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哀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哀郢

哀郢

楚辞《九章》篇名。屈原作。写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克郢都(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以后。当时楚王仓皇东迁,百姓四处逃亡,屈原百感交集,遂作此哀歌。“哀郢”,谓哀悼郢都之沦亡。开头描写郢都百姓因避难而四散逃亡的荒乱景象,继而写诗人离郢时对故都的系念和国破家亡的悲哀,并对楚统治集团误国的罪行加以揭露和批判,结尾则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故都的深挚感情。全诗紧扣“哀”字展开,并多用呼告、感叹句,词悲情烈,裂人肺腑,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 涉江   抽思 ☛
哀郢

哀郢

屈原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墳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子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之。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怆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此诗重点在抒发屈原流放九年之后,对故国郢都的无限思恋之情。而在结构的安排上,却采用顺叙的方法,先写九年前被逐离郢时的情景,再写流放江南途中情况,最后归结到目前,这样由远而近,使感情步步深入,表现出一种“情思欲绝,涕泣横集”的无限悲愤伤痛的情怀。它是一位伟大志士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是一曲凄怆动人、激荡心魄的英雄悲歌,是一篇充溢着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千古杰作。
☚ 涉江   九辩(节录) ☛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11),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12),涕淫淫其若霰(13)
 过夏首而西浮兮(14),顾龙门而不见(15)
 心婵媛而伤怀兮(16),眇不知其所蹠(17)
 顺风波以从流兮(18),焉洋洋而为客(19)
 凌阳侯之泛滥兮(20),忽翱翔之焉薄(21)
 心挂结而不解兮(22),思蹇产而不释(23)
 
 将运舟而下浮兮(24),上洞庭而下江(25)
 去终古之所居兮(26),今逍遥而来东(27)
 
 羌灵魂之欲归兮(28),何须臾而忘返(29)?
 背夏浦而西思兮(30),哀故都之日远(31)
 登大坟以远望兮(32),聊以舒吾忧心(33)
 哀州土之平乐兮(34),悲江介之遗风(35)
 
 当陵阳之焉至兮(36)?淼南渡之焉如(37)?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38),孰两东门之可芜(39)?
 心不怡之长久兮(40),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41),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42),至今九年而不复(43)
 惨郁郁而不通兮(44),蹇侘傺而含戚(45)
 
 外承欢之汋约兮(46),谌荏弱而难持(47)
 忠湛湛而愿进兮(48),妒被离而鄣之(49)
 彼尧舜之抗行兮(50),了杳杳而薄天(51)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52)
 憎愠之修美兮(53),好夫人之慷慨(54)
 众踥蹀而日进兮(55),美超远而逾迈(56)
 
 乱曰(57):
 曼余目以流观兮(58),冀壹反之何时(59)?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60)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释】
 ①《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可能作于顷襄王二年(公元前297)。这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屈原目睹祖国垂危,人民离散,悲愤已极,于是写下这篇《哀郢》,篇中表达诗人对流离失所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祖国的无限怀念,心情十分深重。篇末转悲痛为激愤,指出国破家亡的原因,在于小人得势,君王昏庸。
 ②皇:大。皇天:等于说老天爷。纯:专一。不纯命:不专一其命,指天失其常道。这是双关语,兼指楚王。
 ③震:动荡不得安宁。愆(qian铅):罪,这里指遭罪,受苦。
 ④方:正在。仲春:旧历二月。东迁:向东迁徙。郢都失陷后,楚迁都于陈,陈在楚东,所以说东迁。
 ⑤远:远方。
 ⑥遵:沿着……走。夏:夏水,今名长夏河,在今湖北省境内,水已改道。因江夏相距很近,所以楚辞中江夏常并称。
 ⑦国:指国都郢。轸:悲痛。怀:怀念。
 ⑧甲:甲日那一天。朝:早晨。
 ⑨发郢都:从郢都出发。闾(lu吕):里巷之门,这里指故居。
 ⑩怊(chao抄):远的样子。荒忽:也是远的样子,“怊荒忽”是三字状语。这种状语结构是形容词加连绵字。极:至。
 (11)楫(ji急):船浆。扬:举起。容与:犹豫,指船徘徊不进的样子。
 (12)楸(qiu秋):梓树。太息:叹息。
 (13)涕:泪。淫淫:泪落纷纷的样子。霰(xian献):细雪粒。
 (14)夏首:夏水流入长江之处。西浮:向西浮行。舟行之曲处,路有向西者(依蒋骥说)。
 (15)龙门:郢都的东门。
 (16)婵媛(chan yuan 蝉元):有所牵挂的样子。
 (17)眇:同渺,遥远的样子。蹠(zhi直):脚踏地。
 (18)从流:顺着水流。
 (19)焉:于是。洋洋:飘流无所归宿的样子。客:旅客,流浪者。
 (20)凌:乘。阳侯,波神名。相传阳侯是古代陵阳国的诸侯,溺水而死,成为波神。这里用“阳侯”代表流浪。
 (21)忽:疾,快。薄:止,停下来。
 (22)挂:悬挂。挂结:比喻心中郁结。
 (23)蹇产:连绵字,屈曲的样子。释:放开,放下。
 (24)运舟:行舟。
 (25)上,下:指南北。古代以南为上。这里说“上洞庭”,因洞庭湖在南边。
 (26)终古:永古,等于说自很古的时候起。
 (27)逍遥:这里是漂泊的意思。
 (28)羌:语气词。
 (29)须臾:片刻。
 (30)浦:水边。西思:向西方望,指怀念郢都。
 (31)故都:指郢。
 (32)坟:水旁高堤。
 (33)聊:姑且。
 (34)州土:指楚国的土地。平:土地广阔。乐:人民生活安乐。
 (35)介:侧畔。江介:江边,指沿江两岸的地方。遗风:古代遗留下来的美好的风俗习惯。
 (36)当:面对着。陵阳:古地名,未详。
 (37)淼(miao 秒):大水茫茫望不到边际的样子。如:到……去。
 (38)夏:同厦,高大的房屋。丘:废墟。
 (39)孰:何(依王引之说)。两东门:指郢都的两个东门。
 (40)怡:快乐。
 (41)惟:语气词。
 (42)忽若:恍惚地。去:离开,这里指被放逐。不信:不被信任。
 (43)不复:不能回去。
 (44)惨:心情愁惨。郁郁:淤结的样子。不通:指心情不能通畅。
 (45)蹇:困苦。侘傺(cha chi差赤):失意的样子。戚:悲伤。
 (46)外:表面上。承欢:指奉承君王的欢心。汋(zhuo卓)约:连绵字,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媚态。
 (47)谌 (chen陈):同诚,实际上。荏(ren忍):与弱同义。荏弱:等于说软弱,脆弱。难持:难以自持,指不能有坚定的操守。
 (48)湛湛(zhan站站):忠厚的样子。进:被进用。
 (49)妒:这里指妒嫉的人。被(pi披):离,连绵字,分散的样子。鄣:同障,挡住。
 (50)抗行(xing):高尚的行为。
 (51)了杳杳:高远的样子。薄:迫近。
 (52)被:加上。
 (53)愠(yun lun运):心里有所蕴积而不善表露。修:在这里与美同义。
 (54)夫人:指那些小人们。慷慨:这里指口头上能说会道善于做出激昂慷慨的样子。
 (55)众:指小人们。踥蹀(qie die窃谍):连绵字,小步走的样子。这里指奔走钻营的状态。
 (56)美:指好人。超远:这里是疏远的意思。逾:同愈。迈:远。
 (57)乱:音乐的末章。楚辞里面的乱,实际上是全篇的结束语。
 (58)曼:引。曼目:举目。流观:周流观览,指随着景物的流动而观览。
 (59)冀:希望。壹:同一。壹反:回去一次。
 (60)首丘:头向着土丘。
 
 
 【译】
 
 天呵!天呵!
 你为什么如此多变?
 让无辜的黎民百姓,
 遭受这无法忍受的苦难!
 你看:
 他们洒泪抛弃了家园,
 生离死别,骨肉离散。
 正当二月仲春的季节,
 一批批的流民东迁。
 
 我也离别故国,去到那远方,
 沿着江夏河水流亡。
 走出国都郢城大门的时候,
 我的心呀,寸断柔肠。
 甲日那一天的清晨,
 我那远行的船儿终于启航。
 从郢都出发,哀别了故乡,
 唉!我的船儿驶向何方?
 只觉得前程恍惚渺茫。
 船夫们已齐力举起船桨,
 船儿哟,却依旧徘徊彷徨。
 楚王呵,我今生再也见不到你了!
 我的心头充满了凄凉。
 国都的乔木长楸呵,令我凝望,
 我的眼泪呵,像纷纷而落的雪珠一样。
 过了夏口,我的船儿向西漂浮,
 回首郢都的东门,已消失于远处的苍莽。
 思绪绵绵呵,似乎永无边际,
 我不知何处,有我立脚的地方。
 暂且顺着水流,顺着风儿飘荡,
 波神呵,忽而鼓起汹涌的波涛,
 船儿呵,一会儿被飞快地卷入浪底,
 一会儿停在浪尖,像鸟儿在翱翔。
 我的心呵,似有重砣悬挂,
 排解不开,无限的悲伤。
 
 船儿将要转向东南,
 漫游洞庭、长江。
 离开世世代代居处——生活的祖国,
 今天,到这东边的偏远之地
 流浪!
 
 我的灵魂呵,想要飞回,
 何曾有片刻休止的时光。
 离开夏浦时我思念西边的郢都,
 哀叹一天比一天远的故乡。
 登上水边的高丘我回首远望,
 姑且舒展我心中的忧伤。
 唉!进入眼帘的是祖国土地的宽广,
 和沿江两岸那些古老的风俗,
 这些,更勾起了我的哀伤。
 
 面对陵阳,我不知将向何处去,
 ——刚刚渡过浩渺的大江。
 怎能使那雄伟的宫殿变成废墟?
 怎能使那国都的大门变成野荒?
 我的心呵,长时间的痛苦,
 忧思与愁绪相接壤。
 归回郢都的路程已经十分遥远,
 回渡长江和夏水已无指望。
 我怎么就突然失去信任而遭放逐?
 至今已九年不能回到故乡。
 悲惨的心呵,不能通畅!
 困苦失意呵。满含悲伤!
 
 外表上作出节操坚定,
 妩媚可爱的模样,
 骨子里却是脆弱,
 卑劣无耻的淫荡!
 忠诚的人,
 满怀被重用的渴望,
 却被群小嫉妒、阻挡。
 想那尧舜行为的高尚,
 是以树立高大伟岸的形象,
 却遭到群小的嫉妒,
 无端地将“不慈”的伪名加之身上。
 憎恶忠诚者内心的美好品质,
 却偏爱奸佞者的能说会道慷慨激昂。
 小人们奔走钻营,日益得势,
 贤者忠心耿耿,却日渐疏放。
 
 尾声:
 举目随着逝去的景色远空,
 心中充满了能回去一次的渴望。
 鸟儿不论飞到何处,还是要飞回故乡,
 狐狸死时,将头朝着生养之地的方向。
 不是因为我有罪而被放逐,
 哪一日哪一夜我能将她遗忘?
 
 
 【评】
 关于郢城,朱熹曰: “楚文王自丹阳涉江陵,谓之郢。后九世,平王城之。又后十世,为秦所拔,而楚徙东郢。”(《楚辞辩证下·九章》)。关于此诗的背景,朱熹云:“屈原被放时,适遇凶荒,人民离散,而原亦在行中,闵其流离,因以自伤,无所归咎,而叹皇天之不纯其命,不能福善祸淫,相协民居,使之当此和乐之时,而遭离散之苦也。”(《楚辞集注·九章第四》)郭沫若认为:“此篇(《哀郢》)王船山以为所纪者乃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纪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东北保于陈时事,极是。”( 《屈原赋今译·九章·哀郢》)今人姜亮夫认为:“为什么以‘哀郢’为题?大概是南游九年后,在悲哀中追想自己当年是如何离开郢都的情形。近人有的说《哀郢》是郢都被秦兵攻破,百姓震愆,屈原哀之而作。此说从题目表面讲也通,但并非事实。因为屈原放逐江南后,从未回过郢都,秦兵入郢之事他从未看见。秦兵入郢是件亡国惨事,如果屈原亲身经历了此事,那他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里大加描写和发挥的。但《哀郢》中一句话也不提国破家亡。” (《楚辞今绎讲录·九章新论》)刘永济则认为“《哀郢》不是哀郢已亡,而是哀其将亡。”(《屈赋音注详解·九章·哀郢》)
 看来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认为写在秦将白起破郢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之前。
 吕晴飞也认为“司马迁读此篇而悲其志,可谓知音。至于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一事,屈原是不可能亲身经历的,因为他放逐江南后,从末回过郢都;如果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情,他还不大写特写?但篇中写的是他被“弃逐”而离开郢都的情况;他之欲返而不能返,思见君而不可得,也是因为被“弃逐”,而不是因为郢都已经陷落,这在“乱辞”中写得尤其明确。
 全诗反复申诉自己热恋故土,欲返不得的心境:“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何日夜而忘之”,可谓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楚辞《哀郢》翻译|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 皇天哪竟这样变化无常,
 何百姓之震愆! 百姓哪何其震惊、凄惶!
 民离散而相失兮, 我与君王分离、家人散失,
 方仲春而东迁。① 正当仲春二月,被远徙东方。
 去故乡而就远兮, 离别了故乡乘舟远去,
 遵江夏以流亡。② 将顺着夏水颠簸、流荡。
 出国门而轸怀兮, 刚出城门就心中伤痛,
 甲之鼂吾以行。 我启程的那天,正是甲日早上。
 发郢都而去闾兮, 离开故居,从郢都出发,
 怊荒忽其焉极? 我神思恍惚,去向何方?
 楫齐扬以容与兮, 齐举的船桨,请慢慢地划,
 哀见君而不再得。 我伤心从今再见不到君王。
 望长楸而太息兮, 我遥望高高的楸树叹息,
 涕淫淫其若霰。 涕泪涔涔,如飘坠的雪珠。
 过夏首而西浮兮,③ 过了夏首,我沿江西浮,
 顾龙门而不见。 远望龙门已被云遮雾锁。
 心婵媛而伤怀兮, 我情思缠绵满腹哀伤,
 眇不知其所蹠。 前路渺茫,不知何处驻足。
 顺风波而从流兮, 我顺着一河湍流急波,
 焉洋洋而为客。 旅人般随水任意飘泊。
 凌阳侯之汜滥兮,④ 船儿突然被大波掀起,
 忽翱翔之焉薄。 象鸟儿飞翔、哪里去栖宿。
 心絓结而不解兮, 解不开心头的忧思如结,
 思蹇产而不释。 放不下满腹的愁肠九曲。
 将运舟而下浮兮, 我掉转船头乘江而下,
 上洞庭而下江。⑤ 朝向洞庭驶离大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 离别了祖辈的千年故居,
 今逍遥而来东。 飘飘荡荡来到这东方。
 羌灵魂之欲归兮, 梦魂牵绕,我要归去呵,
 何须臾而忘反。 哪一刻忘记过返回家乡。
 背夏浦而西思兮,⑥ 我背对夏浦神思西驰,
 哀故都之日远。 故都日远怎不令我哀伤。
 登大坟而远望兮, 登上高堤四处眺望,
 聊以舒吾忧心。 让我的忧心在望中发舒。
 哀州土之平乐兮, 我哀怜这州土依然平乐,
 悲江介之遗风。 我悲叹江边还遗留的古俗。
 当陵阳之焉至兮,⑦ 大波沸扬,我到哪里止息,
 淼南渡之焉如! 浩淼南渡,又将去往何处!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 竟不知厦屋会化为丘墟,
 孰两东门之可芜! 郢都的东门,岂可让它荒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 我心绪烦闷天长日久,
 忧与愁其相接。 胸中交替着忧虑、思愁。
 惟郢路之辽远兮, 回郢的道路本就辽远,
 江与夏之不可涉。 更难渡江、夏的水急浪稠。
 忽若去不信兮, 时光飞逝真难以置信:
 至今九年而不复。 不返郢都已九个年头。
 惨郁郁而不通兮, 我胸中悲愤郁塞不通,
 蹇侘傺而含感。 失意和忧伤在眉间长留。
 外承欢之沟约兮,⑧ 阿谀的小人外表柔美,
 谌荏弱而难持。 内心却软弱毫无操守。
 忠湛湛而愿进兮, 忠贞之士愿进身报国,
 妬被离而鄣之。 群小阻挡、总嫉之如仇。
 尧舜之抗行兮, 唐尧虞舜的高尚德行,
 瞭杳杳而薄天。⑨ 光耀万丈上薄九霄。
 众谗人之嫉妬兮, 心怀嫉妒的众多谗人,
 被以不慈之伪名。⑩ 却诬以 “不慈”,横加嘲笑。
 憎愠惀之修美兮,(11) 忠贞的直言遭到厌恶,
 好夫人之忼慨。 慷慨的高调被特别爱好。
 众踥蹀而日进兮, 小人奔走天天被进用,
 美超远而逾迈。(12) 贤人却逐之千里之遥!
 乱曰: 尾声:
 曼余目以流观兮, 张开我双眼四处眺望,
 冀壹反之何时! 盼望着何日是归去的时光!
 鸟飞反故乡兮, 鸟飞再远也要回返故乡,
 狐死必首丘。 狐狸死了还要面对山冈。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我实在是无罪遭到放逐的呵,
 何日夜而忘之!(13) 哪一天、哪一夜能把故都遗忘!

 
 【注】 ①皇天不纯命: 暗指怀王之死。震愆 (qian):震惊而过常度。民: 人。这里指屈原自己。东迁: 屈原迁于湘江汨罗一带,在郢都东南,故称“东迁”。②江夏: 即夏水。正与 “江湘” 即指湘水一样。③西浮: 诗人由夏水经夏首入江,本应顺流东下。因依恋不舍,想再看一眼龙门,故反向西浮。后面才“运舟” (回船) 向东。前人不明诗人心理,故于“西浮” 感到费解,多所圆通,均误。④阳侯: 大波之神陵阳侯,此指大波。⑤按舟人惯语,船头所对方向为上,船尾为下。此指诗人船行方向对着洞庭,船后为大江。屈原迁于江南之地,起先在湘江汨罗一带,后来才远往辰阳、溆浦。⑥夏浦,前人指为汉口,似不确。在江水与夏水之间,许多水口均称夏浦 (见《水经注》) 。前云“上洞庭”,此云 “背夏浦”,可知此夏浦当与洞庭相距不远。据《水经注》,当为湘水与大江交会处东北的 “二夏浦”。诗人之船由大江转向洞庭而去,正“背” 对“二夏浦”。⑦陵阳: 清人蒋骥以为在今安徽青阳一带,恐不确,诗人放逐并未远去东楚陵阳。此“陵阳” 当为上文大波之神“陵阳侯”之缩写; 或曰 “陵” 即 “凌” ; 阳,扬也。 陵阳为大波沸扬之意。 ⑧沟(chuo) 约: 柔美貌。 ⑨瞭:光明。杳杳: 高远。薄:至。⑩不慈: 古代有人以尧、舜禅让而不传子为 “不慈”。(11)愠愉(wen lun) : 忠直而不善婉转说话的样子。(12)迈: 远。(13)关于《哀郢》的写作年代,学术界争议颇大。王逸《楚辞章句》 以为,《九章》 是 “屈原放于 江南之野,思君念国”之作,则《哀郢》 当作于顷襄王迁屈原于江南之后。但他在本诗注中又有 “言怀王不明,信用谗言而放逐己”之语,似又以《哀郢》作于怀王时代了。清人王夫之认为,《哀郢》当作于秦将白起破郢、顷襄王东迁陈城九年之后,大约在顷襄王三十年左右 (《楚辞通释》)。今人蒋天枢、章培恒亦持这种意见。郭沫若则继承明人汪瑗《楚辞集解》之说,定《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破郢那年,是诗人哀悼郢都沦陷之作 (《屈原研究》) 。最后这一说,曾被学术界广泛采用。但因与本诗内容以及有关历史背景不太相符,近些年来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反驳。根据笔者考察,《哀郢》 当作于楚怀王容死、屈原被放逐江南的九年以后,大约在顷襄王 十三、四年间 (前286—285) 。本文的分析,即以此为根据。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被秦人害死,并于同年“归葬于楚”。这是战国政局中发生的重大事变,在楚之朝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诗人屈原于极度悲痛中,愤怒斥责了造成这一惨祸的令尹 (国相) 子兰的罪行。子兰恼羞成怒,借手上官大夫,再次向顷襄王进谗。屈原由此被流放到更加僻远的江南。这次流放,断绝了诗人报效朝廷、振兴楚国的任何希望。九年后,诗人遥望郢都,怀着久放不返的哀痛和愤懑,写下了这首令千年以来志士仁人感愤扼腕的名作——《哀郢》。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是对诗人当年离别郢都、流亡江南途中情景的痛切回忆,愤怒抨击了楚国统治者迫害贤良的罪行,抒发了放逐九年、日夜不忘故国都城的凄怆之情。在屈原的诗作中,是又一篇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杰作。
 《哀郢》大体可分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涕淫淫其若霰”,回忆当年被逐离郢时的情景。诗之开头,即以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二句强烈呼告,点明诗人流放江南之日,正是 “天命”突变、怀王遭难、楚之朝野震惊而失去常度的非常时期。怀王的客死,本已在诗人心中激起了极大的伤痛。而诗人自身于国难当头之际,本该竭其才智、为国分忧; 谁料又遭到谗臣诋毁,远迁江南,从此与君王分离、家人相失。其惨痛就尤其深切。所以,即使九年以后回忆起来,心情的凄怆欲绝,仍然无法按抑。《哀郢》的开头四句,因此皆作哭诉般的仰天呼告之声,读来令人酸鼻。诗人怀着如此惨痛,登上流放之路。小船也仿佛不愿离开郢都,在水流中 “容与” 不进。诗人伫立船头,仰望都城的 “长楸”,不禁热泪涔涔,如雪珠般坠落。这些景象,虽然都是诗人九年后的回忆,但因为它是诗人命运发生重大转折关头的非常事件,其景其情都深深烙印在脑海,故抒写得历历如画,仿佛就发生在当天一样,连出发的日期 (“甲之鼌”) 也都记忆分明。诗中运用重叠往返、反复唱叹的句式,如“去故乡而就远”、“出国门而轸怀”、“发郢都而去闾”等句,“蝉联不已”,极写诗人对故都的难舍难分之情,表现了一种“情思欲绝、涕泣横集”的气韵,格外令人悲痛。
 第二段自“过夏首而西浮”至 “悲江介之遗风”,描述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怆情怀,曲折淋漓地抒发了他对郢都的依恋。诗人乘坐的木船从夏水进入大江,本应顺江东下; 但他却又逆江 “西浮”,于远离之际,还要回顾一下故都的 “龙门”。他顺着江中的风波飘荡,正如远行之客无所归止。诗中极力渲染江水的波涛汹涌、小船的 “翱翔”、颠荡,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虑不安和愁肠九曲。他身虽进入洞庭,“灵魂”却西驰郢都,一刻也不忘记回返。半途上还要弃舟登岸,一次次向 “日远”的故都遥望。浩荡的江水,也载不下他依恋故国的深情呵!
 第三段自“当陵阳之焉至” 到“美超远而逾迈”,描述诗人到达流放之地的九年间,对故乡的牵念、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党人、群小的愤懑。诗人南渡浩淼的洞庭湖,来到湘水放逐之地。个人的前途早已渺然,祖国的命运却日夜牵挂心头。他看到大厦的化成丘墟,便担忧郢都的朝政荒废 (以“两东门”借代朝廷) 。九年之间,楚王不准他远涉大江、夏水(“江与夏之不可涉”);眼看着生命如流水般逝去,心中怎能不被痛苦和悲愤所充塞 (“惨郁郁而不通”) ?诗人因此痛斥外表 “汋约” 而内心“荏弱”的党人,痛斥信谗恶贤、“好夫人之忼慨”的楚王 (顷襄王) ,正是他日日进用追名逐利的群小,而把贤良忠贞之士斥于千里之外。“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二句,正展示了党人把持的楚朝廷的颠倒和黑暗,包含了诗人的多少不平和愤慨。全诗的回忆在此段中断,愤懑和不平愈蓄愈烈,抒情由此一变为义正辞严的控诉,使这一段在深沉的叹息之中,跳出了激越亢奋的抗争之音。
 “乱曰”一节是全诗的结束。诗人追昔抚今,悲愤难抑。当他放眼前途,料想再无返回郢都的希望之时 (“冀壹反之何时”) ,诗中便迸发出一片哭声: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诗中运用两句比兴,把这位爱国者的恋国深情,表现得格外凄怆动人、催人泪下!
 清人刘熙载说: “读屈原、贾谊辞,不问而知其为志士仁人之作”(《艺概》) 。《哀郢》正是这样,它是一位伟大志士内心真情的强烈进发,其哀伤、悲愤、痛苦,无不联接着朝政的荣衰、国家的安危。这正是《哀郢》之所以震憾人心的力量所在。在我国早期的诗歌中,描写室妇思夫、男女离情的,不乏动人之作; 但能将对故都的思恋,写得如此感人,“如赤子婉恋于父母侧而不忍去” (清人沈德潜评屈赋语) ,除了本诗和《离骚》外,就很少它例了。清人叶燮说: “诗之基,其人之胸襟也”,“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 (《原诗》) 。当年,司马迁读《离骚》、《哀郢》等诗而“悲其志”,竟至于在汨罗江畔“垂涕流泪” “想见其为人”。他恐怕正是被诗中那光争日月的志士之情打动了罢?
 不消说,《哀郢》的感人,与诗人抒发情志的高超艺术也分不开。诗人明明是要抒发流放九年的思归之情,落笔却偏从九年前的离郢入手。其离别之依恋有如此之深,则思归之情切更可想而知了。此诗题为《哀郢》,全诗紧扣“哀”字展开: 离郢则 “揖齐扬而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途中则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堤远望则对国事民生的哀愁一齐涌上心头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居流放之地九年,又是 “忧与愁其相接”,“蹇侘傺而含慼。”使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无不化作对祖国象征的郢都的哀恋,正如一支主旋律,澎湃震响于全诗。抒情诗很容易流于空泛而不真,诗人则善于从对流放途中的“西浮”、“运舟”、“背夏浦”、“登大坟”等细节的具体描述,来展开情感的抒发,造出了上文所说那种一步一回头、步步恋故国的情境,读来自能凄惋感人。诗中还大量运用呼告、问叹句式 (如 “何百姓之震愆”、“何须臾之忘反”、“孰两东门之可芜”、“冀一反之何时”等) ,在深沉的慨叹中,不时跳出激越的 “变徵之音”,使全诗的情感前浪刚退,后浪又到,冲刷着、撞击着读者的心胸。正是这一切,使 《哀郢》虽没有 《离骚》那种绚烂多彩、神奇变幻的大起大落之境,却同样激发出慑人心魄的力量。前人说 “屈子辞沉痛常在转处”。《哀郢》不以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渲染、铺排取胜,其力量正表现在 “气缭转而自缔”之中。

诗词《哀郢》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11)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12)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13)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14)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15)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16)
 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17)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18)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19)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20)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21)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22)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23)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感。(24)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25)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26)
 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27)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28)
 憎愠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29)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30)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31)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32)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33)

 
 【注释】 ①皇天:上天。皇,大,加以示敬。不纯命:天道(命)无常。纯,常;命,天道,天命。震愆:震动不安,遭灾受难,指下文的“离散而相失”。震,震动(不安);愆(qian千),过也,罪咎,受罪。②仲春:农历二月。东迁:向东迁移流亡。③江夏:长江和夏水。④国门:郢都的城门。轸怀:痛心;轸(zhao招),痛。甲之鼌:甲日的早晨;鼂,同“朝”,早晨。⑤闾:里门,古代居民聚居之地。怊(chao抄):远也。荒忽:幽远,远无边际。焉极:到哪里为止,终点在哪里。焉,何,何处;极,至。终极:终点。⑥楫:船桨。齐扬,同举。容与:徘徊,船在水中前进缓慢的样子。⑦长楸:高大的梓木。朱熹注:“楸,梓也。长楸,所谓故国之乔木,使人顾望徘徊,不忍去也。”淫淫:流不断的样子。⑧夏首:夏水接长江的河口,即夏口,也即今之汉口。西浮:浮行而西。龙门:郢都的两座东城门。⑨婵嫒:缠绵依恋。眇:读作“邈”,遥远。蹠(zhi值):践踏,脚踏。⑩焉:乃。(从陆侃如说)洋洋:飘泊不定,无所归貌。(11)凌:乘。阳侯:波涛之神,代作波涛。汜滥:泛滥,大水四流状。忽:飘忽。翱翔:船在水中上下飘荡,如鸟之飞翔。焉:何也。薄:近,到。(12)絓结:郁结。絓,悬挂,牵挂;结,心中打了结子。蹇产:委曲,忧郁。释:解开。(13)运舟:行船。下浮:向下浮行。下江:沿长江东下。(14)终古:世世代代。逍遥:飘泊。来东:来到东方。(15)须臾:顷刻,片刻。反:同“返”。(16)背:背离。夏浦:即夏口。西思:思念西方的郢都。(17)大坟:水边的高岸、高地。舒:舒散。(18)州土:楚国的土地、分土。平乐:土地平坦开阔,人民生活快乐。江介:江间,指沿长江一带的地方。遗风:古代留下的美好风俗习惯。(19)当:面对。陵阳:古地名,故地在今安徽省青阳县南六十里,因其地有陵阳山而取名。即蒋骥所考:“陵阳,在今宁国池州之界,汉书丹阳郡陵阳县是也。以陵阳山而名。至陵阳,则东至迁所矣。”(《山带阁注楚辞·九章·哀郢》)焉至:到何处去。淼(miao秒):大水渺茫,望不到边。南渡:渡江而南。焉如:何往。(20)曾:何也。《方言》:“曾,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夏:同“厦”,大屋。丘:土丘。孰:何为,怎么。芜:荒芜,长了荒草。(21)不怡:不乐。怡(yi),愉快。(22)不可涉:屈原被放逐到江之南、夏之东,那江之北、夏之西正是郢都所在之地,他是不被允许涉江夏而返回郢都的,所以欲返故园而不可得。(23)忽若:飘忽地。去:去国。不信:不被信任。不复:不能复回故都,即不复被信任使用,二者可以统一起来理解。(24)惨:悲惨,愁惨。郁郁:忧愁貌。不通:闭塞不开,一说不能自达于国君。蹇:语气词。侘傺:失意。慼(qi凄):忧愁,悲伤。(25)外:外表。承欢:顺承欢心。即谄媚讨好。汋(chuo辍)约:态度柔美。汋,同“绰”。湛(chen沉):真也。荏(ren忍):怯弱,柔弱。难持:难以自持,即东倒西歪,站不住脚跟。(26)湛(zhan站)湛:厚重貌。被离:即披离,多乱貌。被:同“披”。鄣:同“障”,阻碍。(27)抗行:高尚的行为,高尚的品质。瞭:眼光明亮。杳杳:遥远貌。薄:近,及。瞭杳杳而薄天:(尧舜的)光明远达上天。(28)被:加上。被以不慈之伪名:加上“不慈”之类的假罪名。按,禅让时代“传贤不传子”,被说成对自己的儿孙不慈爱。(29)愠伦:忠悃貌,内心忠诚而不外露。夫人:那些人,指谗佞小人。忼慨:即慷慨,激昂,这里指奸佞者的故作慷慨,也即表面上积极。(30)踥蹀(qie die妾蝶):奔竞貌,小步轻走或走路轻佻,此指奔走钻营。超远:疏远。逾迈:越来越远。逾:同“愈”;迈,远也。众、美:分别指小人和君子(贤者)。(31)曼目:放眼。曼,延引,放开。流观:向周围流动观看。冀:希望。壹:同“一”。反:同“返”。(32)故乡:故林,故枝,指鸟原来栖息的地方。首丘:头向(生养它的)山丘。以狐将死时,还依恋它所生长的地方,比喻人对故乡的怀念。(33)信:确实,实在。忘之:忘记郢都。
 
 【译文】 天呵!天呵!你为什么如此多变?让无辜的黎民百姓,遭受这无法忍受的苦难!你看:他们洒泪抛弃了家园,生离死别,骨肉离散。正当二月仲春的季节,一批批的流民东迁。我也离别故国,去到那远方,沿着江夏河水流亡。走出国都郢城大门的时候,我的心呀!寸断柔肠。甲日那一天的清晨,我那远行的船儿终于启航。从郢都出发,哀别了故乡,唉!我的船儿驶向何方?只觉得前程荒忽渺茫。船夫们已齐力举起船桨,船儿哟!却依旧徘徊彷徨。楚王呵!我今生再也见不到你了!我的心头充满了凄凉。国都的乔木长楸呵!令我凝望,我的眼泪呵!像纷纷而落的雪珠一样。过了夏口,我的船儿向西漂浮,回首郢都的东门,已消失于远处的苍莽。思绪绵绵呵!似乎永无边际,我不知何处,有我立脚的地方。暂且顺着水流,顺着风儿飘荡,波神呵!忽而鼓起汹涌的波涛,船儿呵!一会被飞快地卷入浪底,一会停在浪尖,像鸟儿在翱翔。我的心呵!似有重砣悬挂,排解不开,无限的悲伤。船儿将要转向东南,漫游洞庭、长江。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生活的祖国,今天,到这东边的偏远之地流浪!我的灵魂呵!想要飞回,何曾有片刻休止的时光。离开夏浦时我思念西边的郢都,哀叹一天比一天远的故乡。登上水中的高丘我回首远望,姑且舒展我心中的忧伤。唉!进入眼帘的是祖国土地的宽广,和沿江两岸那些古老的风俗,这些,更勾起了我的哀伤。面对陵阳,我不知将向何处去,——刚刚渡过浩渺的大江。怎能使那雄伟的宫殿变成废墟?怎能使那国都的大门变成野荒?我的心呵!长时间的痛苦,忧思与愁绪相接壤。归回郢都的路程已经十分遥远,回渡长江和夏水已无指望。我怎么就突然失去信任而放逐?至今已九年不能回到故乡。悲惨的心呵!不能通畅,困苦失意呵!满含悲伤!外表上作出节操坚定妩媚可爱的模样,骨子里却是脆弱卑劣无耻的淫荡!忠诚的人,满怀被重用的渴望,却被群小嫉妒而被遮挡。想那尧舜行为的高尚,是以树立高大伟岸的形象,却遭到群小的嫉妒,无端地将“不慈”的伪名加之身上。憎恶忠诚者内心的美好品质,却偏爱奸佞者的能说会道慷慨激昂。小人们奔走钻营,日益得势,贤者忠心耿耿,却日渐疏放。尾声:举目随着逝去的景色远空,心中充满了能回去一次的渴望。鸟儿不论飞到何处,还是要飞回故乡,狐狸死时,将头朝着生养之地的方向。不是因为我有罪而被放逐,哪一日哪一夜我能将她遗忘?

(王 洪译)


 【集评】 宋·洪兴祖引述前人:“此章(《哀郢 》)言己虽被放,心在楚国,徘徊而不忍去,蔽于谗谄,思见君而不得。故太史公读《哀郢》而悲其志也。”(《楚辞补注·九章第四》)
 宋·朱熹:“楚文王自丹阳徙江陵,谓之郢。后九世,平王城之。又后十世,为秦所拔,而楚徙东郢。”(《楚辞辩证下·九章》)
 宋·朱熹:“屈原被放时,适遇凶荒,人民离散,而原亦在行中,闵其流离,因以自伤,无所归咎,而叹皇天之不纯其命,不能福善祸淫,相协民居,使之当此和乐之时,而遭离散之苦也。”(《楚辞集注·九章第四》)
 明·汪瑷:“此(《哀郢》) 郢乃指江陵之郢,顷襄王时事也。又按,《秦世家》,秦昭王时,比年攻伐列国,赦罪人而迁之。二十七八年间,连攻三楚,拔黔中,取鄢、邓,赦楚罪人迁之南阳。二十九年,当顷襄王之二十一年,又攻楚而拔之,遂取郢,更东至竟陵,以为南郡,烧墓夷陵。襄王兵散败走,遂不复战,东北退保于陈城。而江陵之郢不复为楚所有矣。秦又赦楚罪人而迁之东方,屈原亦在罪人赦迁之中。悲故都之沦亡,伤主上之败辱,而感已去终古之所居,遭谗言之永废,此《哀郢》之所由作也。”(《楚辞集解·哀郢 》)
 明·张京元:“原既去国,还顾郢都,念其将亡而哀之也。”(《删注楚辞·哀郢》)
 清·王夫之:“《哀郢》,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原之被谗,盖以不欲迁都而见增益甚。然且不自哀,而为楚之社稷人民哀。然悱而不伤,忠臣之极致也。曰东迁,曰楫齐扬,曰下浮,曰来东,曰江介,曰陵阳,曰夏为丘,曰两东门可芜,曰九年不复,其非迁原于沅溆,而为楚之迁陈也明甚。王逸不恤纪事之实,谓迁为原之被放,于《哀郢》之义奚取焉!”(《楚辞通释·哀郢》)
 清·蒋骥:“《哀郢》百姓及民,与《骚经》民生、民心同,皆原自指。归咎皇天者,不敢斥君也。(朱熹)《集注》泥其说,谓被放时适际凶荒,而与居民同时东徙,不免胶柱之见。王薑斋(夫之)又谓《哀郢》乃叙顷襄迁陈事,尤为颇谬。”(《楚辞余论卷下》)
 近·郭沫若:“此篇(《哀郢》)王船山以为所纪者乃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纪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东北保于陈时事,极是。”(《屈原赋今译·九章·哀郢》)
 今·姜亮夫:“为什么以‘哀郢’为题?大概是南游九年后,在悲哀中追想自己当年是如何离开郢都的情形。近人有的说《哀郢》是郢都被秦兵攻破,百姓震愆,屈原哀之而作。此说从题目表面讲也通,但并非事实。因为屈原放逐江南后,从未回过郢都,秦兵入郢之事他从未看见。秦兵入郢是件亡国惨事,如果屈原亲身经历了此事,那他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里大加描写和发挥的。但《哀郢》中一句话也不提国破家亡。”(《楚辞今绎讲录·九章新论》)
 今·刘永济:“古今对此篇(《哀郢》)的说法最杂,我认为《哀郢》不是哀郢已亡,而是哀其将亡。”又:“此(乱辞)总结本篇放逐南荒,不得返国之悲也。抒悲的词句既特深切,而表志的语言又最分明,故太史公举以与《离骚》、《天问》、《招魂》并称,而悲其志也。”(《屈赋音注详解·九章·哀郢》)
 今·马茂元:“本篇据王夫之《楚辞通释》断为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所作。是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首都郢。这篇的标题及篇中所叙写的情况,均符史实。因而本篇的时代,完全可以肯定;而王氏之说应该是不可移易的定论的。吴汝纶怀疑屈原当时不可能还活着,其实这年屈原也只有六十二岁(依照郭沫若屈原生年的推算,其他各家的说法虽有不同,但出入不大),而在《涉江》里,他已经说到‘年既老’了。”(《楚辞选·九章·哀郢》)
 
 【总案】 今人刘永济先生说,古今对《哀郢》的说法“最杂”。其实,讨论得较多的,主要集中在该作品是哀郢之已亡呢,还是哀郢之将亡这样一个问题上。因此,围绕这个问题,古今所发表的不同意见,我们在《集评》中作了较多的辑录。我们认为,本篇是屈原被放逐到江南九年后所写的作品。作者于怀王时被绌而复见用,尚未发生过如篇中所说“至今九年而不复”的事情。《史记·屈原列传》记载,顷襄王即位不久,“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可见“九年不复”之事发生在顷襄之世。又,《史记·楚世家》记载,顷襄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因此,戴震在《屈原赋音义》中推断,“屈原东迁,疑即当顷襄元年”,“时怀王辱于秦,兵败地丧,民散相失,故有‘皇天不纯命’之说”。诗人离郢东迁,乃是九年后于篇中所作的追叙,可见作品写于顷襄王九年前后,时当屈原五十岁左右。题意即取诗中所写“哀故都之日远”,言已虽被放逐,而心在楚国,徘徊眷恋,而不得返回。诗歌抒发此中悲哀,如“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司马迁读此篇而悲其志,可谓知音。至于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一事,屈原是不可能亲身经历的,因为他放逐江南后,从未回过郢都;如果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情,他还不大写特写?但篇中写的是他被“弃逐”而离开郢都的情况;他之欲返而不能返,思见君而不可得,也是因为被“弃逐”,而不是因为郢都已经陷落,这在“乱辞”中写得尤其明确。
 诗歌追叙作者因人谗害而被放,离郢都东行,适在国难当头之际,人民遭秦军的蹂躏和驱赶,流离奔散,悲惨之极。作品一开头就指斥天命无常,而使百姓震惊失所,明咎皇天,暗斥楚君。作者在这一年的仲春时节被逐东迁陵阳,沿途看到人民因秦军入侵而纷纷逃难的情景,更增添了悲痛。诗人写自己被逐东迁,抒去国之情,使人惊心;叙述其身遭窜逐,欲返不得的忧郁和烦闷,由所见所感而引出亡国之惧,中心惨痛郁悒,含恨难言。他的笔锋直指朝廷,揭示小人得志,贤臣远离,乃其致祸之源。他结合自己的遭遇,揭露了楚国朝政的腐败及其被逐的原因。诗人说自己无辜被逐,切盼返回郢都,如同“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一样。他向人细诉:“冀一反之何时?”“何日夜而忘之?”把去国之悲、返国之愿和爱国之情三者结合在一起,表现得十分委婉、动人。

(吕晴飞)


古典文学作品《哀郢》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2〕,何百姓之震愆〔3〕?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4〕
 发郢都而去闾兮〔5〕,怊荒忽其焉极〔6〕?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7〕,涕淫淫其若霰〔8〕。过夏首而西浮兮〔9〕,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10〕,眇不知其所蹠〔11〕。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12〕
 凌阳侯之泛滥兮〔13〕,忽翱翔之焉薄〔14〕? 心絓结而不解兮〔15〕,思蹇产而不释〔16〕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17〕,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18〕,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19〕,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20〕,悲江介之遗风〔21〕
 当陵阳之焉至兮〔22〕,淼南渡之焉如〔23〕?曾不知夏之为丘兮〔24〕,孰两东门之可芜〔25〕?
 心不怡之长久兮〔26〕,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27〕,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28〕,至今九年而不复〔29〕。惨郁郁而不通兮〔30〕,蹇侘傺而含戚〔31〕
 外承欢之汋约兮〔32〕,谌荏弱而难持〔33〕。忠湛湛而愿进兮〔34〕,妒被离而鄣之〔35〕
 尧舜之抗行兮〔36〕,瞭杳杳而薄天〔37〕。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38〕
 憎愠怆之修美兮〔39〕,好夫人之忼慨〔40〕。众踥蹀而日进兮〔41〕,美超远而逾迈〔42〕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43〕,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44〕。信非吾罪而弃逐兮〔45〕,何日夜而忘之?

 〔1〕《哀郢》是屈原被放于江南之野九年之后所作。顷襄王立,令尹子兰谗害屈原,被放于江南(与郢都相对之长江以南地区,即洞庭沅湘一带)。《史记·楚世家》又载顷襄王元年二月“(秦)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秦军沿汉水而下,郢都震动。《哀郢》中回忆了这件事。本篇与下面的《抽思》《橘颂》均选自《楚辞·九章》。
 〔2〕不纯命:反乎常道。
 〔3〕震愆:播迁,流离在外。
 〔4〕鼌:通“朝”。
 〔5〕发:出发。闾:里门。
 〔6〕怊(chao):悲伤。极:终点。
 〔7〕楸(qiu):梓树。其干高。
 〔8〕霰(xian):雪珠。
 〔9〕西浮:指由长江转入洞庭湖。战国时洞庭湖口狭长,为西南东北走向(见《山海经》)。
 〔10〕婵媛:此处为牵挂不舍之意。
 〔11〕眇:通“渺”,茫远。蹠(zhi):踏。
 〔12〕焉:乃。洋洋:飘泊的样子。
 〔13〕凌:乘着。阳侯:大波之神。此处指大波。
 〔14〕忽:飘忽。焉薄:止于何处。焉,问词;薄,止、近。
 〔15〕絓(gua)结:牵挂而内心郁结。
 〔16〕蹇(jian)产:曲折缠绕。
 〔17〕终古:自古以来。
 〔18〕背:背离,离开。夏浦:夏口。西思:向西而思,指思念着郢都。
 〔19〕坟:水边高地。
 〔20〕州土:洞庭湖以北、云梦泽以东,沿大江西岸的带状平原,本为春秋时州国之地,故曰“州土”。平乐:地平人安。
 〔21〕江介:江间。
 〔22〕陵阳:在江西省西部庐水上游,宜春以南。《汉书·地理志》说,“庐江出陵阳东南。”其地与湖湘之地只隔着罗霄山脉。
 〔23〕淼(miao):汪洋无涯际的样子。焉如:到哪里去。
 〔24〕曾:竟。夏:大屋,指宫廷建筑。
 〔25〕孰:何。
 〔26〕怡(yi):愉快。
 〔27〕惟:思。
 〔28〕忽:忽忽,形容时间过得快。若:语助词。去:去国。“去”字据《楚辞集注》和洪兴祖引一本补。信:信任。
 〔29〕不复:不被召回。
 〔30〕惨郁郁:悲伤而内心压抑,心绪郁结。
 〔31〕蹇:楚语发语词。侘傺(cha chi):瞠目失神的样子。戚(qi):悲苦。
 〔32〕承欢:顺着心意。汋(zhuo)约:犹“绰约”,柔美的样子。
 〔33〕谌(chen):诚,实在。荏(ren)弱:软弱。持:“恃”,依靠。
 〔34〕忠:指忠诚的人。湛湛:深厚的样子。
 〔35〕妒:指好妒之人。被离:众多纷乱的样子。鄣:同“障”。
 〔36〕抗行:高尚的行为。
 〔37〕瞭杳杳:高远的样子。薄:接近。
 〔38〕被:加上。
 〔39〕愠怆(yun lun):内心蕴积而不显露。修美:指品德美好。此句意谓君王憎恶品德美好、心怀忠诚却不表达于言词的贤臣。
 〔40〕好(hao):喜好。夫(fu):指示代词,同于“彼”。忼慨:同“慷慨”。此句意谓却喜爱那些巧言令色、慷慨陈词的小人。
 〔41〕踥蹀(qie die):快步行走。
 〔42〕美:指品德高尚的人。超远:远离。逾迈:越来越远。
 〔43〕曼:曼曼,远的样子。“曼余目”犹言“放开眼来”。流观:周流观望,四
 望。
 〔44〕狐死首丘:传说狐狸死时把头对着生活过的小山。
 〔45〕信:确实。
 《哀郢》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用倒叙法,先从九年前秦军进攻楚国之时自己被放逐、随百姓一起东行的情况写起,到后面才写作诗当时的心情。这就使诗人被放以来一直不能忘记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那摧人肺肝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此诗分为六层,每层三节,结构均齐匀整。前三层为回忆;第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之思考;乱辞在情态、结构两方面总结全诗,可作第六层。从抒情方式看,前三层在叙事中抒情,使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后三层直接倾吐内心。全诗结构谨严。语言上的特点是对偶多,如“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等,对属工整而又流畅自然。
哀郢

哀郢

辞赋名篇,《九章》第三篇。战国楚屈原作。《楚辞》见载。写作背景见《九章》条下。郢,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王夫之《楚辞通释》断定本篇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61岁;这年春天,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顷襄王东迁于陈,郢都人民也被迫奔窜流离,循着夏水、汉水向东逃亡,屈原极可能就处于这支流亡队伍之中。他亲睹了祖国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思前瞻后,百感交集,因而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了本诗,哀叹郢都的失陷。作品以“哀郢”名篇,实质上是对危亡前夕的祖国的无比哀叹和沉痛悼念。在写作上,本篇表现出诗人晚年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诗歌以质问苍天开篇,突兀而起,一下子把读者引入国都残破、人民离难的悲惨情景中。接着,诗人以郢都为起点,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地抒写了流亡的经过,写出了一步一步回首,一步一步挥泪的沉痛情感,又穿插自己只身为客,涕泣伤怀的悲叹,以及对群小谗谄无辜、嫉贤害能的指责,构思是比较精巧的,主题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最后则以动人心弦的怀恋之情收尾,既照顾了开篇和题目,又给人以无穷回味,从而成为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郑良树)【哀时命】 辞赋名篇。西汉严忌作。《楚辞》见载。《楚辞》王逸注称,严忌好辞赋,“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主而遇暗世,斐然作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也。”此篇骚体抒情赋在哀怜屈原不遇的同时,较多地抒发了作者满腔的忧愤和感伤。《楚辞》载录时本篇分为4段。首先自叙志行贞洁及不得出路的苦闷,次写心中的欿恨和欲复远去的踌躇,再写愤慨浊世的激情及出世寻仙的意愿,最后言被疾忧惧、恐年命不终及对阳春白日的渴望。开篇“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往者不可扳援兮,俫者不可与期”数句,给全篇笼罩上忧伤哀怨的情调,使愤慨时世、忧叹命运成为本赋的抒情主题。《哀时命》中多用历史、传说构成事典,加上大量比喻,使这一主题得以深化。如“释管晏而任臧获”、“伯夷死于首阳”、“太公不遇文王”、“骋骐骥于中庭兮,焉能极夫远道”等。在章句结构和遣词用韵上,《哀时命》明显承袭了屈原《离骚》和《九章》的影响,甚至许多诗句即引用或化用屈赋而成,如“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从横”、“虽体解其不变兮,岂忠信之可化。志怦怦而内直兮,履绳墨而不颇。”可见此赋直接脱胎于《楚辞》,具有汉初辞赋作品的特点,亦为抒情赋的基本样式。

☚ 饼赋   哀永逝文 ☛

哀郢āi yǐng

《楚辞》篇名。《九章》中的一篇。是屈原被放于江南之野九年之后回忆被放时情景而作。《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元年(前298)“(秦)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秦军沿汉水而下,郢都震动。人民向东逃难,这同诗中“方仲春而东迁”相合。诗中写到江、夏、夏首、洞庭、陵阳等水名地名,可借以考知诗人的行动路线。其中又说“至今九年而不复”,则诗作于秦破楚九年以后,即前290年。王夫之通释中亦指出诗应作于九年之后。

哀郢āi yǐng

〖名词〗
《楚辞·九章》中的篇名。战国楚人屈原所作(1)。《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

哀郢

《楚辞·九章》之一。郢为楚的国都。此诗王夫之所作《楚辞通释》断为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所作。是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举国东迁,楚人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本篇即以《哀郢》为题,痛悼郢都沦陷,充分表现了对祖国危难命运的关注,并对人民的艰困感到深切的悲伤与同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