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肠套叠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而引起的一种机械性肠梗阻。以小儿多见,占小儿肠梗阻的首位。据统计,肠套叠中小儿占88%,成人占12%。以男性较多,男女之比约为2:1。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由于肠蠕动失去节律性和肠管环状肌持续痉挛所致,多见于两岁以下小儿;后者多由于肠壁有肿瘤、憩室等病变,以成人多见。根据肠管蠕动方向,可将肠套叠分为顺行套叠(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和逆行套叠(远端肠管套入近端肠管)两种。临床上前者多见,后者少见。根据套叠的部位又可分以下几型: 回结肠型指回肠经回盲瓣套入结肠;回盲结肠型指回肠与盲肠均套入结肠; 小肠小肠型指小肠套入小肠;结肠结肠型指结肠套入结肠;其它如阑尾套叠、盲肠袋套叠、空肠由吻合口套入胃等。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分别称外筒、中筒和内筒。外筒又称外鞘或套鞘,中筒和内筒合称为套入部,它的两端分别称为头部和颈部。复杂性肠套叠或称“复套”,是整个已经套叠的部分再套入邻近肠管内,在一个垂直切面上可看见五个筒。这种复套十分少见。发病原因尚不太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❶功能性因素: 如某种原因的刺激(食物、蛔虫等)引起肠管痉挛和蠕动失调;
❷解剖因素: 如最多见的回肠与结肠套迭,两者肠管的口径不同,又呈直角,以及回盲瓣的病变皆能诱发套叠;
❸病理性因素: 肠管本身的各种病变,如肿瘤、憩室、紫癜等均可诱发。成人套叠多与肠管器质性病变有关。
典型的肠套叠有四大症状: 即绞痛、呕吐、粘液血便和腹部包块。婴幼儿肠腔较小,套叠后易出现急性完全性肠梗阻的症状与体征,上述四大症状较明显。成人肠腔较大,一般不发生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亦不常有呕吐和血便,而表现为慢性腹痛并常有腹块。成人肠套叠也常有自行复位的可能,复位后可再次发生套叠,这种情况常发生于移动较大的小肠,因此呈慢性复发性肠套叠的表现。回盲结肠型肠套叠时,因盲肠套入结肠而使右下腹有空虚感。此外,少数病人可在直肠内触到肿块(套叠头部)。不典型肠套叠的鉴别诊断亦十分重要。除与其它类型的肠梗阻鉴别外,还要与急性阑尾炎、腹腔结核等相鉴别; 有血便者与过敏性紫癜、肠息肉等相鉴别,有包块者需与肠肿瘤、卵巢囊肿及其它腹部肿物相鉴别。X线检查特别是钡灌肠和空气灌肠检查对回 (盲)结肠套叠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钡灌肠可见套叠的头部呈“杯口状”,而空气灌肠是借助透亮的空气,将套入部衬托出软组织包块阴影,呈半月形、钳形、球形等。套叠发生时间较久,有肠坏死或穿孔时,应禁忌做上述检查。
肠套叠的治疗有非手术与手术疗法两种。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发病的早期,无肠坏死、穿孔及无器质性病变者。非手术治疗方法有钡灌肠复位法和空气灌肠复位法,腹外手法复位也可试行,中药及针刺可调解肠管运动功能,有利于套叠恢复。我国不少单位推荐空气灌肠复位法,这种方法有操作简单、复位迅速、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等特点。有人曾制成“自动控制空气压力注气机”便于使用。注气压力一般以不超过120mm Hg为宜,否则有肠破裂的危险。成人肠套叠手术疗法是一种基本治疗方法,除可进行套叠复位外,还可一并解除发病因素。手术方法要视肠管病变而定,肠管有生机时,可试行手术复位,但操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推挤而引起肠管破裂。当肠管失去生机或有其它器质性病变时,争取施行一期切除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