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数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数日

数日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据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六载,赵师秀作此诗,“仅脱选而卒”。考赵师秀卒于嘉定十二年 (1219年),此诗或即作于是年。
已经是深秋天气,病了几天的诗人更感到浓浓的秋意。走出居室,发现树上已是光秃秃的,被秋风吹落的黄叶积满了荒芜的庭院。叶落尽则林疏,这一景象虽是客观存在,但由于诗人已是数日足不出户,在他眼里,仍然具有突然性,因而显出某种动态,此即 “出”字之所由来。然而,真正的动景却是云。诗人惊喜的目光,刚刚穿过稀疏的林木,看到久违的“遥山”,却不知从哪儿飘来几朵白云,又使得它被遮住一半,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这首诗,捕捉的便是大自然的这种瞬间即逝的景色,非常准确,非常生动。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云:“似诚斋”。这一判断是准确的。钱钟书论及诚斋体时说:“诚斋擅写生。……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谈艺录》第11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赵师秀向这位前辈学习,以七言绝句来抒写瞬间感受,写生的手法既很纯熟,艺术魅力也尽在于是。
永嘉四灵多与僧人相接,本身亦很重视禅的体验,并经常把这种体验有意无意地写入诗中。这首诗是同类题材中比较突出的一篇。
佛家认为,若想得道,必须先去妄念。《圆觉经》云: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又云: “此无名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取于虚空,不可言说。”空华(花),就是妄念。“林疏放得遥山出”,“遥山”果真“出” 了吗? 为何转瞬间,“又被云遮一半无”? 这不正是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的感受? 诗人于这一有一无之间,悟到了什么? 另外,佛家又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坏之中,正如《涅槃经·寿命品》所云: “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山也无常,云也无常,即使诗人自身,又何尝是真我?昔千代能禅师提水而桶破,顿时获大自在。赵师秀此时见林疏山出,复被云遮,亦如被当头棒喝,顿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捕捉到大自然中转瞬即逝的禅机,诗人就到达了一个久觅不得的新境界。
当然,这首诗的禅趣并不止此,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是诗人对开悟经验的描述。禅门中人,其主要目标,或许就是获得开悟的经验。但达到大悟的境界,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人们必须训练自己,同其知性隔绝,并唤醒其知觉的潜能。在这一过程中,有时朦胧,有时洞达,有时滞碍重重,有时柳暗花明。总体的参悟感觉,经常在即将达到彼岸时,又生出几分混乱和芜杂。就是这样不断超越自我,由有限到无限,最终达到彻底的禅悟。“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二句,给我们的感觉,正是开悟过程中的变化无端、无从捉摸的种种现象。这本是一种只可意会的境界,诗人以比喻出之,可说是非常巧妙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首诗的内涵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固定的,但正是这种不固定,能够把我们引入迷人的禅的境界。永嘉四灵的许多诗,都可作如是观。
☚ 赵师秀   岩居僧 ☛

《数日》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据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六载,赵师秀作此诗,“仅脱选而卒”。考赵师秀卒于嘉定十二年 (1219年),此诗或即作于是年。

已经是深秋天气,病了几天的诗人更感到浓浓的秋意。走出居室,发现树上已是光秃秃的,被秋风吹落的黄叶积满了荒芜的庭院。叶落尽则林疏,这一景象虽是客观存在,但由于诗人已是数日足不出户,在他眼里,仍然具有突然性,因而显出某种动态,此即 “出”字之所由来。然而,真正的动景却是云。诗人惊喜的目光,刚刚穿过稀疏的林木,看到久违的“遥山”,却不知从哪儿飘来几朵白云,又使得它被遮住一半,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这首诗,捕捉的便是大自然的这种瞬间即逝的景色,非常准确,非常生动。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云:“似诚斋”。这一判断是准确的。钱钟书论及诚斋体时说:“诚斋擅写生。……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谈艺录》第11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赵师秀向这位前辈学习,以七言绝句来抒写瞬间感受,写生的手法既很纯熟,艺术魅力也尽在于是。

永嘉四灵多与僧人相接,本身亦很重视禅的体验,并经常把这种体验有意无意地写入诗中。这首诗是同类题材中比较突出的一篇。

佛家认为,若想得道,必须先去妄念。《圆觉经》云: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又云: “此无名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取于虚空,不可言说。”空华(花),就是妄念。“林疏放得遥山出”,“遥山”果真“出” 了吗? 为何转瞬间,“又被云遮一半无”? 这不正是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的感受? 诗人于这一有一无之间,悟到了什么? 另外,佛家又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于生灭成坏之中,正如《涅槃经·寿命品》所云: “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山也无常,云也无常,即使诗人自身,又何尝是真我?昔千代能禅师提水而桶破,顿时获大自在。赵师秀此时见林疏山出,复被云遮,亦如被当头棒喝,顿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捕捉到大自然中转瞬即逝的禅机,诗人就到达了一个久觅不得的新境界。

当然,这首诗的禅趣并不止此,我们还可以理解为是诗人对开悟经验的描述。禅门中人,其主要目标,或许就是获得开悟的经验。但达到大悟的境界,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人们必须训练自己,同其知性隔绝,并唤醒其知觉的潜能。在这一过程中,有时朦胧,有时洞达,有时滞碍重重,有时柳暗花明。总体的参悟感觉,经常在即将达到彼岸时,又生出几分混乱和芜杂。就是这样不断超越自我,由有限到无限,最终达到彻底的禅悟。“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二句,给我们的感觉,正是开悟过程中的变化无端、无从捉摸的种种现象。这本是一种只可意会的境界,诗人以比喻出之,可说是非常巧妙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首诗的内涵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固定的,但正是这种不固定,能够把我们引入迷人的禅的境界。永嘉四灵的许多诗,都可作如是观。

称天数

称天数

半天:晌(半晌) 半日
一天:日(一日;昼日) 一朝 一旦
满一天:满日 淹日 周日
一整天:整日 一日 全日 尽日 竟日 穷日 崇日 渴日 极日 永日 晬日 留日 成日(成日家;成日价) 弥日 通日 终天 终日 终朝 终晷 日夜 早夜 崇朝 彻天 终天 成天 全天 长天 整天 连昼 彻昼 朝暮 朝夕 旦昏 旦暮 穷辰 穷晷 穷昼 穷景 昕夕 昕宵 毕景 昼昃 每日里 一天到晚 无天无日
从早到晚:早晚 朝夕 鼌夕 朝朝暮暮 暮暮朝朝
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通晓连夜 通明达旦 通明彻夜 通昏达曙 通宵达旦 通宵彻昼 通宵彻旦 达旦通宵 靡明靡晦 穿宵连夜 连宵达旦 连宵达曙 连宵彻曙 通晓连夜 连昏达曙 连昏接晨 分宵达曙
从早到晚,通宵达旦:尽日穷夜
整天,从早到晚:镇日(镇日家;镇日价)
整日整夜:终日终夜 整天整夜 足日足夜 黑天白日 连明彻夜 连明连夜 连明达夜 申旦达夕 终日终夜 镇日镇夜 成日成夜
不分昼夜,整天整夜:黑家白日 黑价白日
许多天:多日 永日 数日 少日
七天:周(~会;上~;本~;一周)
十天:旬(旬朔;旬期;旬时;数~) 浣(上~;下~) 浃(浃日;浃旬)挟日
一个月的最后一旬:下旬
十天之内:旬次
满十天:弥旬 阅旬 旬浃
整十天:终旬 既旬
十多天:旬余
十二天:浃辰
十五天:半月
二十天:兼旬
约定或规定的日数:期日
一年的天数:期数

☚ 称各天   某月某日 ☛
000013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