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汉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汉剧

汉剧

参见“楚调”。

☚ 楚调   清戏 ☛

汉剧;焊炬

◉ 汉剧hànjù  旧称“汉调”。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流行于湖北全省和河南、陕西、湖南的部分地区,历史较久,对京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例〉~团/ 唱~/ 演出~/ 她是一个~演员。
◉ 焊炬hànjù  焊枪,气焊用的带活门的工具,形状略像枪,前端有喷嘴。

汉剧

汉剧

清初在秦腔与徽戏直接影响下,西皮与二簧合流后形成的戏曲剧种。原名“楚调”、“汉调”、“汉戏”。流行于湖北、陕西、湖南、四川、河南等地。因流行地区不同又有湖北、陕西两大流派,各流派间又有一些不同的支派。在湖北则有襄河、汉河、荆河、府河四个支派。声腔属板腔体,主要有西皮、二簧两种,兼有吹腔、杂曲和小调。西皮高亢激越、流畅爽朗,板式有慢西皮、中西皮、快西皮、摇板、散板等; 二簧曲调柔和委婉,板式有慢三眼、三眼垛子、二流等; 反西皮声调悲怆,反二簧苍凉悲惆。脚色行当有末、净、生、旦、丑、外、贴、小、杂十大行。现存传统剧目660多本,以历史故事为内容的大型本戏为多,如《两狼山》、《双尽忠》、《四进士》、《清风亭》、《探窑》、《醉写》、《骂曹》等,经过加工整理的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哭祖庙》、《磐河桥》,新编移植的现代戏有《血债血还》、《春江渡》、《借牛》等。

☚ 汉调二簧   眉户戏 ☛
汉剧

汉剧

旧称“楚调”,也叫“汉调”,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西皮是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演变而来的,二黄则来自安徽。约有三百年历史,对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的形成有过重大影响,它角色行当分工最细,分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共十行。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宇宙锋》、《二度梅》、移植剧目《柜中缘》、《屈原》及现代剧《借牛》等,影响较大。

☚ 吕剧   花鼓戏 ☛

汉剧

戏曲剧种。旧名“楚调”、“汉调”,1912年前后改为“汉剧”,流行于湖北、湖南、陕西等地。其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西皮系由陕西梆子传入鄂西,经衍变成为汉剧“襄阳腔”,二黄由四平腔发展而来,已有300多年历史。早期同与徽剧互相影响,在发展中形成为荆河、襄河、府河、汉河4大流派,对湘剧、赣剧等不少剧种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影响,并与徽剧融合,形成为京剧。汉剧西皮曲调高亢激越,有[慢板]、[原板]、[摇板]、[散板]等不同板式,二黄委婉柔和,除[慢三眼]、[三眼垛子]等板式,还有[反二黄]和[平板]。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等,打击乐有4大件。汉剧传统剧目计有1000多个,大戏居多,现存600多个,其中西皮戏约有300多个,二黄戏约有180多个,西皮二黄兼唱的70余个。

汉剧

原名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土二簧”。1949年后,改称“汉剧”。是流行于安康、汉中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陕西省第二大剧种。曾流传到甘、鄂、豫、川、滇、粤等省。它是在汉水流域“土腔土调”的基础上,于明末清初形成,乾隆年间传入北京,为京剧艺术的先声。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进入兴盛时期。抗日战争前后开始衰落。1949年后又兴盛起来。1981年11月,在安康举办了“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盛况空前。
汉剧属皮簧声腔。唱腔旋律幽缓婉转,曲调悠扬悦耳,吐字尖团分明。唱腔分二簧(上把)、西皮(下把)两大类。二簧多用于表现庄严、沉痛、忧伤、哀怨、愤恨等情调;西皮多用于表现舒畅、欢快、豪迈、慷慨、紧张等情调,也可交叉使用。文场乐器有:京胡、阮、中音二胡、板胡、三弦、月琴、笛子、唢呐;武场面有:战鼓、堂鼓、尖鼓、干鼓、牙子、大锣、梆子、二五子、铙、钹、小锣、云锣、碰铃、马锣、大号等,打击乐谱60多种。角色行当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老、杂十大行当。表演唱、做、念打并重,有细腻精制,优美传神,很讲究角色创造。道白通用韵白(湖广音中州韵)、陕白两种。脸谱造型独特,如司马师和刘堂脸谱。且随年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汉剧传统剧目有三百多本,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史外传数不得”之说。稀有剧目有《文姬辨琴》、《胡笳十八拍》、《战蚩尤》、《尝百草》、《补天记》、《子园观鱼》、《曹刿论战》、《打龙棚》、《进喜妹》、《珍珠衫》、《通天河》等许多本戏。

汉剧

汉剧

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旧称“楚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
汉剧的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主要由汉调艺人创造、发展,并与“西皮”合奏,从而开创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皮黄声腔系统。“西皮”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张亨甫《金台残泪记》。西皮源出陕西梆子。西皮、二黄合流,最早见于清代叶调元《汉皋竹枝词》,说明当时不仅是西皮、二黄合奏,腔调板式已渐趋完备。
汉剧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进入兴盛时期,科班迭起,名角辈出,并依流行地区划为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个路子。
汉剧分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清代在汉口刊行的《新镌楚曲十种》收有老汉剧本《英雄志》、《祭风台》、《李密降唐》、《临潼斗宝》、《青石岭》等。
汉剧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
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传统的演唱和器乐曲牌有四百多首。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串打”很有特色,配以马锣,节奏鲜明,气氛强烈,花脸、武生戏中,均用“串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颇见效果。

☚ 湖北省   楚剧 ☛
汉剧

036 汉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省全境及豫陕川湘部分地区。原称皮簧、楚调、汉调,1912年改称汉剧。汉剧称皮簧腔系,实为西皮、二簧两个各自独立的腔系的结合。西皮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由西北路梆子演变而来;二簧,一说产生于黄陂和黄岗,一说产生于宜黄,系由四平腔发展而来。约于清代中叶,两腔融为皮簧腔系。西皮定调较高(63弦),曲调流丽高亢,宜于表现慷慨悲壮激越苍凉的情感;二簧定调较低(52弦),曲调轻舒柔婉,适合表达深情细腻悱恻缠绵的情感。现有曲牌400余首。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王洪贵等人始搭徽班进京演出,兹举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嗣后,汉剧在湖北又发展成襄河路子、荆河路子、府河路子、汉河路子四个流派,各自形成特色,较长论短,开办科班,培育人才,使汉剧长盛不衰。抗日战争期间,在周恩来的号召、郭沫若的帮助下,汉剧艺人组成10支流动宣传队,演出《江汉渔歌》、《岳飞》等剧,鼓舞士气民心。解放后,20余汉剧团相继成立,迎来汉剧的黄金时代。汉剧脚色末、净、生、丑、旦、外、小、贴、夫、杂十大行,每行均有代表人物和传承演员。汉剧传统剧目相传近千个,现存600多个。又有一批新编历史剧 (如《闯王旗》) 和现代戏 (如 《红色娘子军》) 为汉剧溶入新血液。

☚ 粤剧   闽剧 ☛
汉剧

汉剧

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旧称楚调,也叫汉调,俗称二黄,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二黄”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调元《雨村剧话》,文中说:“胡琴腔……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腔。”“西皮”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张亨甫《金台残泪记》,文中说:“甘肃腔”就是“西皮调”。西皮、二黄合流,最早见于清代叶调元《汉皋竹枝词》:“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说明当时不仅是西皮、二黄合奏,腔调板式已渐趋完备。汉剧在嘉庆、道光年间进入兴盛时期,科班迭起,名角辈出。并依流行地区划为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个路子。因各地方言不同,唱白略有差异。咸丰以后,受战事影响,一度有所衰落。汉剧行当分生、旦、净、末、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在传统的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如襄阳调、马蹄调等。

☚ 高甲戏   巴陵戏 ☛
汉剧

汉剧

旧称汉调,也称剧调,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为皮簧腔系重要剧种。流行于湖北全省及豫、陕、湘、粤、闽、川、黔等省部分地区。清嘉庆、道光年间传入北京,加入徽调班演唱,逐渐融合演变为京剧。汉剧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对湘剧、川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角色分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十大行当。伴奏乐器主要用胡琴、二胡、月琴、三弦;武场有鼓、板、锣、钹等打击乐器。清叶调曾有诗简括其曲调及演唱特色,谓“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汉皋竹枝词》)。现存传统剧目660多个,其中优秀剧目《宇宙锋》、《二度梅》曾摄成戏曲艺术片,深受群众喜爱。新编剧目有历史剧《闯王旗》、现代剧《借牛》等,亦已拍成戏曲艺术片,使老剧种焕发出新的光彩。

☚ 楚剧   美食品 ☛

汉剧

旧称“汉调”、“楚调”。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主要声腔为西皮、二簧。早期同徽剧常相互影响。对湘剧、川剧、赣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影响。1912年后改称汉剧。

汉剧

汉剧

戏曲剧种之一。旧称“楚调”、“汉调”。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四川、广东、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1912年(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参见“西皮”、“二黄”条),兼有吹腔、杂曲、小调。西皮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反西皮声调悲怆;二黄曲调柔和委婉,反二簧声调苍凉,后将西皮、二黄简称“皮黄”。对湘剧、川剧、赣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湖北艺人王洪贵、李六、余三胜相继将汉调带到北京,搭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形成京剧。演员角色可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共10个行当。早期剧目以本戏为主,进城后,逐渐改为以折子戏为主。现存剧目约有660多个,如二黄戏《双尽忠》、《两狼山》、《龙凤阁》、《清风亭》等;西皮戏有《战樊城》、《让成都》、《骂曹》、《审陶大》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20多个汉剧团。1962年又建立了武汉汉剧院,培养出不少人才。经整理的传统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窦娥冤》、《打花鼓》、《哭祖庙》、《审陶大》;移植剧目有《柜中缘》、《屈原》及新编历史剧《闯王旗》,大都摄制成影片。新编或移植的现代剧有《红色娘子军》、《金沙江畔》、《春江渡》、《放牛》、《蔡九赔鸭》等。

☚ 吕剧   湖南花鼓戏 ☛
汉剧

汉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旧称“楚调”,也叫“汉调”,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西皮是陕西梆子传入鄂西北演变而来的,二黄则来自安徽。约有三百年历史。对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的形成有过重大影响,它角色行当分工最细,分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共十行。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宇宙锋》、《二度梅》、移植剧目《柜中缘》、《屈原》及现代剧《借牛》等,影响较大。

☚ 议论性散文   对口词 ☛

汉剧han ju

Hubei oper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