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攻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攻打;攻击;进攻ɡōnɡdǎ ɡōnɡjī jìnɡōnɡ【同】 都是动词;都是打击并试图战胜对方的意思;均为军事用语。 攻击ɡōngjī❶进攻;打击 攻击gōngjī❶ 〈动〉进攻,打击:猛烈攻击│攻击敌人。 攻击gōngjī进攻,有时指恶意诋毁。 攻击gongji❶进攻;攻打:我军从正面~敌人,友军则从侧面进行~|尖刀连正~敌人的桥头阵地|总部定于明天下午发动全面~。 攻击gōng jī动词。进攻,引申为恶意指责,用于贬义。 攻击(同)抨击 打击 进犯 进攻 进击 袭击 冲击 进攻 撤退、退却;把守、防御;反攻、攻打、攻击、进攻○撤退chè tuì(动)(军队)放弃阵地或占领的地区:敌人~了 |全线~|我们主动~|野战医院~到后方|把居民~到安全地方|我来掩护~。 ○退却tuì què(动)军队在作战中向后撤退:慌忙~|敌军向森林~|他们一步步~|主力部队有计划地~。 ●把守bǎ shǒu(动)守卫;看守(重要的地方):~关口 |~的卫士|~大门的警卫|重兵~|一路有武将~|两名船员在门外~。 ●防御fáng yù(动)抗击敌人的进攻:~状态|~战术|~部队|积极~|消极~|加强~| 由~转入进攻。 ○反攻fǎn gōng(动)防御的一方反过来向对方实行进攻:~开始|转入~|发起~|从正面~|抓住~的机会|全面~|全力~。 ○攻打gōng dǎ(动)为占领敌方阵地或据点而进攻:屡次~不成|领兵前来~|合力~|昼夜~|指挥三军~城池。 ○攻击gōng jī(动)进攻敌人:~目标|正面~|侧面~|掩护~|发起总~|进行猛烈的~。 ○进攻jìn gōng(动)军队接近敌人并主动进行攻击:~战|正面~|~性武器|~敌人阵地|猛烈~|全线~|联合~|发动~|重新组织力量~| 击退敌人的疯狂~。 出击、攻击、进击、追击;反击、还击、回击、抗击○出击chū jī(动)部队出动,向敌人进攻:主动~|不要四面~|迅速~|准备~|分头~。 ○攻击gōng jī(动)进攻敌人:~目标|正面~|进行猛烈的~| 向敌人发动~|总~开始了。 ○进击jìn jī(动)进攻;攻击:向敌军~|~武昌|乘机~|以五千步卒~匈奴。 ○追击zhuī jī(动)追赶着攻击:乘胜~|跟踪~|躲过~者的标枪。 ●反击fǎn jī(动)回击进攻的敌人:有力的~|坚决~敌人的进攻|立刻予以~|毫无~能力 |停止~。 ●还击huán jī(动)回击:予以~| 自卫~|边~边撤退|开枪~。 ●回击huí jī(动)受到攻击后,反过来攻击对方:奋力~|全力~|~对手|有力的~|必将给以~|出手~。 ●抗击kàng jī(动)抵抗并且反击:~侵略|顽强~|奋起~|~敌人增援部队。 迎战←→攻击yíng zhàn ← → gōng jī迎战:向着敌人来的方向上前去作战。 防御←→攻击fáng yù ← → gōng jī防御:抗击敌人的进攻。 指责 指责诋(诋诃;诋呵;诋诽) 攻 诛 病訾 说话 开销 非议 校责 击难 镌责 谤怒 诟病 诟疾 诟厉 罪诟 指切 指点 抵摘 疵议 褒贬(落人~) 包弹 言斥挥斥 ☚ 指摘 指责缺点 ☛ 攻击1 攻击1攻 击(~落;~毁;击攻;击搏;打击;进击;陷击) 鸷(鸷击) 进捣 另见:猛烈 进攻 打击 歼灭 ☚ 攻击1 受到攻击 ☛ 攻击2 攻击2抨(抨弹) 剽剥 另见:恶毒 批评 评论 指责 责骂 损害1 ☚ 攻击2 攻击的方式 ☛ 攻击英美侵权法上的概念。又译 “打斗”。不法行为人实施的故意而直接攻击他人身体的侵权行为。侵权之诉的一独立诉因。构成条件: (1)行为人具有攻击他人身体的故意; (2)行为人已对受害人身体或其附着物实施了有害性直接接触,如割断受害人攀附的绳索,抽开受害人正要坐下的椅子等;(3)该行为已经对受害人产生了侵害性后果,至于其侵害程度则在所不问。此外,攻击还须具有非法性。依英美法判例。攻击行为引起的赔偿范围不限于实际损失,还包括惩罚性赔偿金。 攻击主动进攻敌人的作战。汉代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雔。”唐代武元衡《塞下曲》: “白露湿铁衣,半夜待攻击。”刘白羽《火光在前》第十章:“师决定派出一个团到敌人侧后方协同兄弟部队一部分进行攻击。” 攻击attack是人受挫折后立即反应的一种形式。它有两种方式: 攻击攻擊gōng jī❶中医攻泻法。《景岳全书·脉神章》:“大都脉来迟慢者,总由元气不充,不可妄施攻击。” 攻击assault;charge;launching an offensive 攻击❶attack; assault; launch an offensive 攻击 攻击aggression亦称“进攻”、“侵犯”。因其他个体或事物反对自己而采取的敌对性、破坏性的冲动行为。可表现为一种心理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也可表现为一种攻击行为。攻击的内容和形式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异。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敌对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根据其表现方式可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根据攻击者的人格特征可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根据攻击者所用手段可分为躯体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不同理论对攻击的解释不同。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Elliot Aronson,1932— )认为攻击是一种目的,在于引起伤害或痛楚的行为;德拉特等人认为攻击和挫折有关;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死本能导致了攻击性;阿德勒认为,攻击性源于人的权力意志;洛伦茨认为攻击可能是由于人类对攻击性的抑制机能特别弱;多拉德和N.E.米勒认为,攻击是个体追求目标的动机性行为受挫时表现出的强烈反应;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认为,攻击是社会模仿学习的结果。 ☚ 消极状态解除模型 工具性攻击 ☛ 攻击 攻击亦称“侵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这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既包括躯体动作攻击,也包括造成其他个体心理伤害的言语攻击。 ☚ 激励 侵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