称钱一枚为一文。如“一文不值”。《魏书·高崇传》:“铜一斤只成钱七十六~。”张养浩《哀流民操》:“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儿钱数~。” 文*wenCEC4 ❶字,记录语言的符号:甲骨~/语~/中~。 ❷用书面形式表达思想的作品:~章/散~/~学。 ❸古体的书面语;较古雅的:~言/~白相间。 ❹<文>礼乐仪制:繁~缛节。 ❺非军事的;非武力的(与“武”相对):~武百官/~职/能~能武。 ❻柔和:温~尔雅/~火。 ❼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天~/地~/人~。 ❽古时称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披发~身。 ❾华丽(与“质”相对):~质彬彬。 ❿掩饰:~过饰非。(11)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两~钱/分~不取。 才华 才华文 菁 葩华 华采 采章 龙光 才能、才华:楚玉 才华和才气:剑气 才华和风采:凤采 才华和仪表:才观 才华和姿色:才色 才华和名望:才名 神采才华:秀发(精采~) 风采才华:风华(~绝代) 文学才华:文采 文才,才华:才章 惊人的才华像风一般飘逸:惊才风逸 才华焕发的样子:英绚 (文艺方面的才能:才华)
另见:艺术 绘画 写作 文才 才思 气概 出众 ☚ 才华 才情 ☛
规章条例最前面的概括性的条文 规章条例最前面的概括性的条文总则 共同订立、须要共同遵守的条文:约 双方确定各自权利和义务而订的共同遵守的条文:莂 合同 合约 判书 规章条文:规条 训教的规条:训规 有名无实的规章条文:空文 法令条文:文(舞~弄墨) 律科 玉科 格条 苛细的法令条文:峻文 科条烦琐:科琐 法律条文:律文 律条 金书 科条 法律条文和事例:律例 法律条文及成例:法例 处罪的科条:罪科 科罪的律文:罪文 宽大的科条:宽科 宽大不苛刻的律条:宽条 从前的法律条文:旧科 有制约作用的条文:律典 律则 治罪的律条:罪律 严苛的法律条文:重文 繁苛的法律条文:密科 (法规、章程等的分条说明的文字:条文)
另见:条例 法规 法令 执行 遵守 ☚ 条文 法令 ☛
修饰3 ☚ 修饰3 雕琢 ☛
纹理 纹理文(理文) 纹路 木的纹理:朸 枟 木纹 木理 白色的纹理:霜文 黑色纹理:黑肌 连通的纹理:通理 凹下的纹理:阴纹 粗糙的纹理:粗理 纹理粗糙:紾 (物体面上的花纹或线条:纹理)
另见:物体 花纹 ☚ 纹理 肌理 ☛
柔和 柔和和(~风;和平;~暖;~风细语)软(软和;~语;软绵绵) 凯(~风) 柔(柔软;优~;温~;绕指柔) 缓 穆(~如春风) 温(温和) 和 退然 柔和,不猛烈:文 轻而柔和:轻柔 叠雪(香罗~) 轻柔的样子:苒嫋 美好柔和:嫣润 鲜艳柔和:鲜柔 鲜温 清新柔和:清润 悠扬柔和:悠柔 婉转柔和:滑柔 纤细柔和:细柔 细柔的样子:芮芮 细柔无力的样子:纤堕 纤惰 柔和而生动:柔活 柔和可爱:柔媚 软美 柔和的样子:旎旎 苒苒 淖溺 淖弱 温温 (温和而不强烈,柔软,软和:柔和)
另见:美丽 柔软 柔顺 强烈 ☚ 柔和 柔美1 ☛
状况 状况态(状态) 概 情数 情况 情状情迹 景象,情状:景祥 从前的状况:故态 目前的状况:现状 现况 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表现出来的状况:文(~明;~化) 大概的状况:概貌 概况 全部的状况:全貌 全豹 热烈而盛大的状况:盛况 庆祝、欢迎等盛况:万人空巷 百姓慰劳义师的盛况:箪食壸浆 优秀人物济济一堂的盛况:亨嘉之会 非凡的盛况:空前绝后 光前绝后 从未有过的盛况:盛况空前 无感觉的,麻木的或茫然的状态:糊糊涂涂 经长期不断积累而形成贫困和虚弱的状态:积贫积弱 积弱积贫 (情形:状况)
另见:情况 情景 情形 ☚ 各种情况 情节1 ☛
文字1 文字1文(文象;中~;外~;洋~;西~) 字(~义;汉~;识~) 文字的读音:字音 本国的文字:国字 中国的文字:中文 汉文 国文 华文 印度文:梵文 梵字 描摹实物形状的文字:象形文字 图画文字 古代的象形文字:龟文鸟迹 用字母符号表示语音的文字:拼音文字 用盲字刻写或印刷的文字:盲文 盲字 古代的文字:古文 奇字 灵字 对古文字的美称:凤篆 现代的文字:今文 铁券上的文字:铁字 钱面上的文字:钱文 以银粉书写的文字:银字 银书
另见:字 词 符号 ☚ 文化、文字 刻的文字 ☛
写画 写画画上记号:画(~圈;~符;~押;~字)点(标~;批~;评~) 圈(圈画;圈点;~阅) 号(~房子) 划(~线;~圆) 画出钩形符号:勾(~画;~销;~除) 道士画符箓:画符 书符 画图:规(~圆) 刺画花纹:文(~身) 为文作画:吮墨 用笔写画:笔(~记;~录;~试;~算;命笔;拿笔;用笔;提笔;揽笔;持笔;秉笔;捉笔;援笔;搦笔;引笔;弄笔;弄笔头;弄笔墨) 捻管 持管 搦管 搦札 搦翰 援翰 挥翰 洒翰 弄翰 染翰 引毫 手毫 拈毫(~弄管) 弹毫 染毫 援毫 用笔开始写画:运笔 洒笔 下笔 动笔着笔 涉笔 转笔 试笔 落笔 染笔 措笔 落墨 着墨 落纸 命笔,下笔:命管 一年中开始写画:开笔(新春~) 用笔或挥动笔写画:挥(挥毫;挥笔;挥翰;挥扫) 振笔 握笔挥写:调笔 挥笔作书画:挥墨 挥染 挥写为文:挥斧 写作、绘画之前,先构思成熟后再下笔:意在笔先 意在笔前 亲手写画:手书 亲笔 趁着醉酒的豪兴挥笔绘画或写诗作文:醉墨淋漓 醉墨淋浪 淋漓醉墨 淋漓戏墨 不停地写画:手不停挥 随意地写或画:涂(涂抹) 到处涂抹,乱涂乱画:东涂西抹 东抹西涂 西抹东涂 涂东抹西 胡乱写字、画画和写作等:信笔涂鸦 信手涂鸦 乱写乱画:胡涂乱抹 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 写文章和写字严肃认真:一笔不苟 抹去或用白粉涂在原来的字或画上,重新写或画:洗改 涂改 涂窜 窜点黵易 改抹 涂改填补:洗补 (写字或绘画:写画)
另见:写字 模仿 书法 作品 创作 ☚ 写画 准备写画 ☛
写作 写作写(写书) 文(吐文;表文;制文;弄文;起文;负文) 笔(笔头;笔削;笔札;笔阵;笔翰;匠笔;运笔;把笔;摇笔;使笔;命笔;挥笔;耍笔;耍笔杆;弄笔头;摇笔杆子) 属(属文;属句;属章;属笔;属缀) 拟 作(作书;制作;述作) 著(著文;著书;著录;编著) 撰(撰述;撰作;撰次;撰序;撰写;撰著;编撰;制撰;述撰;构撰) 修(修撰) 草(草札) 缀(缀述;缀叙;缀辞;构缀;缀句成章) 制(制述;述制) 行文(~流畅) 表翰操铅 操觚(操觚搦管) 述造 编述 笺述 造述 造构 连藻 做文章 濡毫戏墨 洒翰挥毫 怀铅吮墨 写文章:飞文 撰文 傅文 离辞 敷文腾尺 撰稿 吐属 撰写文章:作文 属章 修辞 连绝 握管 执笔 著述 造述 飞文点翰 联缀词句,作文:缀文 执笔为文:搦管 谋篇作文:驭篇 下笔作文:布笔 奏刀 在作文的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点明要旨,使内容变得更加精辟生动:画龙点睛 写作以风花雪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作:捉风捕月 撰写而勒刻:撰刻 书写,撰述:削牍 翻译著述:译著 编辑著述:纂著 纂撰 编撰 撰修 编纂著述:纂述 编写著录:撰录 编撰著录:编著 练习写作:练笔 习作 学生练习写作:作文 学生开始学作诗文:开笔 用笔墨把它写出来:形诸笔墨 形之笔墨 开始写作:下笔 动笔 试笔 起笔 试墨 搦管摛翰 开始写某一篇作品:开篇 一生或一年中开始写作:开笔 预先构思好,然后才动笔:意前笔后 动笔写作:握管濡毫 磨墨濡毫 根据原稿重新写作:翻改 改编 改写 摹仿别人进行写作:拟作 刻苦学习,努力写作:苦学力文 在灯下勤奋写作:篝灯呵冻 挑灯呵冻 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立扫千言 倚马可待 倚马成章 倚马七纸 倚马立成 倚马万言 倚马千言 万言倚马 用诡辩的方式撰写文章:辨说属辞 不同寻常的写作或描述:惊人之笔 (写文章,创作:写作)
另见:创作 写画 文才 文人 代写 文章 书 ☚ 写作 编写 ☛
花纹 花纹花(~样;~儿;提~;印~;暗~) 文 花纹和颜色:花色 有花纹图案:花(白底蓝~) 花纹和颜色:花色(~品种) 丝织品上织绣的花纹:纹 器物上的花纹装饰:纹饰 像彩云一样艳丽的图案纹饰:云霞 云形纹饰:云纹 云纹和雷纹:云雷 玉的花纹:瑸斒 豹子身上的花纹:雾文雾纹 豹纹 鹿形花纹:鹿纹 龙形花纹:龙纹 条状花纹:条纹 纹路 颜色与底色不同的条纹:斑纹 圆形的花纹:轮文 云状花纹:云花 云状的图案花纹:云头儿 雪花状的花饰:雪英 如雷电之形的花纹:雷纹 雷文 黑色的花纹:黑章 黑色底色上有白色花纹:黑质白章 青黑相间的花纹:黻文 黻绣 斑驳的花纹:斑纹 斑彩 班纹 马身上的鳞状斑纹:驎 铜、铁器生锈的斑纹:锈斑 锈彩 美丽的斑纹:锦斑 锦章 彩色的花纹:缬纹 缬文 鲜明的彩纹:鲜文 美丽的花纹:华章 锦文 绚丽的花纹:赪文 奇异的花纹:诡文 花纹交错:驳荦 花纹交错的样子:萋(萋斐)
另见:纹路 图形 ☚ 花纹 装饰性的花纹 ☛
掩饰 掩饰掩(掩覆) 遮(遮映;遮掩;遮盖;遮蔽;遮覆;遮遮捂捂) 文(文饰) 蔽(揜蔽;蒙蔽) 覆盖粉泽 装潢 揜护 揜弊 捏饰 衣饰 掩饰讳言:掩讳 掩饰事情真相:窜端匿迹 掩饰祸乱:饰乱 掩盖,掩饰:铍掩 隐藏 遮盖掩饰:覆掩 遮遮掩掩 遮遮掩掩,不光明正大:藏头漏影 遮遮掩掩,若隐若现:藏头露角 虚饰其辞,托辞掩饰:饰说 用来掩饰其虚伪处:以售其伪 用虚浮的言辞巧妙地进行掩饰:游辞巧饰 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遮三瞒四 极力遮盖掩饰:遮前掩后 (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掩饰)
另见:设法 假装 掩盖 情况 缺点 ☚ 掩饰 掩饰情感 ☛
文章 文章文(文字;文言;文笔;文轴;文论;文翰;文辞;文词) 辞(修辞) 翰(羽翰;毫翰;藻翰;觚翰) 藻咏 属辞 风月 鹿触 兔简 道妙 卷帙 卷秩 笔端 纸笔 龙凤 雕篆 纸墨 笔墨 行墨 楮墨 雅章 沉诗任笔 一尺之笔 诗歌文章的总称:诗文 音翰 诗词文章的总称:辞章 词章 词翰 对别人诗文的美称:华章 瑶华 瑶章 瑶句 瑶翰 琼什 雅什 琼音 玉韵 玉章 嘉藻 锦章 锦翰 锦笔 高篇 蜺字 郢中词 云锦章 玉佩琼琚 对他人赠的诗文的美称:兰章 对皇帝诗文谀称:龙章 对别人诗文的敬称:华篇 黄钟 对自己诗文的谦称:陋制 芜词 对别人文字的尊称:麟笔 麟书 麒麟书 对他人文章或书画的赞词:大笔 篇章、文章:篇辞 文章和语言:笔舌 文章与书法:词艺 词翰 诗书 文辞和情思:文情 文章和谋略:文谟 文章的波澜:文澜 文章的长短:篇幅 文章短小而内容单薄:穷迹 文章短而有气势:尺水兴波 文章篇幅长:长篇(~大论) 宏篇巨制 洋洋万言 文章极多:积简充栋 文字众多:累牍 诗篇之多:百篇 美妙的诗文等很多:琳琅满目 琳琅溢目琳琅触目 触眼琳琅 触目琳琅 满目琳琅 (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文章)
另见:作品 文字2 记录2 写作 创作 ☚ 文章 文章各部 ☛
治民 治民牧民 抚民 临民 靖民 齐民 理庶 综物 治下 驱羊 烹鲜 烹鱼 治理百姓:理人 理民 平民 治理百姓,使安定:治安 以仁政治民:甘临 以礼乐治民:调弦理万民 以文教礼乐治民:文(文治) (治理人民:治民) ☚ 治军 治家 ☛
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宇宙间的现象:大象 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文(水~) 异常的自然现象:变(灾~;天~) 天体的分布、运行等现象:天文 天文现象:天象 干象 干图 不祥的天象:黑祲 星体明暗及位置等现象:星象 短时出现许多流星的现象:雨星 流星雨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气象 大气混浊呈浅蓝色或微黄色的天气现象:霾(终风且~) 空气中悬浮着烟尘而形成的混浊现象:阴霾(天气~) 阴霪 曀霾 青霾氛霾 阴霾之气:氛翳 使植物受到冻害的天气现象:霜冻 沍霜 干旱的现象:旱象 突然发作的强风现象:飑 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潮(潮汛;潮汷;~水;海潮;早~;来~) 飓风引起的海潮:飓潮 高山上大量的雪块突然崩落的现象:雪崩 ☚ 社会现象 日月亏缺的现象 ☛ 文wén无分切,平文。 ❶同“纹”。花纹。《礼记·乐记》:“五色成~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 ❷文采,文藻。《论语·雍也》:“质胜~则野,~胜质则史。” ❸文化,文教。《韩非子·五蠢》:“儒以~乱法,侠以武犯禁。” ❹文字,字迹。《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 ❺文辞,文章。《文心雕龙·知音》:“缀~者情动而辞发,观~者披~以入情。” ❻文体的一种,指韵文。《文心雕龙·总术》:“无韵者笔也,有韵者~也。” ❼文雅,温文。《礼记·表记》:“义而顺,~而静。” ❽文饰,掩饰。《史通·惑经》:“~过饰非。” 〖文〗 粵 man4〔民〕普 wén ❶ 通「紋」,花紋,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紋」。許慎《說文解字》:「〜,錯畫也。」(錯【粵 cok3〔次角切〕普 cuò】:交錯。)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楚莊王之時,有所愛馬,衣以〜繡。」 ❷ 紋身。莊周《莊子.逍遙遊》:「越人斷髮〜身。」 ❸ 文字。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有碑仆道,其〜漫滅。」(漫滅:模糊,消失。) ❹ 文章。范仲淹《岳陽樓記》:「屬予作〜以記之。」 ❺ 韻文,押韻的文章。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也。」 ❻ 文采,與「質」(內容)相對。《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華萼振,〜附質也。」(水的性質是虛無的,所以就有波瀾產生;樹的性質是堅實的,所以就有花朵綻放。這就是文采依附內容的道理。) ❼ 古時的禮樂制度。《論語.子罕》:「文王既沒,〜不在茲乎?」 ❽ 掩飾。劉知幾《史通.惑經》:「夫庸儒末學,〜過飾非。」
文 文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文” 的含义相当广泛,苏洵 《谥法》 曰: “施而中理曰文,经纬天地曰文,敏而好学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忠信接礼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 ” 沈薰纕《谥法考》 又曰: “学勤好问曰文,悯民惠礼曰文,慈惠爱民曰文,赐民爵位曰文”。“文”各有所指,如 “经纬天地” 之 “文”,经纬指织布的经线和纬线,引申为规划之意,指皇帝在位时能把国家治理好。历朝能够得到 “文” 的谥号的皇帝,政绩一般都比较显著。如西汉初期的刘恒,在汉代历史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刘恒谥曰 “文”,史称汉文帝。唐太宗的谥号也是 “文”。此外,谥“文” 的皇帝还有三国魏曹丕、晋司马昭、南宋刘义、北很元宏、北周宇文泰、隋杨坚,等等。诸王、百官也有谥 “文” 者,但是赐谥较严。自唐至明,只有当过宰辅或有特殊成绩的人才能得到。明清还规定只有科举考取甲榜者才能用 “文” 谥。至于“文正” 为谥,更为尊贵,要有特恩才能赠予。清朝近300年得谥之官数以千计,而得谥 “文正” 者,只有东阁大学刘统勋和两江总督曾国藩等数人而已。 ☚ 贤 武 ☛ 文即“独体”。
文中国古典美学术语。与“质”相对。指有着本质规定的事物的外观形式。美学上指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形式美。既是实体概念,又是属性概念。前者指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外观形式的抽象概括。后者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类事物在形式上体现出来的性质特征。 文wén❶字。如:甲骨文。 ❷文字。如:中文,英文。 ❸文章。如:散文,应用文,文学。 ❹文言。如:半文半白。 ❺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所表现的状态。如:文明,文化,文物。 ❻旧时指礼节仪式。如:繁文缛节。 ❼外表,仪态。如:文质彬彬,斯文。 ❽关于知识、知识分子、及军事的。如:文官,文武双全,文韬武略。 ❾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如:天文,水文。 ❿在身上、脸上刺画的花纹或字。如:文身。(11)柔和。如:文雅,文火,文绉绉。(12)掩饰。如:文过饰非。(13)旧时铜钱单位。如:一文钱,分文不值。(14)姓。 文 文❶指书写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传达信息的一种载体,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之一。在我国古代,有甲骨文、金文、籀书、隶书、楷书等。它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每字均有一定的字形、字义与字音,是形音义的统一。 ❷与字对举,指书面的文字凭证,如文契、单据、图表、谱牒之类。 ❸指有组织的、能单独成篇的各体诗文辞章与学术文献,即“文章”,它反映社会生活,传达思想感情,说明观点理论,有相应的结构形式与表达方法。 ❹与“质”对举,指文章的形式因素,如辞采、文情、文风之类。 ☚ 文体总类 文章 ☛ 文wénⅠ ❶ (字) character; script; writing: 甲骨 ~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钟鼎 ~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说 ~ 解字》 Analytical Dictionary of Characters ❷ (文字) language: 汉 ~ Chinese; 英 ~ the English language ❸ (文章) literary composition; writing: 作 ~ composition; 散 ~ prose; 韵 ~ verse; literary composition in rhyme; 情 ~ 并茂 excellent in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❹ (文言) literary language: 半 ~ 半白 half literary and half vernacular ❺ (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civilization; culture ❻ (旧指礼仪) formal ritual: 虚 ~ a mere formality; 繁 ~ 缛节 unnecessary and overelaborate formalities; red tape ❼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certain natural phenomena: 水 ~ hydrology; 天 ~ astronomy ❽ (姓氏) a surname: ~ 天祥 Wen Tianxiang Ⅱ ❶ (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 tattoo: ~ 了双颊 have a design tattooed on one's cheeks ❷ (掩饰) cover up; paint over: ~ 过 conceal faults Ⅲ ❶ (非军事的) civil;civilian: ~ 官 civil official ❷ (柔和; 不猛烈) gentle; elegant; refined; cultured: 斯 ~ refined; gentle Ⅳ (用于旧时的铜钱): 一 ~ 钱 one cash; 一 ~ 不名 penniless; 一 ~ 不值 not worth a farthing ◆文本 text; version; 文笔 style of writing; 文笔流畅 write in an easy and fluent style; One's writing is spontaneous [fluent].; wield a facile pen; 文不对题 be wide of the mark; be beside the mark [point]; be far from the mark; be off the point; beside the point; get off the subject; go off on a tangent; The essay [composition] is irrelevant [contradictory] to the theme [subject].; The heading and article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文不加点 write well, fast and without need of revision; never to blot a line in writing — have a facile pen; The writing is faultless.; 文不雅驯 The writing is not polished.; 文才 literary talent; aptitude for writing; 文采 rich and bright colours; literary grace; literary talent; aptitude for writing; 文采风流 elegant inmanner,attitude and speech; 文采绚丽 One’s writing sparkles.; 文昌鱼 branchiostomid;lancelet amphioxus;amphioxus; lancelet; 文场 string and wind instruments in Chinese operas; a kind of quyi; 文抄公 plagiarist; 文丑 a kind of comedian in Chinese operas; 文辞[词] diction; language; writings; 文从字顺 readable and fluent; clear and idiomatic; be clear and smooth in writing; 文灯果 {植} 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 文电鉴别 {讯} authentication; message authentication; 文东武西 The officials, according to rank, the military ones at the west and the civil at the east, lined the steps.; 文斗 verbal struggle; 文牍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 文牍主义 red tape; red-tapism; officialism; 文法 grammar; 文房四宝 the “scholar's four jewels” (writing brush, ink stick, ink slab and paper); “the four precious articles of the writing table”; writing materials; stationery; 文风 style of writing; 文风不动 be made of such sound material that the fall could not harm it; (it) did not bear the slightest trace of damage; absolutely still; not given to excitement; 文稿 manuscript; draft; 文告 proclamation; statement; message; 文工团 song and dance ensemble; art troupe; cultural troupe; 文官 civil official; 文官武将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ers; 文官政府 civilian government; 文官制度 system of civil servants; 文冠果 {植} shiny-leaved yellowhorn; brook feather; 文过其实 beautiful in words but poor in contents; 文过饰非 smooth over a fault; conceal mistakes and complete the undoing; cover up one's errors [mistakes]; explain away one's shortcomings and mistakes; gild over one's vices; gloss over one's mistake [fault]; paper over one's errors; pretend to have done nothing wrong; slur over and excuse one's faults; varnish errors; whitewash faults; 文豪 literary giant; great writer; eminent writer; 文化 civilization; culture; education; schooling; literacy; 文化差异 cultural variation; 文化大革命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机构 cultural organization; 文化景观 cultural landscape; 文火 slow fire; gentle heat; 文集 collected works; 文件 document; file; papers; instrument; {自} file; 文教 [简] (文化教育) culture and education;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 operating expenses for culture, education, science and public health services; 文经武纬 There was no literary or military feat of which he was not capable.; a man of both literary and military capacity; be proficient both in civil and military knowledge; with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ability; 文静 gentle and quiet; 文具 writing materials; stationery; 文句 diction; language; 文君新[早]寡 a newly widowed woman; 文科 liberal arts; 文科院校 colleges of liberal arts; 文库 a series of books issued in a single format by a publisher; library; 文侩 literary prostitute; 文莱 Brunei; 文来文对, 武来武对 give sb. tit for tat; Civility meets civility, violence meets violence.;If he comes with force, I shall use force.; If he comes with peaceful ways, I will be peaceful; Stick for stick and carrot for carrot.; 文理 unity and coherence in writing; 文理清通 One's style of writing is clear and easy.; 文盲 an illiterate person; illiteracy; 文庙 [旧] Confucius temple; 文明 civilization; culture; civilized; 文明村、文明街 create villages and neighbourhoods where civility reigns; 文明待客 receive guests honourably; 文明街 civilized street; 文明街道 civilized neighbourhood; 文明经商 do business with civility; conduct honourably in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文明礼貌月 Civic Virtues Month; National Courtesy Month; Socialist Ethics and Courtesy Month; 文墨 writing; mental; 文痞 literary prostitute; 文凭 diploma; 文凭热 diploma fad; diploma-seeking spree; 文契 contract; deed; 文气 style of writting; manner of writting; 文气 [方] gentle and quiet; 文情并茂 rich in both content and style of writing; excellent in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文权 right to culture; 文人 man of letters; scholar; literati; 文人方士 scholars and alchemists; 文人画 wenrenhua; painting of man-of-letters; 文人墨客 men of literature and writing; men of letters; 文人相轻 Scholars (tend to) scorn each other.; Writers like to disparage one another.; Two of a trade never agree.; 文人学士 scholars; men of letters; scholars and men of letters; 文人雅士 refined scholars; 文如其人 The writing mirrors the writer.; The writing reflects the writer.; the style is the man; like author, like book; The house shows the owner.; 文弱 gentle and frail-looking; 文山会海 a mountain of paper work and a sea of meetings; 文身 [书] tattoo; 文史 literature and history; 文始历日记法 Initia Series; 文殊 manjuist; 文书 document; official dispatch; copy clerk; clerical staff; 文思 the thread of ideas in writing; the train of thought in writing; the flow of thoughts and ideas in writing; 文坛 the literary world; the literary arena; the literary circles; the world of letters; 文坛巨擘 a literary mogul; a master in literature; 文体 type of writing; literary form; style; [简] (文娱体育) recreation and sports; 文恬武嬉 The civil officials are indolent and the military officers frivolous — said of a corrupt regime.; The civil servants are quiet and the military officials playing.; 文通武达 be proficient both in civil and military knowledge; 文文诌诌 speak [act] courteously; 文武 civil and military; 文武并用 combine force with non-violence; 文武官员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officers]; 文武兼备 be well-educated and trained in military exercises; be accomplished with both the pen and the sword; 文武全才 be versed in both polite letters and martial arts; be able to wield both the pen and the gun; man of both literary and military capacity; 文武双全 be adept with both the pen and the sword; (a man) versed in both literature and military affairs; be endowed with civil and martial virtues; be famous for literary grace and warlike exploits;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The principle of kings Wen and Wu was to alternate tension with relaxation.; alternate tension with relaxation in work or alternate work with rest; 文物 cultural relic; historical relic; 文戏 Chinese operas characterized by singing and acting; 文献 document; literature; 文献检索 document retrieval; 文献数据库 documental datums bank; 文选 selected works; literary selections; 文学 literature; 文学语言 {语} standard speech; literary language; 文言 classical Chinese; 文野之分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rudeness and refinement; 文以载道 Writings are for conveying truth.; 文艺 literature and art; 文义 literary content; thought or idea expressed in writing; 文娱 cultural recreation; entertainment; 文娱性体育活动 recreational sport; 文藻 decorative embellishments of writing; 文责 the responsibility an author should assume for his own writings; author's responsibility; 文责自负 The write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takes sole responsibility for his views.; 文摘 abstract; digest; 文摘报 abstracts paper; 文摘精萃 abstracts of abstracts; 文章 essay; article; literary works; writings; 文职 civilian post; civil service; 文职干部 civilian staff; nonmilitary cadres; 文致成狱 frame up a person by legal expert; 文质彬彬 the ornamental and the combined plain properties; balance of outward grace and solid worth; be so gentle and refined in manner; simplicity and elegance in harmony; suave; The accomplishments and solid qualities are equally blended.; with elegant manners; with smooth and polite behaviour; well-mannered and soft-spoken; 文治武功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chievements; 文诌诌 genteel; 文竹 {植} asparagus fern; 文字 characters; script; writing; written language; writing (as regards form of style); 文字学 philology; 文字狱 {史} imprisonment or execution of an author for writing sth. considered offensive by the imperial court; literary inquisition; 文字之交 be literary friends; a literary friendship; pen-friendship; 文字自动翻译系统 word automatic translation system; 文宗 [书] one whose writings are modelled after 文 文(wén纹) 无分切,微母文韵,合口三等,平声。 【文】景象 例 《上经》 曰: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素问·气交变大论》) 译文 《上经》上说: “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上懂天文,下懂地理,中通人情,能使自己延年益寿,就是这个道理。” 【文】花纹 例 夫子之为方也,若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译文 你 (中庶子) 的治病方法,好像从管子里看天,凭借孔穴看花纹 (不全面); 我秦越人的治病方法,不必依靠切脉、望色、询问病人形症,而能说出疾病的所在部位。 【文】文字 例 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译文 凡是我王冰所加的字,都用朱笔书写,务使古经文和今天所加的字截然分明,不混杂揉合。 【文】文辞 例 且以十存二三之文,而谓之全篇,手足厥冷之厥,混同两阴交尽之厥,其间差谬,何可殚尽。(柯琴 《伤寒论注》 自序) 译文 况且以十存一二的文字,而说成全篇,把手足厥冷之厥混同厥阴经、少阴经经气竭绝的厥证,这其中的错误,怎么说得尽。 【文】文章 例 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汪廷珍 《温病条辨》叙) 译文 学医者诚能仔细研究张仲景 《伤寒论》,弄通书中精义,把他的治疗方法加以剪裁变化,推广其临床应用,可以用来治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 为病,亦可用来治内伤。 【文】文采 例 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易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汪廷珍 《温病条辨》叙) 译文 可惜刘守真人很朴实,但少文采,他的论文简单浅易不流畅,他的方剂有时杂而不精。 (wèn问) 《集韵》: 文运切,问韵,去声。 【文】掩饰 例 若辈贪功,妄投轻剂,至于败坏,嫁谤自文。(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 译文 有那么一些医生贪求功利,轻率地乱投药剂,以致治疗失败,却又要推卸责任,诽谤他人,掩饰自己的过错。 按 《说文·文部》: “文,错画也,象交文。”徐灏 《注笺》:“文象分理交错之形。”分理即皮肤之纹理。“文” 的本义是交错的掌纹。《左传·隐公元年》: “有文在其手。”用的是本义。由于天象是错综复杂的,故引申为天象、景象。《易 ·贲》: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 “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彗孛。” 由于汉字的笔画纵横交错,依类象形,故又引申为文字,古多指初文。《左传·昭公元年》: “於文,皿虫为蛊。”杜预注: “文,字也。” 由文字可组成文辞,引申为文辞。《管子·侈靡》: “不务以文胜情。”引申为文章。《荀子·非十二子》: “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 引申为文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由交错的掌纹可引申为花纹。《管子·七臣七主》: “主好文采,则女工靡。”引申为掩饰。《荀子·非十二子》: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 ☚ 为 闻 ☛ 文formal 文州名。西魏置,治所在曲水县(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南岸)。隋大业初省,唐初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阴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文州。建中三年(782年)徙治今文县。元改置文扶州万户府。 文wén❶ 文不对题|文不加点|文不尽意|文才武略|文从字顺|文过其实|文过饰非|文经武略|文情并茂|文人墨客|文人无行|文人相轻|文如其人|文弱书生|文山会海|文身剪发|文深网密|文丝不动|文思泉涌|文韬武略|文恬武嬉|文无定法|文无加点|文武兼备|文武全才|文武双全|文武之道|文修武偃|文以载道|文责自负|文章盖世|文治武功|文质彬彬|文字游戏
❷ 半文不白|博文约礼|不文不武|烦文缛礼|繁文缛节|飞文染翰|废文任武|分文不取|分文不值|怀文抱质|拘文牵俗|拘文牵义|能文能武|片文只字|奇文共赏|弃文就武|情文并茂|人文荟萃|深文峻法|深文周纳|识文断字|斯文扫地|通文达理|同文同轨|图文并茂|望文生训|望文生义|微文深诋|温文尔雅|侮文弄法|舞文弄墨|舞文巧诋|舞文巧法|兴文偃武|虚文浮礼|咬文嚼字|一文不名|一文不值|以文害辞|以文会友|以文乱法|缘文生义|允文允武|知文达礼|主文谲谏
❸ 百代文宗|粗通文墨|大有文章|大做文章|断发文身|官样文章|剪发文身|拘牵文义|披发文身|被发文身|御用文人
❹ 继体守文|嚼字咬文|末节繁文|铺采摛文|弃武修文|身无分文|玩法舞文|舞笔弄文|析律舞文|偃武修文|一纸空文|樽酒论文 文文,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 甲骨文象人胸前刻有花紋。金文的人胸前明顯有心形等多樣花紋,末字从王从文,是周文王之 “文” 的專用字。一般解釋 “文”特指文身,後泛指花紋,引伸爲文采、紋飾、文德、文字、文章、文化等義。卜辭多用作對先人的尊稱。銘文敬稱先人爲 “文” 或“文人”,一般認爲是頌揚其有美德。後世多表示非武力的意義。由此看來,以胸刻花紋表示 “文”,又以 “文” 來敬稱或贊頌先輩,此中必有特别的文化背景和含義,有待探討。 楚簡帛文作 ,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 ,古隸典型。 文wén (甲) (金) (篆) 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像人胸前有纹理纵横交错。这是古代“断发纹身”习俗的反映。《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小篆省去了交错的图案,有似北京奥运会的印章。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wen 阳平:纹(纹丝不动) 雯(多用于人名,如“晴雯”) 蚊(蚊蝇) 上声:紊(有条不紊) 抆(“红巾翠袖,抆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去声:汶(汶水,在山东) min 阳平:旻(天空,苍旻) 忞(勉力) 汶(古“汶”与“岷”通,现代汉语字书未收此音) 上声:闵(姓氏) 悯(怜悯) lìn 吝(吝惜) fén 坟(坟墓,“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涧泉《题岳飞墓》) 相关链接 1.“文”,东晋刘昌东又读如“民”(mín,参见范新斡《东晋刘昌宗音研究》)。 2.“虔”(qián),其下本为“夂”,“虎行貌”。因虎行兢兢有威,引申为虔诚。讹变为“文”。以“虔”(省)为声符的字有“獻”,现简化为“献”(xiàn)。 3.“敏”,勤劳能干的老祖母(或母亲),属会意字,也可视为是以“攵”(反文)为声的形声字。
208.趣談“文”字文,初文都像在人身上刺字,叫作紋身。岳母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 四個大字,這是最有名的紋身。借爲“文化”的“文”。
文 甲骨文; 金文; 篆wén[紋身,象形。(《説文》:“文,錯畫也。象交文。” 文,初文像人的胸部刺有“紋飾”,或作“心形”,或作“口形”。到了篆文,省去紋飾。文,紋本字。指文字〈甲骨文、金文(鐘鼎文)、篆文、龍文、漢文〉,指篇幅不太長的單篇作品〈文章〉,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文化、文明、文物〉,非軍事的〈文職、文官〉,柔和〈文雅、文質彬彬〉,古人在身體上刺出花紋〈文身〉。古銅幣一面鑄字,故稱一枚錢爲“一文”〈一文不值、不取分文〉。不識字〈文盲〉。指法令〈條文〉。掩飾〈文過飾非〉,各種文化現象〈人文〉,某些自然現象〈天文、水文〉。)] [西漢] 司馬遷 《史記·周本紀》:“文身斷髪,以讓季曆。”(在身上刺了花紋,截斷頭髮,以便讓位給季曆。) [南朝梁] 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極。”(人類文章的起源,起始於太極。) 文(wén)“ ,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 甲骨文作 、 、 ,金文或作 、 、 、 、 、 ,均象正面站立的人形;人的胸部刺有花纹,此以“纹身”之“纹”为“文”。《史记·赵世家》:“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司马贞索隐:“错臂亦文身,谓以丹青错画其臂。”又引申为花纹或纹理。如《左传·隐公元年》:“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晁错《论贵粟疏》:“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张舜徽云:“文之言分也,谓资此以分别万物也。……本书《叙篇》云:‘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分理,犹文理耳。”[1]金文中“文”的主要用法是指非军事的,与“武”相对。金文盂鼎有“玟”字,为文王专用字,与武王作“珷”同例。 “彣”为“文”的后出字,东汉孔宙碑有“彣”字。 文部有三个属字。从“文”的字多与文饰、彩饰有关。如“斐”字下云:“分别文也。从文,非声。《易》曰:‘君子豹变,其文斐也。’” 文wén(4画)
 *文wén4画 文部 (1) 字;语言的书面形式: 甲骨~|金~|英~。 (2) 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论~|散~。 (3) 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 半~半白。 (4) 社会科学: ~理并重。 (5) 礼节;仪式: 虚~俗套。 (6) 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具有规律性的现象: 天~|人~。 (7) 非军事的(和“武”相对): ~官|~武双全。 (8) 温和;不猛烈: ~弱|~静|温~尔雅|~火。 (9) 掩饰: ~过饰非。 (10) 刺花纹: ~身|~面。 (11) 公文,机关部门用于处理事务的文字材料: 发~|收~|呈~|~秘。 (12) 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明|~化|~物。 (13) 量词。用于铜钱: 一~钱。 文 ☚ 文部 斐 ☛ 文wén甲骨文至周初金文象人正立,胸前有文饰,是黻黼(fúfǔ,礼服上的花纹)之类的花纹。从出土文物看,商代冕服早已很整齐有致。古书说南方天气较暖,较落后的民族身上画花纹(后来我国和外国还有)。引申指事物错综所成的纹理或形象。如:天文|地文。又引申指刺画花纹。如:断发文身。又引申指文字,即记录语言的符号。如:甲骨文|外文|文盲。组词如:文献|文学|文章|文言。又引申旧时指礼节仪式。如:虚文。组词如:文明|文化|文物。又引申指外表,容态。如:文质彬彬。又指关于知识分子的,非军事的。如:文人|文官武将。转为量词,指铜钱。如:一文不值。又转为动词,旧读去声wèn。现统读wén。见《审音表》。指文饰,掩饰。如:文过饰非。组词如:文饰。 文★常◎常
wén象形,甲骨文、金文象胸前画着或刺有花纹的人形,小篆字形把花纹简省,隶定为“文”。本义为文身,在人体皮肤上绘制或刺画上图案、文字,引申为花纹、古代礼仪制度、文字、文章、非军事的、柔和、掩饰(过错)、量词(古代用于铜钱)等。 【辨析】 ❶以“文”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wén:纹、蚊、雯∣wěn:紊∣wèn:汶∣fén:坟∣lìn:吝。 ❷用于“文过饰非”“文饰”,台湾读wèn。文 (wén)錯畫也。象交文。 【按】錯畫,交錯的圖畫。交文,交互的花紋。 文 甲 金 篆 隶wén【析形】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均像人正立之形,胸前有刻画文饰的线条。小篆字形省去文饰部分,隶、楷字形承之。 【释义】《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这是引申义。本义是(在肌肤上)刺画花纹,即文身。由文身、花纹引申为纹理、色彩交错的图案,又引申为文饰、掩饰。由花纹引申为文字、文字记录的文章,以及文辞、文采、文化等义。文亦与武相对,故又引申为温和、柔顺等。[文过饰非]掩饰过错。[文武双全]文才与武功同时兼备,形容有智有勇,才能杰出而全面。[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文弱书生]文雅而柔弱的读书人。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In Oracl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the character was shaped like a man standing straight,with a design portrayed on the chest. 【original meaning】Portraying figures and designs on the skin,i.e.tattoo. 文 ☚ 云 吝 ☛ 00001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