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慧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慧能638—713

唐代僧人,或作惠能。佛教禅宗南宗创始者,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俗姓卢,世居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与神秀同为黄梅弘忍弟子。神秀主张渐悟,其偈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主张顿悟,其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弘忍赞许,密授《金刚经》及衣钵,世传“继承衣钵”即此。后居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山宝林寺,倡顿悟法,弟子众多,形成禅宗的正系,世称南宗。死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入寂后,弟子法海等据其言论编成语录集,称《六祖坛经》。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曾为其撰写碑铭。

慧能638—713

一作惠能。唐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禅宗南宗创始人。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东)。3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听人念《金刚般若经》有悟,知弘忍在黄梅弘扬此经。遂于龙朔元年(661,一说咸亨[670—674]年间)到黄梅参见弘忍。作“行者”,在碓房舂米,随众听法。虽有领悟,却默契不语。后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上座神秀主张渐悟,其偈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慧能主张顿悟,让人代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弘忍赞许,乃于三更时分专为慧能讲《金刚经》,密授法衣。因怕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混迹市井16年。仪凤元年(676,一说武则天垂拱[685—688]年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智光律师临坛为授满分戒。第二年回到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渐悟”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武则天和唐中主召他入京,均辞。死后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其禅法以“定慧为本”,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而行住坐卧皆是坐禅,只要于自性顿现真如本性,即可“顿悟成佛”。弟子法海将其说教汇编成书,名《六祖法宝坛经》(《简称《坛经》),为后来禅宗的“宗经”。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均曾为其撰写碑铭。弟子著名者有神会、怀让、行思、玄觉、慧忠、法海等。

慧能

055 慧能

曾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谒深得弘忍赏识。667年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传扬“本性是佛”,“见性成佛”,“顿悟成佛”法门。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人的真正本性,人与佛的区别就在于迷与觉;成佛要靠人生而具有的“不昧灵知”单刀直入,马上悟出佛理来。在修养方法上,以修心为本。认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应“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强调只要自性顿现真如本性,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即可“顿悟成佛”,进入“极乐世界”。其顿悟说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渐悟说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

☚ 窥基   法藏 ☛

慧能

097 慧能638—713

一作惠能。唐僧人,佛教禅宗六祖,禅宗南宗开创者。俗姓卢,南海新兴人。少时生活贫困,靠卖柴养母。后从学于弘忍。他主张顿悟,曾让人代书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提倡“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法门。认为主观觉悟即可成佛,讲求无念为宗,定慧为本,行住坐卧,皆是坐禅,心诚即可成佛。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很有影响。其言行见《六祖法宝坛经》)。

☚ 玄奘   刘知几 ☛

慧能

102 慧能638—713

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后世尊为禅宗六祖。俗姓卢,祖籍范阳(今属北京),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卖柴度日。后听人念《金刚般若经》,遂生拜师求佛之意。于咸亨三年(672)到黄梅东禅寺参见弘忍,作“行者”,在碓房舂米。后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众僧作偈呈验。闻之使人代书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因得弘忍赞许,密授法衣。回归岭南,隐遁于四会、怀集一带。后至广州法性寺遇印宗,得以落发,智光律师为授满分戒。后回曹溪宝林寺,弘扬顿悟法门。与神秀倡行的“渐悟”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嗣后弟子汇其说教为《六祖法宝坊经》。弟子有神会、怀让等40余人。

☚ 义净   一行 ☛
慧能

慧能638—713

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亦作 “惠能”。世称禅宗六祖。俗姓卢。原籍范阳 (今属北京)。唐初,父被贬,徙南海新兴(今属广东),遂生于此。三岁丧父。稍长,砍柴为生,以养活寡母。后听人说《金刚经》,乃北赴黄梅(今属湖北)双峰山弘忍禅师门下,充任行者,为碓房舂米小僧。弘忍禅师选法嗣时,他见上座神秀主张渐悟,有偈语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请人代笔,作偈主张顿悟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得到弘忍的赞许,密授禅法、法衣、法钵。成语“继承衣钵”之典即出于此。尔后,因法辈较低,害怕别人夺走法衣等,便回到岭南,混迹市廛十余年。遇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方得以落发,受具足戒。不久,回到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顿悟之说,宣讲“见性成佛”,与神秀在北方宣扬的渐悟之说相抗,成为 “南宗” 之祖。世人有“南顿北渐”、“南能北秀”之说。所宣扬顿悟之理,收入 《六祖法宝坛经》 (亦称 《坛经》)。卒谥 “大鉴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皆为其撰写碑文。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其顿悟之说,不仅对佛教,而且对后人的哲学观、艺术创作等亦有较深的影响,如明人王守仁之“心学”,董其昌之山水画“南北宗”说,皆主张顿悟。

☚ 神秀   金刚智 ☛

慧能638—713

又作“惠能”。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实际创始人。俗姓卢,其父官于河北范阳(今涿县),生于岭南(今广东新兴县东)。家贫。相传卖柴时听人诵《金刚经》有感,乃入黄梅东禅寺从五祖弘忍受法。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授予衣钵。遂回岭南,隐于四会、怀集等地10余年。后从广州法性寺(光孝寺)印宗法师落发。次年回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认为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般若智慧不必外求,若识自性即为佛地,反对繁琐的宗教仪式和修行方式。其教说由弟子法海记录成《六祖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成为后来禅宗的主要经典,有多种版本行世。死后谥为“大鉴禅师”。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

慧能

慧能638—713

唐高僧。佛教祥宗第六祖,禅宗南宗创始人。俗姓卢,原籍范阳 (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生于岭南新州 (今广东新兴东)。原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后因闻人诵《金刚经》有悟,投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让人代书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弘忍赏识,密授钵。后回韶州曹溪宝林寺传授“无相戒”,宣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此派后成为禅宗的正系。弟子法海集其言行,汇编《六祖法宝坛经》。

☚ 玄奘   刘禹锡 ☛
慧能

慧能638—713

亦作“惠能”。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禅宗南宗创始人。据《宋高僧传》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五、《六祖坛经》载,俗姓卢。世居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生在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他是个出身贫寒的文盲,三岁丧父,长大后靠卖柴养母度生。据传于卖柴途中闻人诵《金刚经》,得知受自黄梅弘忍处,于是发心学佛,在龙朔元年(661年,一说咸亨年间),投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弘忍为了选拔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弘忍的大弟子神秀主张渐悟,其偈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有尘埃。”慧能主张顿悟,让人代书作偈进行反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弘忍的赞许,被选为嗣法弟子,便将禅法秘授于他,并付与法衣。因惧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隐居达16年。仪风元年(676年,一说武则天垂拱年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智光法师为授具足戒。第二年回到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渐悟”相对。因慧能的顿悟成佛论传播于南方,故称为“南宗”;因神秀的渐悟成佛论传播于北方,故称为“北宗”,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召他入京,均辞。死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都曾为其撰写碑铭。著名弟子有神会、行思、怀让、玄觉、慧忠、法海等。弟子法海将他的说教汇编成书,名《六祖法宝坛经》,简称《坛经》,为后来禅宗的“宗经”。

☚ 膜拜   德尔图良 ☛

慧能638~713Hui Neng

the sixth master of the Chan sect

慧能638—713

唐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南宗开创者,也是禅宗第六祖。俗姓卢,世居范阳(今北京),生在新州(今广东新兴)。相传是不识字的樵夫,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投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他曾作一偈,表示对佛理的体会,弘忍便将禅法秘授于他,并付与法衣,这是“继承衣钵”的出典。后来他在韶州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一般称为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的正系。弟子编集他的语录,称为《六祖坛经》。

慧能638—713

唐人。本姓卢。早年丧父,卖柴养母。后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作行者,弘忍选法嗣时,他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语,得弘忍赏识,秘授《金刚经》,并付以法衣饭钵。后倡顿悟法门,宣传“见性成佛”,为禅宗南宗之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