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折杨柳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折杨柳行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末喜杀龙逢,桀放于鸣条。祖伊言不用,纣头悬白旄。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夫差临命绝,乃云负子胥。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璧马祸及虢,二国俱为墟。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卞和之刖足,接舆归草庐。
 全诗通过大量事实来说明人君胡涂必有恶果,此篇虽为劝戒性文字,但富有浓厚的感情,在汉乐府民歌中是一首别有风致的诗。
 全诗共分四解。第一解的开篇二句是作者在此篇中所要表达的观点。“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默默,即墨墨,昏暗之意。施行违,就是倒行逆施的意思。这里是说人君如果糊涂,倒行逆施,苍天对其惩罚就会随之而来。这是作者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因而他要以此来告诫人们。这种开篇点题的写法很是醒目,吸引人们为其所写观点追踪下去。接着的二句,是以夏桀为例来说明前面的观点,“末喜杀龙逢,桀放于鸣条。”末喜,即妹喜,又作末嬉,夏桀的妻子。龙逢,即关龙逢,夏桀之臣,因进谏而被杀。鸣条,地名,在今山西邑县西,相传夏桀王为商汤所败,放逐鸣条而死。夏桀王宠幸妹喜,杀掉忠臣,最后终于被汤所败而流放到鸣条。夏桀王的厄运就是他自己荒淫暴虐所致。
 第二解、第三解都是举例说明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的观点。“祖伊言不用,纣头悬白旄”二句,是写殷纣王。祖伊是殷纣王的贤臣。当周文王伐黎并将其打败之后,祖伊就告诫殷纣王,诸侯离心,天命不顺,应改弦易辙。殷纣王不听祖伊的告诫,结果被武王所败,其头被悬挂在饰有白旄尾的旗杆上示众,殷就此灭亡。“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二句,是写秦二世胡亥的下场。赵高是秦二世胡亥的宠臣,他专权作威,曾以“指鹿为马”的手法探试群臣对他的态度,结果说鹿者皆被他所杀。秦二世虽然宠任他,最终也被他逼死。“夫差临命绝,乃云负子胥”二句,写春秋时吴王夫差国破身亡的例子。子胥,即伍员。吴王夫差将越国打败以后,便丧失了警惕,不听贤臣伍子胥的劝告,并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夫差最后被越国打败,临死时才有所醒悟,说无面目见子胥。“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二句,写戎王的例子。戎与秦是邻国,由余是戎王的贤臣,秦穆公为了离间戎国君臣,便将女乐二人送给戎王。戎王从此宠幸女乐,疏远由余。由余愤慨而归秦。“璧马祸及虢,二国俱为墟”二句,写晋灭虢之事。墟,土丘,这里指灭亡。春秋时,晋献公曾向虞国借道伐虢国。虞、虢本为唇齿相依之国,但虞君贪慕晋国送的良马美玉,便借道给晋,结果晋灭虢后,又灭亡了虞国。虞、虢两国俱为土丘。从以上夏桀王、殷纣王、胡亥、夫差、戎王、虞君等人的可悲下场来看,真可谓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
 第四解,调转笔锋,写谣言盎惑人心,应避世远祸。这一解共四句,一句一个典故。“三人成市虎”是句成语,出自《战国策》,是说市上本来没有虎,但如果连续有三个人都说市上有虎,那就都相信有虎了。“慈母投杼趋”,出自《战国策》。孔子弟子曾参住在费邑,此地有一个人杀了人,因他和曾参同姓,所以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不相信,照旧织布,一会儿又有人来向她报信息,她还是不相信。但等到第三个人来报告时,她害怕了,以为儿子真杀了人,扔下织布杼子逾墙跑了。“卞和之刖足,”卞和是人名,楚人。他曾将一块璞玉献给厉王,厉王让其他玉工检验,结果玉工说是一块石头。于是厉王大怒,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楚武王即位后,他又将这块璞玉献给武王,玉工还说是石头,武王把他的右脚也砍掉了。到了楚文王时,打开这块璞,果然是一块美玉。“接舆归草庐”,接舆,传说为春秋时楚国隐士,佯狂避世。这里是说他不接受楚君的聘任而归隐草庐。作者认为只有像接舆那样避世,归隐草庐,才能避免祸患。
 此诗在艺术上别具特色。汉乐府民歌极少运用典故,而此诗除了开端两句表明宗旨外,其余皆用成语典故铺陈,以此来说明问题,揭示道理。而这些成语典故的运用又极恰切,有着内在的联系,因而读起来深感情思蕴藉,脉络相贯。在乐府民歌中这是很别致的篇章。

乐府诗《折杨柳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折杨柳行

 

[南朝·宋]谢灵运


 郁郁河边树,青青野田草。舍我故乡客,将适万里道。妻妾牵衣袂,抆泪沾怀抱。还拊幼童子,顾讬兄与嫂。辞决未及终,严驾一何早。负笮引文舟,饥渴常不饱。谁令尔贫贱,咨嗟何所道。

 《折杨柳行》本为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本篇是谢灵运的拟作。它的创作时间已不可考,朱矩堂认为“此当是其赴广州时作也,”(引自黄节《谢康乐诗注》)可备参考。谢灵运活动在河网密布,湖光山色,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他虽身为豪贵,但“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宋书·谢灵运传》)的经历必使他与民间生活有所接触。这首诗即是通过依依不舍的离家场景的描绘和“饥渴常不饱”的现实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劳动者深厚亲爱的家庭感情和艰辛悲苦的劳役生活。
 诗歌开始两句写景。它化用了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名句,但在意境上却比古诗开阔的多。十个字把郁郁葱葱、百卉繁盛,杨柳吐绿,生机勃发的春景展现了出来,给人丽日和暖,春光融融的感受。
 紧接八句笔锋一转则写离别。春天艳阳的天幕下是摧人泪下、难舍难分的分别场面:妻子泪流满面,牵衣曳袖。丈夫徘徊安抚,欲言又止;怀抱幼童,声咽泣下。催促声,挽留声、离别的叮咛嘱吒,恩爱的脉脉情肠,混杂着丽日的清香,莺莺的鸟语。离别气氛的极力渲染与春光融融的贴切感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至使春景黯然失色,悲悯骤然升上,具有身临其境的艺术体味。而“牵衣”,“抆泪”,“拊(同抚)”,“托”一系列动作的连锁效应,则又清晰地揭示了游子行将离别时与亲人依依不舍的复杂矛盾心理,真切地传达了劳动者朴素的夫妻之爱、父子之情。寥寥数语,却形象鲜明,一幅哀婉深痛的春日送别图维妙维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神形兼备,余意悠长。
 “负笮引文舟,饥渴常不饱”。负,背。笮,竹索。也许这是一个出门行苦力的纤夫。这两句诗把他终日劳累,食不饱腹的悲苦遭遇表现了出来,于平叙中隐含无限酸辛。最后两句乃是对此生活的喟叹,于无可奈何的自我责怨中结束全篇,语意深长,令人叹息。
 总之,全诗语言凝炼,不事雕琢。艺术上成功之处是对别离场面的描绘。形象生动感人,场景催人泪下。陈胤倩评此诗说:“有汉人遗韵。而情思深切,凄其感人。”(引自黄节《谢康乐诗注》)是很有见解的。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诗风清丽新峻。刘熙载说:“谢客(灵运小名)诗刻画微妙,其造语似子处,不用力而功益奇,在诗家为独辟之境”。(《艺概·诗概》)而《折杨柳行》同样是谢诗中的“独辟之境”,它的确代表了谢灵运乐府诗的特色。

乐府诗《折杨柳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折杨柳行

 

[汉]民歌


 默默施行违,厥罚随事来。妹喜杀龙逢,桀放于鸣条。祖伊言不用,纣头悬白旄。指鹿用为马,胡亥以丧躯。夫差临命绝,乃云负子胥。戎王纳女乐,以亡其由余。璧马祸及虢,二国俱为墟。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卞和之刖足,接舆归草庐。

 《折杨柳行》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此篇为乐府古辞,是一首抒发深沉感慨的诗,表达了对昏君误国、世道颠倒的巨大不满。结尾虽标榜出世,但结合全诗来看,实是感慨和怨愤的转化形式。
 开头两句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感情的发端。默默,文同墨墨,即昏暗的意思。二句说国君如果糊涂乱来,上天对他的惩罚就会接踵而至,这是可恨而又可悲的。以下十二句,句句都是缘此而发。作者以六个昏君为例,列举了他们昏乱致亡的典型事例,痛斥了他们祸国殃民最后也害了自己的丑行。夏桀荒淫暴虐,宠幸妹喜,不听忠言,反而杀害直言进谏的关龙逢,后来被商汤击败,流放到鸣条山而死,夏朝亡。殷纣更是极端荒淫暴虐,诛杀直臣,诸侯离心,民怨沸腾,对贤臣祖伊的告诫,他充耳不闻,依然故我,终于被周武王打败, 自焚而死,悬头于饰有白色牦牛尾的旗杆上,殷商遂亡。胡亥是秦二世皇帝,宠任奸臣赵高,赵高专权作威,指鹿为马,胡亥自己也被赵高逼杀。春秋时吴王夫差,不听贤臣伍子胥的忠告,听信谗言,逼令伍子胥自杀,直到国破身亡时才叹道:我无面目再见伍子胥。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离间西戎的君臣关系,送女乐二人给戎王,戎王亲宠女乐,疏远贤臣由余,由余愤而归秦。虞、虢本是唇齿相依的小国,晋献公以良马美玉贿赂虞君,借路伐虢;虞君愚昧贪财,不听宫之奇的劝谏,导致虞、虢同时灭亡, 自己也沦为奴隶。
 最后四句是感情的高潮。作者连用三个典故说明社会的是非颠倒、危机四伏。表面上是用接舆的典故称颂了避世的高明作法,实则是对黑暗现实发出了强烈抗议。四句意谓:集市上本来没有老虎,但当造谣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有时,人们就相信了;曾参本未杀人,但当误传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来转告时,连曾参的母亲也信以为真,扔下手里的机杼逃跑了。卞和怀着忠心两次要把蕴含着绝世美玉的璞献给楚王,但玉工们一再说是石头,害得他被砍下了双脚,好不凄惨!世道这样险恶,难怪接舆拒不接受楚王的聘任,宁愿终守草庐,他真是高人!
 在艺术表达方面,这首诗在乐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全诗几乎通篇用典。开头两句揭明宗旨,总领全篇。以下两句一典,次第而下,历述史实。而结尾四句是一句一典,密度更大。整篇诗宛如一座用典故垒起来的庙宇,但看来却又不使人感到堆砌。究其奥妙,就在于它有紧密连贯的情思脉络,并用它把各个典故贯穿了起来,使人感到典中有情,情因典发;典导情出,情随典进。情与典的结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

乐府诗《折杨柳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折杨柳行

 

[魏]曹丕


 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一解〕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轻举乘浮云,倏忽行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二解〕彭祖称七百,悠悠安可原。老聃适西戎,于今竟不还。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三解〕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追念往古事,愦愦千万端。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观。〔四解〕

 《折杨柳行》属乐府诗《相和歌辞·瑟调曲》。这首诗,借游仙所见,揭露了神仙方术的虚妄怪诞,告诫人们遇事—定要辨识真伪,不要做愚夫,要做现实的达人。
 全诗分四解。 “解”,音乐的章节。乐府诗是用来配乐演唱的,其歌词的章节也叫“解”。诗歌第一解,发端突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座高入云霄、不见极顶的西山。接下去,作者又用明白如话的叙述语言告诉我们:在那白云飘飘、烟雾缭绕的西山之上,居住着两个终年不吃不喝、吸风饮露的仙童,是他们给了我一丸五彩斑烂、光耀夺目的仙丹。这里,所谓“仙童”,就是指的东汉以来上层贵族欲求长生不死到处觅仙求药而迷信的神仙方士。第二解,紧承上文,作者记叙“我”在服药之后,神志恍惚,身生羽翼,飘飘欲仙,乘浮云驾飞龙腾入高空游观四海的感觉,实际上描写的是服药中毒的症状,所以说在昏迷中见到一些清醒时所未曾见到过的事物,从而揭露了神仙方术的骗人把戏。第三解写“我”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之后的反思:人们都说夏代的彭祖曾活到七百岁,这么荒诞的传说怎么可以经得起推究呢?道教不是宣扬长生不死吗?可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听说他晚年西入关中,客死于秦,不是到现在也没有能够归来吗?神仙王子乔也不过是虚言欺世,赤松子更是仅仅留下空言一片。作者通过道教所尊奉的这四个传说人物,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所谓“长生不死”是骗人的。最后,第四解,作者用娓娓叙谈的口吻,语重心长的忠告,告诫世人:只有通达之人才能辨识真伪,而胡涂的庸人却只会无根据地以讹传讹,回头想想这些往古之事,不明不白的何只千条万件?不要相信这家那家的迂阔怪诞吧,他们所谓圣道也不过为此而已!
 这首五言诗层次井然,叙义得体,语言通俗明白,体现了乐府诗语言的民歌化。全诗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又颇具浪漫主义色彩,融神话、传说与现实为一炉,不失为一篇佳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