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地
又称祭天地、敬天地,起源于古代的自然崇拜。《礼记·郊特祀》:“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可见,天地崇拜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祭天祭地已在上层社会形成礼制,明确规定:“天子祭天,诸侯祭地”。汉代时,祭天已确定在夏历正月举行。《汉书·平帝纪》元始四年:“春正月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帝以配上帝。”以后相继发展逐步形成了祭天地的习俗。
皖北的固镇、怀远,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都起得很早,力争第一个鸣放爆竹,俗称“接天地”。意谓谁第一个放爆竹谁就能接着天地。而更多的地方则是祭天地、敬天地。皖南的旌德,旧俗正月初一凌晨,家主要率领子孙在门前焚香祭天;皖东的天长,农村居民初一凌晨以“三牲”(猪头、公鸡、鲤鱼)敬土地,祭祀后,携回供品全家共食。皖北的太和,旧时正月初一,用斗供奉天地神位,斗内满贮小麦,压放制钱1000文,3面插松柏,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文革”以前,有些地方农村家家堂屋里还悬挂“天地君亲师”的中堂。而皖北的五河,接天地却另有一番含义,当地男人在大年初一起五更迎灶神,俗称“接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