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续损
接骨续损是以有助于断折的筋骨生长修复、促进愈合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治疗中、后期筋骨损伤的方法。
由于筋断骨折,肢体或躯干的活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或丧失。经过恰当的外治和对损伤初期的内治后,中、后期应以接骨续损,以促使其生长接续、修复愈合。
《神农本草经》称本法为“续筋骨”或“续绝伤”。该书云:“续断,味苦微温,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伤、折跌、续筋骨……。”又云:“栝萎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说明汉代已有使用接骨续损法治疗“金疮、痈伤、折跌”。到了唐代则有所发展,总结出一些接骨续筋的药物,并应用在骨折、断筋的治疗上。如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曾记载:“赤铜屑主骨折,_能捍人骨,及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损处。”《外台秘要》卷二十九转载:“救急疗骨折,接令如故,不限人畜也方,取钴䥈铜错取末仍捣以绢筛, 和少酒服之, 亦可食物和服之,不过两方寸匕以来,任意斟酌之。”又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的“常用整骨药”这一方中,主要作用是麻醉,但方中除了具有麻醉止痛作用的草乌、木鳖子、乳香、没药外,还有血竭、自然铜、地龙、无名异; 在另一个接骨验方“接骨药”中,则以鹗鸟骨、古铜钱、酒三药组成。说明了唐代在对骨折的治疗中应用了铜类、昆虫、动物骨胳及一些植物药,并逐渐形成了接骨续损法。自唐以后,也基本按这个方向发展。如《太平圣惠方》用鳞鱼骨、狝猴项骨、虎项骨、黄犬项骨、野猫项骨各一两,制天雄半两,肉苁蓉半两,酒、醋配制成“五骨散”,内服及外用 “治落马坠车,腕折骨碎,筋伤压损,疼痛不止。”《丹溪心法·跌扑损方》用没药、乳香、自然铜、滑石、龙骨、赤石脂、麝香、醋配制成用酒送服的“接骨散”;《本草纲目》中收载了“内治接骨”的药物骨碎补、地黄、白芨、黄麻灰、接骨木、卖子木、自然铜、铜屑、古文钱、铜古銏、生铁、铁浆粉、乌石瓦、胡粉、䗪虫、龟血、鹗骨、鵰骨、鹰骨等。
接骨续损法能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增强局部血循环,改善伤患局部及全身的新陈代谢,促进筋肉及骨折的愈合。接骨续损法适用于各种筋骨断折。常用药物有铜屑、自然铜、续断、骨碎补、接骨木、地黄、土鳖、杜仲、虎骨、猴骨、狗骨等。临床常用的方剂如自然铜散、紫金丹、接骨紫金丹、生血补髓汤、肢伤二方等。在骨折整复固定后到愈合的全过程,主要是中、后期,可辨证使用这些方药。
外伤性筋断骨折的愈合过程,可概括为瘀去、新生、骨合,病程可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接骨续损的方药分别配伍各期常用药物,可应用于骨折治疗的整个过程。初期常配用活血祛瘀、行气消肿药,如桃仁、红花、归尾、木通、防风、青皮、陈皮等; 中期,瘀肿消而未尽,筋骨尚未连接,常配用和营生新药物,如生地、赤芍、白芍、丹参、丹皮等; 后期,损伤日久,气血虚弱,断折的筋骨初连而未坚,常配用补肝肾、益气血药物,如熟地黄、山萸肉、巴戟、淮山、白术、黄芪、当归、桑寄生、吐丝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