慙媿cánkuì表示感谢义。《国语·齐语》:“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筑葵兹、晏、负夏、领釜丘,以御戎翟之地,所以禁暴于诸侯也;筑五鹿、中牟、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是故大国~,小国附协。” 《管子·小匡》亦载此事,文字略同,末尾二句作:“是故大国之君~小国之君附比。”文中“慙媿”一词,过去辞书均未见征引,唯《联绵辞典》“惭愧”条曾举此一例,但仍以“愧惧、愧耻”义为解。细玩文意,似不尽妥。因为文中所叙桓公所作所为,都是“以德绥诸侯”的事,大国诸侯根本没有愧惧、愧耻的必要,倒是“感荷、感服”之义于文义较为切合。倘此说不误,则“惭愧”表感谢义语源可上溯至先秦,即便考虑到《国语》《管子》都经后人改窜,亦当不致晚于西汉。 |