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诔
文体名。包括哀辞和诔文。都是悼念死者的文体。体制上也相同:前有散文的序,叙述死者生平、德行、死因;后有韵文的诔(哀),抒发对死者的怀念、哀伤、惋惜之情。两者的区别在于:诔最初有定谥的功用,以颂扬为主;哀辞多用于哀怜不幸猝死或童稚夭折的人,以哀痛为主。后世的诔文渐渐失去定谥的作用,哀辞也不一定用于夭折者,两者差别很小,故常常合称。现存最早的诔文是《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孔子诔》,内容极其简略。《列女传》所载《惠子诔》,传说是惠子妻所作,风格缠绵凄婉。这些早期的诔通篇押韵,篇什很短,尚未形成后世诔文的体制。颜延年《陶徵士诔》、潘岳《杨荆州诔》、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等,是诔的名篇。
哀辞的源可追溯到《诗·秦风·黄鸟》及崔瑗为汝阳王作的哀辞。但它们都是诗,不是文。哀辞的名篇有潘岳《金鹿哀辞》《泽兰哀辞》、白居易《哀二良文》、韩愈《欧阳生哀辞》《独狐申叔哀辞》等。哀诔都要求作者有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凄楚动人的文字。
哀诔与墓碑文都是悼念死者之作,区别在于:墓碑文重于记述死者生平,颂扬死者德行,多半是请人代作;哀诔重在对死者的追怀哀悼,大多是作者为亡亲故友而作,感情真挚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