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抄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抄本 抄本《金瓶梅》问世后,先以抄本流传。最初谈及《金瓶梅》抄本流传的是袁中郎万历二十四年(1596)给董思白的信:“《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后其弟小修在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所写的《游居柿录》里又说: “往晤董太史思白,共说诸小说之佳者。思白曰:‘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后从中郎真州,见此书之半。”据有的研究者考证,董思白与袁小修谈及《金瓶梅》,当在万历廿二秋至廿三年四月底,地点在北京。又据“近有一小说”云云,足证《金瓶梅》抄本于其时流传不久。今据有关纪录,最初藏有《金瓶梅》抄本的,有以下十二家: ☚ 十六、版本流传 新刻金瓶梅词话 ☛ ![]() ![]() ![]() 抄本chāoběn按原本或底稿抄写成的本子。 抄本chāoběn〈名〉抄写的本子:手抄本|小说抄本。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版本 > 鈔本 > 抄本 抄本 chāoběn 同“鈔本”。 原本←→抄本yuán běn ← → chāo běn原本:底本;原稿。 抄本亦称“写本”。指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称唐代及唐以前的为“写本”,唐以后的为“抄本”。在刻版印书尚未出现和普及以前,图书流行,大多只靠传抄。宋代以后,雕版印书盛行,但一些较专门的、读者需求不大的或篇幅太大难以刻印的书籍,仍靠传抄流通、保存。如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四库全书》,皆以抄本传世。抄本图书有很多是未经刊刻印行的,或者是刻印本的祖本、底本,往往流传很少,颇为珍贵。此外,明末以后的不少藏书家所抄著作,不仅本身内容很珍贵,且往往经过抄写者手校眉批,为读书研究者提供了资料。故历代藏书家及专业研究者,对抄本,尤其是古抄本、精抄本,都非常重视。抄本图书,可根据不同标准加以区分。如根据抄写时代,可分为唐写本、宋抄本、元抄本等;根据抄写的质量和方法,可分为精抄本、影抄本等;根据抄写次序,可分为原抄本、传抄本等。 抄本 抄本又作“钞本”或“写本”,照原稿手抄的书。唐及唐代以前多称“写本”,唐以后多称“抄(钞)本”。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盛行,但一些书籍需要量不大、内容比较专门或因某种情况不能印行,仍以抄本的形式流行。抄本往往成为图书馆或专业研究者的珍品。 ☚ 批点本 合订本 ☛ 抄本 051 抄本用手抄写的,而不是雕版或活版印行的书称“抄本”,抄本书中字体工整的,又称为写本。抄本书按抄写的年代分宋抄本、元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对年代不详的抄本称旧抄本,明朝末年之后,许多藏书家视抄本为入门及治学的基本课程,即将某书细加阅读,工楷抄录,往往加以眉批手校,后世人把这种抄本书看成是善本书。 ☚ 版本 原本 ☛ 抄本即“副本”。 抄本chāo běn抄写的书本。唐前称为“写本”,唐后始称抄本。《黄帝内经太素·序》:“所缺凡七卷,第与杨氏抄本同,下注传写仁和三年旧抄本。” 抄本 抄本照原稿誊写的书本。又作“钞本”或“写本”。唐及唐代以前多称“写本”,唐以后多称“抄(钞)本”。唐代及其以后雕版印刷盛行,但因一些书籍需要量不大、内容比较专门或因某种情况不能印行,仍以抄本的形式流行。一些抄本成为图书馆或专业研究者的珍品。 ☚ 阮冈纳赞 护封 ☛ 抄本copy;transcrip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